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

2016-05-30 17:32石美兰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数学课堂有效性

石美兰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要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实用性的知识,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性就是指通过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合作探究和实验,进而获得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数学一直以来都被学生认为是枯燥的、无趣的、提不起兴趣的一门课程。因此很多教师对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感到很苦恼。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条关于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大家分享。实际上,要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并不难,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有针对性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纪还很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对于相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些提不起精神。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搭建起一座相互信任和平等沟通的桥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很好地维系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信息,使其能够更主动地进行数学的学习。只要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教师得到学生的信任,又能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环境更平等和谐,教学效果也会更明显。

(一)创设的情境要目的明确

每一节数学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发展为宗旨。因此,我们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则所问的问题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对学生有启发的。例如在进行“等式的性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就要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将两块同样大小的橡皮放在天平的两边进行称重,发现天平是平衡的。接下来在其中一块橡皮上又放上了一块小橡皮,结果出现了什么情况?学生发现天平失去了平衡。然后教师提问:天平往哪边倾斜了?为什么?如何让天平回复平衡呢?你会怎样做呢?这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合作、探究,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设的情境要有时代气息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数学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时代气息,要注意融入一些正在发生或近期发生的学生都喜欢关注的问题,这样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且能够让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的发展。例如在进行“百分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奥运会的金牌榜的情境:教师给出每个国家的金牌数(美国46,中国38,英国29,俄罗斯24……),这样的情境是每个国人都关心的问题,而且小学生对中国得了多少块金牌都非常关心,每次听说中国“又得了一枚金牌”都非常开心,爱国的情感油然而生。教师创设这个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请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统计图,利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三)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数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问题情境、实验情境、游戏情境等。但是不论是哪种情境都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小学生的年纪相对较小,认知能力也有限,因此游戏情境和动手实验的情境更能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找规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玩“排排站”的游戏。以一桌为一个单位进行,每隔一排就站起来一排,然后每隔两排站起一排,以此类推,然后,教师让学生找出第一排和第五排中间间隔了几排。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情境设计,使课堂的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也都能积极地思考,逐渐养成了数学的思维,同时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所谓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的知识点和新的规律变无知为有知,但是决不是只要习得了新知识就等于懂得了如何应用。知识只有通过再迁移才变得更有效。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使知识变得随时都可以拿来灵活运用。对于教师而言,必须熟悉教材,深入钻研教材,懂得如何将数学知识分解开来,让学生理解每一部分知识的含义并能很快接受。然后教师还要有将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帮助学生理出一条清晰道线,将学过的知识进行串联,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认识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积累更多的经验,涉猎更多的领域,以此来确保知识的有效性,并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努力。

三、注重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能够做对多少道题,能够记住多少知识点”,这些都只是结果,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探究的整个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学习和锻炼,这是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又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特别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区别教学,实施分层次的教学策略。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要提一些更具体更容易得出结论的问题,以提高此类学生的学习信心;可对于能力相对强一些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进行探究,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对于同样一个得出规律的教学,教师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简单的数字规律明显的提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际的相对复杂的植树问题让这部分学生进行探究,得出规律。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有层次的教学,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使课堂成为学生探求新知的有效性课堂。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是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的一门学科,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身边的数学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其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随时可以用到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提到的或者自己创造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进行改变和拓展,例如统计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购物小票入手,让学生收集一些超市购物的小票,然后根据小票上的信息进行整理,以完成购物情境的创设和统计知识的教学活动。生活中的大量素材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的情境参考,教师平时要多注意素材的积累,然后通过再加工和整理变成活的材料带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情境常变常新。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反思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人曾说:教育是没有一定之规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课堂更加不会十全十美,总会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进行大量的反思,深入剖析和反思自己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由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环节会因为互动不理想而使教师的预设出现偏差,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基于此,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分析原因,同时更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熟练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要“回归生活”吗——论课程与生活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

[2]李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14,(14).

[3]岳真.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数学课堂有效性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