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淋巴结病变的MRI表现

2016-06-03 10:01李新瑜黄咏文詹浩辉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腮腺

杨 静,李新瑜,黄咏文,詹浩辉

(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R室,河南洛阳471003;2.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MR室,河南洛阳471000)



腮腺淋巴结病变的MRI表现

杨静1,李新瑜1,黄咏文1,詹浩辉2

(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R室,河南洛阳471003;2.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MR室,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目的:分析腮腺淋巴结病变的MRI形态学表现及特征。方法:收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淋巴结病变患者的MRI资料。结果:本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5例,淋巴瘤4例,非结核性淋巴结肉芽肿性炎3例,结核性淋巴结肉芽肿性炎2例,增殖性淋巴结核1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Castleman病1例,淋巴结转移腺癌1例,慢性腮腺淋巴结炎1例。1例慢性淋巴结炎表现为单发不规则肿块,边界不清,信号不均,增强扫描显著强化;1例淋巴结转移癌表现为腮腺后下极单发圆形结节,边界清楚,T1WI呈中央均匀稍高信号、周围环形低信号,T2WI呈中央高信号、边缘环状稍高信号,2例均术前误诊。其余17例均表现为腮腺单侧或双侧多发结节及肿块,边界清楚,信号均匀一致;1例淋巴瘤见不规则融合状,其余为圆形或卵圆形;3例淋巴瘤及1例嗜酸性肉芽肿部分病变融合,其余不相融;均伴腮腺周围、颈部、颌下淋巴结增大且信号一致。结论:腮腺淋巴结病变病理种类较多,且影像表现共性较多,部分单发病变缺乏特点易误诊,多发病变结合腮腺外淋巴结可诊断,但部分病理类型鉴别困难。

[关键词]腮腺;淋巴系统病变;磁共振成像

腮腺内淋巴结丰富,所有淋巴结病变均可累及腮腺,病理类型较多,但腮腺淋巴结病变中并不常见,既往文献对腮腺淋巴结病变报道较少。不同病因的淋巴结病变决定着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现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4年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淋巴结病变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例腮腺淋巴结病变,男10例,女9例;年龄13~71岁,平均49.4岁,中位年龄52岁。19例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5例,淋巴瘤4例,非结核性淋巴结肉芽肿性炎3例,结核性淋巴结肉芽肿性炎2例,增殖性淋巴结核1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Castleman病1例,淋巴结转移腺癌1例,慢性腮腺淋巴结炎1例。其中淋巴结转移腺癌临床表现左腮腺区疼痛,慢性腮腺淋巴结炎表现左腮腺内反复肿胀月余,其余均以发现腮腺区单发或多发肿块数月或数年就诊,部分淋巴结肉芽肿性炎可短期增大,淋巴瘤肿物多渐进增大;肿物以无痛性居多,部分淋巴结肉芽肿性炎和淋巴瘤可表现为疼痛或按压痛。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为无痛性、活动性肿块,与周围无粘连、表面光滑。

1.2仪器与方法19例均行MRI平扫,其中6例同时行增强扫描。采用GE Signa Twinspeed 1.5 T超导MRI扫描仪,头颈联合线圈。MRI平扫包括横轴位及冠状位FRFSE T2WI(TR 4 300 ms、TE 106 ms)、横轴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T1WI(TR 1 843 ms、TE 18 ms)、横轴位DWI(TR 6 000 ms、TE 80 m,b 值1 000 s/mm2)。层厚5 mm,层距0.5 mm。静脉注射Gd-DTPA 15 mL后行T1FLAIR横轴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

1.3图像分析观察病变数目、大小、部位、形态、边缘、MRI各序列的信号强度、均匀性及增强扫描效果,病灶周围、颈部及颌下淋巴结形态及信号。

2 结果

本组2例单发,1例慢性淋巴结炎,肿块位于左腮腺下极深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等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均匀强化,术前误诊恶性;1例淋巴结转移腺癌表现为左腮腺后下极圆形结节,直径14 mm,边界清楚,T1WI中央稍高信号、边缘环状低信号(图1a),T2WI中央高信号、边缘环状略高信号(图1b),术前误诊为良性。

17例呈单侧或双侧多发肿块,大小不等,边界清楚、信号均匀并与淋巴结信号一致(图2,3),1例淋巴瘤深叶见不规则融合状(图4),其余均为圆形或卵圆形;3例淋巴瘤(图4)及1例嗜酸性肉芽肿(图3)部分病变相融合。3例淋巴瘤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或边缘环形强化(图4b),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1例淋巴结肉芽肿性炎呈环形强化。17例均伴腮腺周围、颈部、颌下淋巴结增大,4例淋巴瘤颈部淋巴结增大明显且大部分融合,信号均匀;1例结核性肉芽肿性炎及2例非结核性肉芽肿性炎部分颈部及颌下淋巴结病变信号不均匀。

图1 女,62岁,淋巴结转移腺癌 图1a T1WI示左侧腮腺后下极深叶圆形结节,边界清,病变中央稍高信号、边缘环形低信号(箭头)图1b 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中央明显高信号、边缘环形稍高信号(箭头)图2女,58岁,增殖性淋巴结核。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双侧腮腺浅叶多发孤立性结节,边界清晰,信号均匀(箭头) 图3 男,48岁,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横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双侧腮腺多个结节,左侧部分融合,边界清,信号均匀(黑箭),伴后颈部增大淋巴结(白箭)图4男,55岁,淋巴瘤 图4a横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左腮腺多个病灶,呈不规则融合状,边界清,信号均匀(箭头)图4b 横轴位增强扫描显示边缘环形强化(箭头)

3 讨论

腮腺内淋巴结丰富,可见各种类型淋巴结病变。MRI可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软组织分辨力,在腮腺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有较大价值,也是腮腺淋巴结病变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目前较多文献[1-3]报道了MRI功能成像在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别方面的应用价值。笔者认为ADC值、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灌注成像可主要用于淋巴结病变良恶性鉴别,而对不同病理类型良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本组虽病理类型较全,但例数较少,仅部分行DWI检查,均表现为高信号,因此无法判定ADC值对不同淋巴结病变是否有鉴别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总结。

腮腺淋巴结病变多呈单侧或双侧多发,本组仅1例淋巴结转移腺癌和1例慢性淋巴结炎为单发,且其MRI表现不具特征性。淋巴结转移腺癌表现为左腮腺后下极圆形结节,边界清楚,信号不同于淋巴结,T1WI呈中央均匀稍高信号、边缘环形低信号,T2WI呈中央高信号、边缘环形略高信号,此信号特征可能与原发肿瘤类型有关,本例病理提示来源于肺,推测肿块中央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可能含黏液成分;本组1例慢性淋巴结炎表现左侧腮腺下极不规则肿块,边界不清且不光滑,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显著均匀强化,颈部仅少许增大淋巴结。此2例术前均误诊。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是指多种疾病所致的机体免疫反应,病理滤泡明显增大,生发中心明显,滤泡间小血管增多,少数淋巴结内可见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在腮腺淋巴结病变中较常见,年龄和性别无特异[4]。本组5例表现为腮腺内多发孤立结节,圆形,边界清,与伴随颈部及颌下淋巴结形态、信号一致,其中4例单侧多发,1例双侧多发,此类淋巴结病变数目不多、体积不大、不相融合,且发病率相对较高,增强扫描呈显著均匀强化。

淋巴结肉芽肿性炎发病率较高,病理为淋巴结内见上皮样细胞构成的肉芽肿,本组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为结核性,未见干酪样坏死不倾向结核者为非结核性。淋巴结核性肉芽肿及炎性肉芽肿影像并无明确鉴别点。本组MRI表现为腮腺内淋巴结肉芽肿性炎亦具淋巴结病变的共性,缺乏特异性,呈单侧或双侧多发、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的孤立结节,信号均匀,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稍大。而伴随颈部及颌下淋巴结病变均部分融合且少数信号不均匀,其中1例淋巴结肉芽肿性炎右颌下病变信号不均匀且周围模糊,推测是合并渗出性炎症;3例颈部及颌下淋巴结病变内片状极短T2信号,病理证实是钙化信号。增强扫描以均匀实性强化为主,少数呈环状强化[5]。

本组1例增殖性淋巴结核组织学见多量小淋巴细胞、类上皮细胞团及多核巨细胞,未见坏死物及其他成分,MRI形态学无特异性。

既往文献报道[6-7],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演变为非霍奇金淋巴瘤[8],组织学上以小血管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增生及滤泡形成、纤维组织增生为基本病变。有学者[6]认为局部多个淋巴结通常不互相粘连融合为其特征,而本组仅1例表现为双侧散在多发条形、圆形病变,边界清、信号均匀,部分相融合,在腮腺淋巴结病变中形态学上亦不具特异性,临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可提供诊断依据。

Castleman病属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病理特征为明显的淋巴滤泡、血管及浆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临床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本组1例,亦具腮腺淋巴结病变的共性,呈双侧多发、圆性或卵圆形、不相融合、边界清晰、信号均匀,但病变相对较大,特异性小。本组中Castleman病和淋巴瘤病变体积较大。

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生于全身多种组织器官,尤其颈部淋巴结多见[9]。本组均为腮腺内淋巴结受累表现。淋巴瘤病变较大、较多,且融合多见,腮腺外淋巴结增大融合显著,尤其咽淋巴环增大;信号均匀无特异,增强扫描不均匀或环形轻度强化。

腮腺淋巴结病变需与非淋巴结性肿块相鉴别,腮腺淋巴瘤是常见的腮腺多发病变,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好发后下极[10],但多发病变可散在腮腺各处,以T1WI低信号为主部分、可夹杂高信号[11],T2WI信号偏低,病灶内明显低信号裂隙征[12],形态规则或分叶状,边界清楚。腮腺多发淋巴结病变与多发腮腺淋巴瘤鉴别:前者信号均匀而后者多不均匀,前者性别及年龄无特异而后者见于中老年男性。腮腺混合瘤单发多见,亦可多发,部分肿块内可见囊变,也常表现为均匀信号,当混合瘤表现为均匀长T1、长T2实性肿块,与淋巴结病变不易鉴别。颈部多发淋巴结增大且信号一致是腮腺淋巴结病变重要的伴随征象。腮腺非淋巴结恶性肿块可伴颈部淋巴结增大,但肿块多为单发、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T2WI信号多以低信号为主[13],均不同于多发淋巴结病变的典型表现。

腮腺淋巴结病变MRI典型表现为腮腺单侧或双侧多发结节、肿块,以圆形及卵圆形为主,大小不一,边界清楚,多不相融合、部分可融合,信号均匀,伴颈部及颌下增大淋巴结且信号一致,病理类型鉴别困难,仅部分可作出倾向性诊断;部分单发淋巴结病变,尤其信号与淋巴结不一致,术前不易诊断。

[参考文献]

[1]刘妍,夏黎明,邹明丽,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ADC值测量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5):730-732.

[2]于艳,张金玲.磁共振功能成像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研究[J].影像与介入,2012,9(4):91-92.

[3]李青青,邓亚敏,马小锋,等.双能源CT成像鉴别诊断颈部鳞癌转移淋巴结与淋巴结结核[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3 (3):161-164.

[4]丁莹莹,李鹍,汪永平.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5):584-586.

[5]张洪静,魏懿,邓开鸿,等.腮腺结核病的CT表现[J].华西医学,2014,29(11):2081-2084.

[6]雍昉,张发林,潘爱珍,等.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和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2):269-271.

[7]张力,姚丽,周玮玮,等.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31(3):376-378.

[8]陈旭艳,蔡继福,潘海晖,等. Kimura病演变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26(10):615.

[9]张继生,尹林,卜寿山. 102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48-2349.

[10]张镇滔,郑晓林,张旭升,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J].放射学实践,2014,29(5):529-532.

[11]Kinoshita T,Ishii K,Hiroshi N,et al. MR imaging findings of parotid tumors with pathologic diagnostic clues:A pictorial essay[J]. Clin Imaging,2004,28:93-101.

[12]陈泽文,陈忠,张子钦,等. T2WI低信号点征在腮腺腺淋巴瘤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11):1647-1650.

[13]元建鹏,梁碧玲,谢榜昆,等. MR征象在腮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及其病理基础[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24(3S):107-110.

收稿日期(2015-09-17)

[通信作者]詹浩辉,E-mail:yyhdhv@126.com。

DOI:10.3969/j.issn.1672-0512.2016.03.024

猜你喜欢
磁共振成像腮腺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