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巧智化危机,设局防兵变

2016-05-31 17:24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太平军镇江

冯子材守卫镇江一战打了个平手,太平军不让他喘上一口气,便接踵而来。

这镇江就像插在天京咽喉的一把尖刀,太平军若要天京稳固,必须把这把刀子拔出来。

于是,太平军隔三差五就派出一支部队来攻打镇江,此时的太平军元气还在,人员多,对付镇江孤城绰绰有余。而冯子材手上就只有这么多人,天天疲于对付太平军的讨战。

5月初,太平军在桥头聚集,又在伺机进攻。

为了打乱太平军的战争布置,让太平军措手不及,冯子材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与总兵冯日坤带领5000人马从高资进攻,持续攻打敌营到晚上5点,攻下了太平军三座营房,打破了太平军进攻计划。6月,太平军重新组织力量计划偷袭镇江,改从丹阳水道进攻,冯子材果断带兵出越河迎战,太平军知道冯子材已经有了准备,只好撤退。

8月27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四万人分三路进攻镇江,马队冲前,步兵续后,枪炮齐鸣,炮声震耳欲聋,攻城的太平军像成队的蚂蚁,源源不断地发起进攻,一直攻打到深夜才收兵。

冯子材主动应战,督队出城,从甘露寺包抄太平军,并击败了雩山太平军。

第二天,太平军再次进攻镇江,早上5点开始攻城,黄山、摩旗、虎头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太平军,从东门十三门、永栅门合力围攻。

看到敌人火力凶猛,冯子材派总兵冯日坤、参将苏如松、文汉章分区把守城墙,自己则亲自督战十三门。太平军异常顽强,任由城上炮火如何轰击,就是不退缩,一批倒下一批又上,轮番进攻,守城兵勇连续作战两天,已经十分疲惫。

战到中午,太平军一点都没有撤退的迹象,冯子材决定到城外和太平军决一死战。于是,派出副战滕嗣林,田宗杨,游击关松志、王大伦、杨青山,都司吴大生,守备张遂各带所部出城,分两路包抄夹击,冯子材亲自带督战队来回督战,各队人马冲入太平军队伍,一路猛杀。

攻城的太平军看到身后被清兵袭击,暂缓攻城,转回头攻打出城的清兵,双方你来我往,战斗从中午一直持续到晚上才停下,双方互有伤亡。

29日,早天刚蒙蒙亮,太平军又发起强攻,冯子材思忖守城之兵持续战斗了多天,人困马疲,再战对清兵不利,于是下令紧闭城门,任由太平军如何炮轰也不予理会。而太平军一时之间又难以攻下城门,只好撤退。

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事一直持续了近四个月,由于冯子材谋勇兼备,调度有方,同时与兵勇艰苦共尝,拿着大刀亲上战场,亲点大炮,攻防有度,进退得当,镇江这座围城,成了清廷风雨飘摇中硕果仅存的一根救命稻草。

镇江的固若金汤,成了清朝各路被击败散兵游勇的避难所,残兵败将一波波涌入镇江。这些人有江南大营战败的兵勇,镇江旗营,镇江府兵,江北援军,新招的兵勇,还有一些是投降的义军,这些人合起来,在册登记共17000人(注6)。

按照清朝的军事体制,总兵可以统领15000人,但冯子材当总兵的时候,最多一次也就是和春指派他率5000人赴丹阳救张国梁。

现在当了广西提督、镇江督办,屁股还没坐热,一下子要面对17000人的庞大队伍。

这支队伍,人员来源复杂,枪支弹药早已经丢失。又大都是历经大大小小战斗侥幸活下来的人,心里头本来到就窝了一肚子的气,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们的。要安顿好这样一支队伍,培训成听从冯子材指挥,成为抵抗太平军进攻的中坚力量,实属不易。

头一件大事,就是要解决穿衣问题,溃败进镇江的兵勇,大都是绿营兵。清朝以八旗军为正规军,国家包揽一切开支,而绿营兵由汉人组成,处于协从地位,清廷只提供军器和军饷,装备和军服,则需绿营兵自己提供。

这样除了一日三餐的开支外,冯子材得解决他们的军服、装备等。

由于连年战争,清廷国库空虚。而按绿营兵的常规待遇,每人每月可领白银四两,如发生战事,征兵每名日支口粮八合三勺,月支盐菜银九钱。除了一日三餐伙食费不算,每月开支的军费高达九万两。

按照往常,军队的军饷都是由文官就地征收,就地解决。镇江被围困已经足足五年,孤悬一偶,民不聊生,老糠再也榨不出油。

为了解决粮饷问题,冯子材利用自己享有的“专折奏事”权(注7)屡屡上书,请求清廷尽快解决。清廷此时早已经左支右拙,根本没有能力解决。只得将数额分摊到各省筹办。而各省也都粮库空虚,能拖则拖。这从冯子材现存的奏折可以看到当时催饷无望的绝境:“各营兵勇壮一万七八千人,月需大饷九万余两。山东应解镇营协饬五万两,迄未报解,广东核计上年十三个月应解银六十万两,但积欠两年,有催无解,只得七千两。”此外,山西、河南等诸省也是有催无解。简直是集体为难冯子材。

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奏请清廷设卡收税银。

但仍入不敷出。到了同治二月,便发生了饥兵哗变事件,这事被传得沸沸扬扬,连同治帝都知晓。

原来,都兴阿挤不走冯子材,便天天盯着冯子材找机会下手扳倒他。现在冯子材设卡征税,肯定可以抓到把柄。于是偷偷派人盯梢,收买内线查账,这些手段用尽,但就是找不到什么攻击冯子材的证据。现在发生兵勇哗变,终于有了参冯子材一本的由头。便急急写了奏折,还怕不够份量,又叫自己的手下兼亲信海全再参一本,必置冯子材于死地。

同治帝看了奏折,大发雷霆之怒,命令曾国藩派人查实,如属实,即行革职。

曾国藩接到命令,不敢怠慢,立即指派李鸿章命令常州知府薛书常到镇江明查暗访。

这薛书常到了镇江,找了个小客栈住下,开始明查暗访,核对了税银去向。

他回来后向曾国藩报告:“这次事件是典型的官斗,有人想把冯子材挤走,从调查情况来看,如果没有冯子材镇守镇江,镇江早就落入长毛之手。设卡收银只有短短三个月,冯子材嫌军人搞地方事务麻烦,早就移交给镇江税务收取,查无实据。”

曾国藩不愧是晚清名臣,没有因为冯子材当年败走丹阳之事怀恨在心,实事求是地汇报给了同治帝,冯子材逃过大难一劫。

皇帝的雷霆之怒平息了,但危机的引信还在吱吱冒着火星。军饷问题一日不解决,哗变之事便随时发生。

为了缓解缺饷压力,冯子材只好走裁军这一步,将3000多非战斗的兵员裁撤。为了让裁撤顺利进行,他把仅有的一点军饷都用尽了。

此时正逢农历十二月天气,镇江风大,湿冷,寒风吹过,兵勇们冷得直打哆嗦。有的赤着双足守城墙,生满冻疮,哀嚎声此伏彼起。如果军饷仍无法解决,更大的哗变马上就要发生。

苦闷的冯子材在走投无路时,有一天,召集总兵冯日坤、杨青山、记名总兵关松志、镇江知府师荣光,一起商讨对策。

这师荣光任镇江知府这几年,苦不堪言,手上无钱无粮,府兵天天吵着要发粮饷,有的直接就冲到知府击鼓喊冤。有一次,甚至有府兵把他拎到大街上,声言不兑现军饷就杀了他。二月初哗变的兵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他的府兵。

和平年代,当官是好差事,战争年代,当个文官本来就难,更何况是天天被太平军围攻的孤城之中的文官。

他早就想向冯子材申请救助,但想到冯子材新官上任,近二万兵员天天张开口等饭吃,想想冯子材比自己更艰难,只好自己硬挺着,熬一天是一天。

现在冯子材叫他来商量筹饷之事,他希望冯子材有个万全的方案,在解决各路残兵败将之余,也能帮助他度过难关。

于是,他身穿长袍马褂,毕恭毕敬地来了。

冯子材召集开会,往往都是直奔主题,有话直说,说完该说的事就分头去落实。

这次也不例外,冯子材看见大家坐下,表情严肃地说:“今天请大家来,是研究军饷的筹措问题,前两天,我在巡察城中兵勇训练时,发现有个年轻兵勇大冷的天只穿一件单衣,冷得脸都变青了,人心都是肉长的,要是让他的父母看见,肯定伤心死了。还有部分将领以军饷不能按时发放为由,没有管好自己的兵勇,请病假的,怠工的,借机闹事的到处都有。这样下去,不用贼人来攻打我们,我们自己先就败下来了。所以,今天请大家来,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防止兵勇再次哗变,二是尽快找出解决军饷的办法。”

师荣光听了冯子材的话,心里想:“我还以为有什么锦囊妙计,原来只是空欢喜一场。”

想想反正说什么都没用,不如闭口不说,便三缄其口,一言不发。

关松志,这个冯子材的廉州老乡,当年冯子材第一次在廉州招兵时,22岁应征入营,一直在冯子材麾下效力,由于勇敢善战,被时人称为“铁栅战军”,官至记名总兵。

听了冯子材的话,脸上火辣辣的。他出身于廉州府公馆中间村,一直来,他对冯子材的话言听计从。但这次,他有些怠慢了。他是穷苦人家出身,看到很多兵勇缺衣少食,还要天天顶着大冷天操练,便起了恻隐之心,放松对兵勇的管束。刚才冯子材的话分明是在批评他。

冯日坤深知冯子材的处事风格,凡是召集开会,说明他心中已经有了腹案,开会,只是想通过听有关人员的意见,再丰富,充实自己的想法。

于是,便大胆说:“大帅,你奏折也呈了十几道,各省都借故不按时调拔,不来点狠的,朝廷根本就想蒙混过去。我的意见,我们干脆派几个得力干将到北京告御状,扬言不发军饷,就打开城门让兵员自谋出路,我看谁更急!”

听了冯日坤的话,关松志连忙说:“筹军饷我没有什么好的计策,但如果要到北京告状,我报名参加。”

冯子材听了两人的话,有些生气,很不开心地说:“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国家有难,你们不分忧就算了,还想用狠的来要挟朝廷,这不是为人臣者所为,这个就不要说了。”

杨青山自言自语:“其实所说的两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筹到钱了,发出了,就不存在兵勇哗变的事。”

杨青山,也是冯子材的钦州老乡,和冯子材同时入伍,一直追随冯子材身边。在保卫镇江诸多将领中,杨青山是数一数二的猛将,与太平军大大小小的战斗,他每战必上战场,是冯子材最得力的干将,和关松志、张文德成为冯子材三虎将。

冯子材对他说的话不予表态,会议进入了沉默期。

本来打算一言不发的师荣光,被会场的氛围压抑得透不过气来,为了活跃气氛,他哭丧着脸说:“既然大家都想不出什么良策,我今晚回到府上,就对外公布,衙门的地下藏有很多金子,是长毛当初撤离时埋下的,让府兵天天去挖,有点事做。要不兵勇天天到我府上喊冤,时不时拉我到街上要杀要砍,我已经受不了啦!”

师荣光本是说笑,谁知说者无心,冯子材却听进去。会议结束时,他解决兵勇哗变的良策已经想好。

第二天,街上到处盛传,长毛在北固山留下了大堆金子。

饿得发疯的兵勇听到这个消息,恨不得立马就开拔到北固山掘金。但由于是非常时期,又前有庆奎斩逃兵的教训,大家不敢轻举妄动。

过了几天,看传言越来越神,冯子材便升帐坐堂,对诸位总兵、副将说:“现在朝廷已经速速派人运送军饷救急,大家要安抚好兵勇,这段时间不能出乱子。听说北固山藏有金银,是几年前长毛撤出镇江前埋下的,我派人专门走访过北固山的住持,他说,当年长毛撤退前,确实有很多和尚看到长毛车载马拉了很多物品埋在山后,是不是金银宝贝,就不得而知了。

这事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从今天起,我们派人守好北固山,非兵勇不得靠近北固山。明天开始,每日派出一营兵力上山挖宝,凡挖到的按50%奖励。”

众将领一听,面面相觑,不知冯子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人甚至怀疑冯子材为这军饷的事日夜操劳,脑子出问题了。街上的谣言每天都有,要是都信,那还怎么活!

不过,谁也没有提出异议。现在的镇江,已经成了一座死城,兵勇饥寒交迫,天天寻事挑衅。民众生活困顿,街市肃条,毫无生气。能到北固山走走,就当踏青旅游吧,起码得吸几口新鲜空气。

于是,值日官排好轮班表,安排部队上山挖宝。

北固山位于镇江东侧江边,高53米,是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形势险要,风景秀丽。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素有“京口第一山”之称。清咸丰癸丑(1853年)正月,太平军占领金陵。2月22日太平军罗大纲部进驻镇江,一直到咸丰七年因和春,张国梁围城,城中粮食短缺,无法抵抗,为保天京,李秀成带一队人马将守城太平军撤出。撤退时走得仓促,如果真埋一些金银在北固山,也不是什么虚妄之谈。

清兵第一天上北固山掘金,一营就是500人,这么多人漫山遍野散开,低着头,拼了命乱挖。

这些兵勇投奔兵营都是为了一日三餐,现在连三餐都吃不饱,还打什么仗?很多人都在打小算盘,挖到银子,有了盘缠,就逃之夭夭。现在有了机会,就是挖穿北固山,也要找到银子。

大家都想着自己第一个挖到银子,一边拼命挖,一边眼睛不停地巡睃周围。只要有一点响动,便停下来看看是不是有人挖到金银了。

突然“哐朗”一声,有人欣喜欲狂地高声大喊:“我挖到银子了,好大的银锭。”

大家一听,都像饿虎扑食一样扑向那银子。只见那人双手死死抱着一只船型的大银锭,高高举在头顶上,焦急地说:“这银锭是我的,谁也不能抢!”

带队的军官看见有人挖得了银子,立即宣布说:“冯大帅有令,挖得银子者奖50%,现在秤秤这银锭多重,立马兑现奖励!”

结果这银锭足足50两,兵勇得奖25两。那人脱了外衣包了25两银子,缚在裤腰上,远远地避开大家,一边卖力地挖着,一边时时提防别人抢他的银子。

过了不久,又有人挖到。一个上午下来,已经有八九个人挖到大大小小的银锭,大家便都埋头拼命挖宝。

这下北固山有宝之言得到坐实,清兵人人引颈盼望早日轮到自己上山。十几天下来,人人都上了一次北固山。有的有收获,有的空手而归。但不管怎样,大家有了奔头,有了念想,一门心思盼望自己能掘到宝。十多天下来,北固山被翻了个底朝天。兵勇一心只想着掘得金元宝,反而将讨军饷之事抛上了九天之外。

冯子材争得了宝贵的十多天时间,清廷陆续筹集到的部分军饷已经解到,暂时缓解了因缺饷造成的动荡局面

冯子材用几千两银子打发了这群因饥饿而随时闹事的饥兵,化解了危机,让整个镇江的秩序恢复平静。

冯子材的治军能力经受了严峻考验。

猜你喜欢
太平军镇江
遇见镇江
镇江香醋
镇江阁
《林夫人血书碑》考释
狮子山
徐继畬视野中的太平军在山西
太平军童子营:杀人放火是本业
漫谈《讨粤匪檄》中的语言逻辑特点
安庆出土的英制旧式加农舰炮
清末绍兴知府廖宗元死亡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