世界文学经典的广播表达

2016-05-30 07:13李宏
中国广播 2016年1期
关键词:流行经典卡夫卡

李宏

【摘 要】由德意志广播电台(DLF)和奥地利广播电台(ORF)联合制作的《音响漫画<解放了的卡夫卡>》(Acoustic comic KAFKA UNCHAINED)获得2015年麦鲁利奇奖广播特写类大奖(第一名)。本文从表达什么、怎么表达、为何表达三个方面赏析这部作品的成功与独到之处。

【关键词】卡夫卡 音响漫画 结构 解说 经典 流行 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漫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通过虚构、夸张、写实、比喻、象征、假借等不同作画手法来叙事表意。漫画是用一种看似不真实的方式表达所描述对象的本质。音响漫画,顾名思义,是让听众通过声音在脑海里形成漫画画面,去了解主创人员所描述的对象及其本质,让听众通过听觉达到甚至超越视觉的效果。

那么,音响漫画《解放了的卡夫卡》要表达什么?是如何表达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呢?

表达什么?——探索真实的卡夫卡及其对当代人的影响

卡夫卡,全名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年),奥地利德语小说家,犹太人。他出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从小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开始主修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从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1914年8月的一个通宵卡夫卡写出短篇小说《审判》,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建立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卡夫卡的主要作品还有《判决》《城堡》《饥饿的艺术家》《变形记》等。卡夫卡由于患病41岁英年早逝。离世之后他的作品才引起世界性的震动,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卡夫卡热”且经久不衰。卡夫卡被尊称为“现代主义小说的鼻祖”。受他影响的著名的外国作家有萨特、加缪、昆德拉、马尔克斯等,中国有残雪、余华、 格非等。

后世对卡夫卡有许多误读。一提到卡夫卡,许多人自然想到的是“阴暗”“邪恶”“晦涩”“沉重”等,《解放了的卡夫卡》努力用这个音响漫画还原一个真实的卡夫卡,解释为什么卡夫卡和他作品在当今时代依然会产生如此深刻广泛的影响,展示卡夫卡和他的经典作品对当代人的影响,包括日常生活层面、文学艺术层面和精神(心灵)层面,以及这种影响的世界性。

怎么表达?——创新节目编辑制作方式把声音用到极致

介绍名家名作的广播节目通常使用的表达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原作呈现、专家解读、普通人的观点和感受、相关的音乐音响。音响漫画《解放了的卡夫卡》也是如此。其独特之处在于:主创人员除了找到研究文学的专家之外,还找到了特别的专家,特别的读者和特别的音乐、音响。此外,在原作呈现、解说运用、人物出场方式、作品结构等方面都有不少独特之处。

特别的专家。《解放了的卡夫卡》中出现的专家除了德国本土研究卡夫卡的学者外,还找到四位德国之外的专家。其中两位是世界著名的漫画家,一位是来自法国的香塔·门蒂里埃(Chantal Montellier),另一位是来自美国的罗伯特·克伦博(Robet Crumb)。两位漫画家别出心裁地用漫画解读卡夫卡的经典小说,他们的再创作基于对卡夫卡的深入研究,有着对卡夫卡的高度情感认同和理性分析,他们用“我就是卡夫卡”或与卡夫卡“心心相印”来表达自己与卡夫卡的相知,他们在节目中对卡夫卡的解读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引起听众的好奇,又给听众以启发。另外两位来自捷克的专家也很特别,一位是插图画家和流行歌手,一位是作家和卡夫卡乐队的负责人。他们不仅是卡夫卡的“老乡”,更是卡夫卡的知音,自称和卡夫卡一样都是“朋克”(Punk),他们依据卡夫卡的小说创作出流行歌曲,而且组成以“卡夫卡”命名的乐队,常年在布拉格的城堡、酒吧演出,通过他们来介绍卡夫卡的生平、生活背景、文化习俗,自然给听众一种亲切感。

这四位专家本身就带着“漫画气质”,语言幽默诙谐,表达夸张奇特,形象生动而又让人感到真实、贴切。这几位专家的选择确定了《解放了的卡夫卡》不同于一般广播特写的特色,也就是主创人员自己说的“音响漫画”。

特别的读者。一对德国的师生和关于卡夫卡的饶舌演唱(Rapper)给《解放了的卡夫卡》增加了另一种色彩,也从另一个更普遍、更宽阔、更深入的视角表达了卡夫卡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影响:一是政府将卡夫卡的作品选入中学生的课本;二是中学生读了卡夫卡的小说居然用饶舌(Rapper)的形式来改编、演唱并得到广泛流传。

特别的音响。在德国巡回展出的《漫画中的卡夫卡》展览中的音响。这样的音响本身就是为了形象生动地解读卡夫卡作品而设计、创作的,品质高、艺术感强,提升了节目的质量,是《解放了的卡夫卡》这个广播特写之所以成为“音响漫画”的又一重要因素。

特别的解说。广播特写的解说主要用于补充音响无法表达的内容,《解放了的卡夫卡》中解说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介绍”这一功能而被用到极致。首先是“翻译”,这是一个德语节目,主要听众以德语为母语,但节目中出现了法语、英语、捷克语以及德国的多种方言,所以解说承担了翻译的角色。其次是“演绎作品”,《解放了的卡夫卡》的解说或朗读小说原作,或直接扮演小说中的人物。其次是“记者采访”,或让解说直接采访参观《漫画中的卡夫卡》的观众,或让解说用设问的方式引出人物。此外,还让男女解说一问一答以推进节目进程。解说在这个节目中充当说明、翻译、演绎原作、采访、强调等多种角色,作用至关重要。主创人员对“解说”的运用是创新性和开拓式的。

特别的人物出场方式。《解放了的卡夫卡》中出现的专家有七位,每一位的出场方式都不同。比如节目开头部分有四位专家出场,第一位由解说直接介绍,第二位让专家自我介绍,第三位专家用第三人称的口吻来介绍自己,同时巧妙地引出第四位专家。这样的设计让专家访谈场景呈现出新鲜别样的效果。

在节目的进程中还有三位德国本土的专家来解读介绍卡夫卡及其作品,主创人员设计让这三位专家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出现:姆巴耶·赛耶尔(Mbaye Seye)用乌罗夫语(德国的一种方言)读卡夫卡的成名作《审判》的第一句,然后解说以询问的方式介绍他的身份;莱纳·斯塔赫(Reiner Stach)是三卷本《卡夫卡传记》的作者,主创人员让他在讨论卡夫卡性取向的环节、在一个再现卡夫卡小说场景的展览馆出场;埃尔温·克罗顿哈勒(Erwin Krottenthaler)是漫画展《漫画中的卡夫卡》的策划人,自然地在展览现场出现……

广播节目里出现太多人物是一个忌讳,但主创人员用这样的方式巧妙处理,化繁琐为丰富,通过他们不同的出场方式展示卡夫卡的成名作、代表作或不同的侧面。人物的出场方式本身就是在表达内容,显示主题。

特别的作品呈现方式。直接朗读、角色演绎是这类关于名家名篇广播节目常用的作品呈现方式。《解放了的卡夫卡》远不止于此:一是让解说直接以作品中的人物现身,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解读经典;二是进行生活化的处理,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呈现作家的作品;三是进行艺术化的处理,用歌曲、饶舌演唱(Rapper)来呈现作品。即便在朗读原作这一最常见的环节,主创人员也在介绍同一部作品时用同一种音乐,以方便听众识别、理解。

巧妙的结构。音响漫画《解放了的卡夫卡》的结构也很值得一提。第一,用专家访谈开头并以此结尾,这样一开场就展现出节目的国际化视野,使节目在进程中自然而然地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卡夫卡和他的作品,结尾处又以最开始出场的两位漫画家对卡夫卡的认识来总结、点明、深化节目的主题,使节目新奇、好玩、形象、深刻,首尾呼应,引人思考。第二,用卡夫卡乐队演唱的歌曲连缀一个个厚重、深刻的片断,动感的男声合唱、柔情的男声低吟,跳跃、时尚、深沉、优美,让这个解读世界文学经典的广播特写产生一种化晦涩为清新、让古典成流行的效果。

为何表达?——人人都是卡夫卡

人不能像狗一样地死去,而是要站起来为自己战斗

麦鲁利奇国际广播节(Prix Marulic),这个以克罗的亚中世纪伟大诗人麦鲁利奇命名的国际广播奖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主题“古典再现”,旨在鼓励广播人用创新和多元的手法为听众展现各国的古典文学和文化遗产,表现文化传承,寻找过去与现代的对话方式,展示“古典”的特点、魅力、价值,以及与当今的意义。

为什么现在要说卡夫卡?音响漫画《解放了的卡夫卡》表明,尽管卡夫卡已经在一百年以前去世了,但他的影响还一直“世界性地存在”。美国、法国有关于卡夫卡的漫画作品,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在布拉格卡夫卡曾经生活描写过的城堡、酒吧、村庄看到“卡夫卡乐队”的演唱,德国的中学生要在课本里读卡夫卡,《漫画中的卡夫卡》展览在德国多个城市巡回……这是看得见的现象,看不见的还有卡夫卡的思维方式、卡夫卡小说中人物的心态、卡夫卡作品中描述的“厚颜无耻的官僚主义、极权、罪恶……”依然在世界很多地方“活着”。现实生活中依然处处有“卡夫卡式”的场景、“卡夫卡式”的人,很多人依然活在“卡夫卡”的心理状态中,甚至从某个层面可以说人人都是卡夫卡。

人有难以突破的局限,孤独、抑郁,有时自我厌恶、自我憎恨、自我异化、自我放弃,甚至想自我毁灭。卡夫卡以自嘲的、幽默的、夸张的、奇异的、荒诞的、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痛苦、他的思想,他对人性的分析、对现实的批判、对自我的探索,依然让一百年后的人发笑、惊奇、认同,然后释放、深思并接纳自己、拯救自己,与自己的痛苦、缺陷和平相处,让自己在绝望中确立希望,为改变自己现实处境、争取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奋斗。正如《解放了的卡夫卡》中那位德国中学老师所说:“这一切说明了《审判》的重要性。学生发现自己处于同样的困境……我觉得《审判》的重要性是说明人不应该像约瑟夫·K那样,最后像一条狗一样地死去,而是要站起来为自己战斗……”。

这就是解放卡夫卡的意义所在,也是《解放了的卡夫卡》这个音响漫画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

(本文编辑:莫玉玲)

猜你喜欢
流行经典卡夫卡
《卡夫卡传》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流行”的历史衍变
近现代西方音乐在我国流行的因素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