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如何对学生进行择业定位指导

2016-05-30 10:12刘庆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专业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一直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和竞争,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市场竞争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初中、高中阶段文化功底较薄弱,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知识明显不足,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对社会生活认知肤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这些都使他们对择业定位不准确。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择业定位,是当前高职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择业定位 就业 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其中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如何能使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对学生进行择业定位指导是关键。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确社会工作分工有所不同,不要因此区分高低贵贱,每个岗位都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教育学生摆正心态,对自身有明确定位,不易好高鹜远、盲目攀比,应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岗位。教育学生认清职业发展与薪资待遇的关系,让学生树立先生存再发展的意识。有些岗位工作条件艰苦,薪资待遇不高,但却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应使学生明白,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要善于厚积薄发,目光要放长远,才不会错失好的发展前景。

培养学生主动求职意识。学生择业过程中,会面临多方面影响择业的因素:单位性质、工作地点、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学生在择业时不可能样样都称心如意,要使学生明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选择到较为理想的职业,必须弄清主次,哪些是自己最为看重的,哪些条件是可以妥协的。理顺了关系,毕业生要大胆地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不能只消极地等待学校推荐,更不能抱着过去那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老观念。

正确对待行业的“热”和“冷”。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最常关心的问题是当前的热门行业有哪些,如何能顺利进入这些行业。其实,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如同经济社会商品流通,由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调控。一些行业迅速发展,与之相应的专业人才就会出现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就会好;当一些行业供需平衡时,就业率就较为平稳;当一些行业由火爆转向滑坡趋势,则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就业前景就不容乐观。行业前景好,并不代表职业前景就一定好;行业前景目前不好,并不代表职业前景一定不好。

随着科技发展与大众文化取向的多元化趋势,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热门行业和冷门行业。行业发展态势好的时期,企业能良性发展,就业者会获得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会有较高的收入。然而,求职者应知道“四季有变换,冷热常交替”的道理,行业冷与热是相对的,也是时时变化的。如总是追赶热门行业,会错失很多就业机会,也会给自身求职增加难度。因行业热门而选择就业,并不能保证今后职业生涯一片坦途,因为行业冷热瞬息万变,同时职业前景是与性格、能力素质和努力程度有关,这就需要求职者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择业,选择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并能发挥个人能力优势的职业,不盲目“跟风”。

最后,综合素质是决胜的关键。一定要使学生明白,用人单位看重的不是求职者的应聘技巧,而是求职者的综合素质。现今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往往侧重于向学生介绍招聘单位的单位性质、薪资待遇等情况,忽视了对学生求职中个人综合素质如何展示的发掘与指导;而学生们从网上和书上得来的“应聘秘笈”等往往过于强调应聘技巧,常常适得其反。例如:某公司财务部门有个岗位空缺,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是精通财务专业知识、稳重踏实,某应聘者却按所学的应聘技巧,表现为很外向的个性,反而弄巧成拙。即使用应聘技巧获得求职成功,这些求职者也往往因为个人性格、能力素质等不符合岗位要求而面临淘汰危机。因此要让学生要明白,企业看重的是求职者对职业的理解、能力素质是否能胜任岗位,想要求职成功,关键点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自信的展示自我。在择业时,在了解应聘岗位的工作性质、薪资待遇等具体情况的同时,应多关注企业对求职者的工作态度、专业素养、整体素质等方面有哪些需求,不要“临时抱佛脚”,做到有备而来,以较高的综合素质赢得企业的青睐。

二、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

在学生的择业定位指导中,应培养学生的自知力,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定位,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优势智能等方面出发,客观地评价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避免在择业中的盲目性。自我认识非常重要。虽然目前的就业市场是双向选择,但由于市场供求比例不平衡,高职高专应届生又是零经验,选择的主导权更多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在择业定位指导中,要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自己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的成功率,不要被蜂拥而至的招聘信息、用人单位打乱阵脚;同时还要使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所走过的路,所下的决定。我觉得“温故而知新”不仅可以用在学习知识上,而且还可以用到就业上。学生应不断地回顾自己的过去、总结经验教训、引起思考。这样就业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光明。

三、在择业定位中应明确的几个关系

1.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专业和职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社会功能不同来划分,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强调专业属性,应用型人才强调职业属性。高职高专属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多针对社会某些特定行业和岗位群,不过多从专业角度强调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无论是中职学生还是高职学生,都应明白自己现在学习的是未来的职业,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个职业,都要认真对待。

2.就业与事业的关系。对于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要从实际出发,符合自身实际定位,切勿在职业选择上有过于理想化的想法。尤其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然后才是发展问题。以事业为目标,追求成功的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是每个学生的人生理想。而就业是通向事业成功的基石,如果不能顺利就业,就失去了走向成功的阶梯。因此,在学生的择业定位指导中,要让学生明白,求职是打开今后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从求职成功到事业成功是个长期过程,一开始走在前面的未必赢,起步慢的未必输,把握住自己的节奏,脚踏实地方可成功。明确就业与事业的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毕业生在众多的招聘信息中高效地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单位,找到理想的工作,更重要的使学生明确自己将来的短期以及长远的职业规划,能够实现自身持续的发展。因此,在择业定位指导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白,毕业后不是一定要从事所学专业,遇到适合自己的刚做岗位,要把握机会,先就业再择业,“条条大陆通罗马”。

3.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以理论教学为主,后者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并重。对学生进行择业定位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白,毕业后他们并不一定就是工厂技术员、车间主任,但通过就业后的不断努力,勤奋加智慧,你就会成為革新能手、发明家。

4.谋生与乐业的关系。黄炎培在1917年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他指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现今职业教育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将谋生和乐业剥离开来,甚至有些学生会将二者对立起来。职业教育不应只是一种谋生教育,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教授学生谋生的技能;职业教育更应该注重“乐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在三年的学习中有目的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在择业时“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实现个人的发展,这才是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因此,在择业定位指导中,我们应使学生懂得,只有有业,才能乐业;乐业要通过积极进取实现自身价值、社会价值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吉晓林.浅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时代教育,2013,(01).

[2]徐长江.高职学生择业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11).

[3]陈梅玲.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浅析[J].黑河学刊,,2013,(1).

作者简介:刘庆(1985-),女,吉林辽源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干事,硕士。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