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次作业策略初探

2016-05-30 07:14马丙荣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策略

马丙荣

【摘要】 本文针对农村小学班额较大、学生个体差异明显的现实情况,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分层次作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分层次作业;策略

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针对传统作业练习统一设计、机械重复、形式单调等弊端,充分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尝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进行作业练习分层次设计,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次作业策略

(一)教学目标分层次

为了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学生差异的局限性,本人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实际情况,分层次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能发展,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目标落到实处.

分层次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下”为宗旨. 二是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靠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借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学生. 三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识记、了解的层次上,要循序渐进,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

(二)学生分层次

新课标要求:“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但是由于家庭因素、个体智力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在接受能力、学习速度、理解程度方面都存在差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采取同一标准和要求. 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通过分层次来帮助他们巩固提高,体现出教学的针对性,做到好学生抓提升,中等生抓巩固,差生抓基础.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顾及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时,应注意分寸和讲究方法,不能伤到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可分别找学生谈心,引导他们冷静地面对差异,明确自己的定位层次. 第二,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次的目的. 教师进行作业分层次的目的不是要给他们难堪,而是帮自己选准“起跑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 第三,分层次过程是动态的. 某一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分层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的,只要学生努力并取得成绩,就要及时调整其进入更高层次.

(三)作业分层次

1. 基础性作业的统一

基础知识是教学目标的刚性指标,也是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和必需掌握,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一些统一性基础作业,以加强和巩固基本概念. 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公式所有学生都必须理解、掌握,要求每名学生都能根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所以这一部分作业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 而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表面增加了两个面的求法,只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对其他学生则可以不作要求.

2. 提高性作业的差异

对于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适当降低基础性作业数量,相应增加一些提高性作业,尽量安排一些能够进一步提高能力的拓展性作业. 同类型的题目,老师针对基础好的学生,作业可以设置更多的思考和提升空间,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基础. 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作进一步延伸,增加一些有难度的应用题,让他们不会有“饥渴感”;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最好每天都能安排一道有挑战性的习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作业数量的取舍

现在很多学生因作业量大而苦恼不已. 个人认为,不同学生的作业在数量上也应该存在着差异. 对基础差的学生主要是增加基础习题的数量,以巩固基础知识,拓展性练习,这部分学生可以选做或不做;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基础性习题可以不做,要适当增加提高性作业数量.

(四)评价标准分层次

作业设计的分层次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对应地,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也要实行分层次评价. 评价时一方面要考虑到他们学业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对学生创造性和自信心的影响. 老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性,要适时认可不同层次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励其进步的欲望.

1. 分层次评价,鼓励为主

针对分层次布置的作业,相应采用分层次评价方法,只要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都可以得到认可和肯定,主要采用表扬方式评价学生. 例如:你作业完成的很认真,今天你很细心,你真棒,你的探究精神值得学习等. 一句句富有鼓励、期待的话语,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会让他们更加喜欢作业.

2. 多元化评价,共同参与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教师单向的评价,本人改变过去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鼓励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 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评价方法,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不足,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分层次作业的效果

(一)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次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表明,学生对于分层次作业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完成作业的困难和繁琐程度在各层次都有所降低,优秀的学生的目标性更强,普通学生得到适度发展,基础差的学生也找回了自信心.

2. 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分层次作业设计,让优秀的学生摆脱了无效作业的困扰,基础差的同学也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为同学间的交流互助提供了时间保障,班级的学习气氛明显加强. 同时,随着同学交流的不断深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更加健康的心态融入集体,班级的凝聚力、学习氛围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3.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分层次作业设计,是一种针对学生“短板”而进行的作业设计. 它能针对“短板”对症下药,弥补学生的不足,解决存在问题,挖掘潜在能力,凸显自身优势. 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突破的“短板”是不一样的,但一旦突破了一个薄弱环节,下一个薄弱环节便会不日而解,如此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1. 提高了教师作业设计的意识

通过数学作业的分层次设计,让教师的思想观念突破惯性思维,在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达到了吐故纳新,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功效,更好地完成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2. 提高了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

通过分层次作业设计,很大程度上开阔了教师的思维空间. 相比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分层次作业的设计方法更能体现和提升教师的因材施教能力. 同时,分层次作业设计的方法理念也能拓展运用到其他教学环节上.

3. 提高了教师认识学生的水平

分层次作业设计最根本的依据源于“因材施教”要求,如何认识“材”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教学问题. 传统的作业形式,教师根据一套试题来评价一群学生. 分层次作业设计,则给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包含认知程度、知识结构、发展能力等诸多因素,给予了教师评价手段以更多内涵.

三、分层次作业的反思

分层作业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能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了. 但我们在进行作业分层设计的尝试中,也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亟须我们解决.

(一)分层次作业必须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方式

受传统重分数教学评价方式限制,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排斥和抗拒分层次作业实践,或是惧怕由分层次作业设计失败,给教学业绩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分层次作业设计的推行,离不开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

(二)分层次作业必须保障教师工作精力

教师的工作量普遍都比较大,精力有限,目前分层作业设计也仅能在每个教学单元尝试一至两次,在作业层次性的把握上也并非完全合理. 要把分层作业长期坚持下去,既需要教学者自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又需要学校在教学任务分配上给予必要的关照.

(三)分层次作业必须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分层次作业实践易于受到传统教学既有经验的干扰和教学者自身教学水平的限制,导致分层次作业应用面不广、深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对此,教学者应该挣脱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大胆革新,积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因材施教的思想有效融入教学实践.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所以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坚持差异性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作业,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新课标“人人学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