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当然更受欢迎

2016-05-30 03:45谢仪
第二课堂(初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四姐妹喜剧片老套

谢仪

在商家眼中,暑假无疑是影片上映的黄金档期之一。在这段时间内,无论电影剧情多么狗血,故事多么老套,仍然会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党”前仆后继买票观看。然而,这种无厘头的狂热一度左右着票房,也左右着我们观看电影的选择。

几乎所有的影迷,心中都会不约而同地产生疑问:究竟一部电影的优劣是什么决定的呢?或者说,如今什么样的电影更受大众青睐呢?

或许,这种问题只有电影专业的相关人士才有资格作答,但我仅仅想以《小时代4》(以下简称《小》)和《捉妖记》(以下简称《捉》)这两部曾红极一时的电影,从小处着笔,随意谈谈自己的见解。前者我给它的定义是“不食人间烟火”,而后者则是“接地气”。而我显然倾向于后者。

首先,取材是电影的精髓,創新永远是能抓人眼球的利器。这点上《捉》更胜一筹。“妖”是中国古老传说中一个神秘的组成部分,以此为主题倒是十分接地气。但这个字又十分难以把握力度,内容很容易涉及传统意义上老套的降妖除魔,但本剧显然只是借助神话题材讲述了一个暖心的故事。与之相比,《小》整个系列是郭敬明将自己的创作首次搬上银屏,无非是讲述上海四姐妹的曲折人生经历,新意不知从何谈起。

其次,这两部电影的定位,都是偏向于青春喜剧片的。所以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应该是能否让人感到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以及能否让人发出会心一笑。

《捉》的片场总是笑声不断,无论是保护妖后的两只妖,还是天水村的村民,无一不是和蔼的好妖。而小妖王——胡巴更是成功地吸引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真正让人体会到何谓“心都被萌化了”。在逗趣的同时,电影并没有忘记打煽情牌,细腻地刻画了人与人,人与妖之间的爱情、友情、亲情,通过主角的表演和特技的加工,恰到好处地传达给观众种种真切的体验。少一分是没有力度,多一分又成了矫情。可以说,这种接地气却又带点小清新的风格,在如今的电影中是很珍稀的。

相比之下,反而是小四的《小》,名字中无“妖”却更具“妖”气。这一部可以算得上是彻头彻尾的苦情戏,顾里患子宫癌,席城被逼债人杀害,几乎没有一点欢声笑语,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这便与本系列总的风格大相径庭了。关键就在于影片中某些奇怪的因素,一瞬间的黑屏,长达八分钟的俯视慢镜头以及最后一幕中四姐妹衣服颜色的讲究等。这些都是暗藏玄机的,比如穿黑色代表自杀者,无法升入天堂;穿白色代表天使,是专为接引而来的……如果你也看过此片,那你能讲清楚这些环节的用意所在吗?相信我,去百度贴吧搜索一番后,你能够得到一番“毁三观”的深度剖析!像这样的电影,看懂已然成问题,又何谈被它打动呢?

再次,要谈谈两位导演的叙述方式。

许诚毅(《捉》的导演)就像是对陌生人,静静地诉说着这一段温暖而浪漫的故事,介绍那些可爱的小妖精,不存在任何理解上的问题。情节很简单清楚,人物性格分明,故事也始终是沿着单线条发展。如果用三个字来评价,我想只有“接地气”最适合形容这部电影吧。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无论是抱着怎样的心态观看,都能从中找到不一样的趣味。

而小四显然更适合安静地做一个作家,他潜意识里将每个人都当作了知己,尽情发挥作家的独特技能,使语言和画面最大限度模糊化,含糊其词,硬生生将一部青春喜剧片变成了一部悬疑推理片。看他的电影,别说是从未看过小说的人看得云里雾里了,我读过小说,却也看得一头雾水。他创设了一个仙境,可惜门槛太高,使人望而却步。

可以肯定,既然取得了非凡的票房成就,那么这些导演以及他们的得意之作必然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但我的拙见是,电影终究只有走亲民路线,真正接地气,才能攻破观众们日益紧闭的心门。

(编辑 文 墨)

猜你喜欢
四姐妹喜剧片老套
花甲四姐妹的馄饨店
四姐妹40年
套路
《办公室的故事》叙事手段的戏剧化分析
中国电影狂欢背后的怪圈和悖论
《恶棍天使》一场草根的梦幻胜利
从电影《顽主》看京味喜剧片的低俗现象
白色减龄术!
四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