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砚山实践

2016-06-06 03:13字如方
时代名流 2016年4期
关键词:精准

字如方

入刊理由:扶贫开发多艰辛,在各种制约条件面前,砚山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一直在艰难探索中不断前行。“十二五”以来,砚山县以“大扶贫”战略为指导,在产业发展、整村推进、劳务输出和对口帮扶等扶贫工程的强力推进下,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砚山特色的“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形成了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用勤劳的双手铺出了一条收获之路,用艰辛征程迎来了美丽的希望长虹。

砚山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云南省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在党中央发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角声中,砚山县咬定青山不放松,层层立下“军令状”,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全县上下认真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开展“挂包帮”“转走访”的工作要求,第一时间深入到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攻坚拔寨、全力冲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大行动。

明确思路 实现精准扶贫效益最大化

阳春三月,壮乡苗岭,处处蜂舞花香,果实累累。记者走访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维摩乡长岭街村委会红土塘村小组、者腊乡批洒村和六诏村等地,亲身感受精准扶贫大行动下老百姓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春日午后的一抹阳光把一片暖热涂在了维摩乡长岭街村委会红土塘村小组的山峁沟梁。红土塘村是云贵高原上石漠化严重的一个小山村,由于全村耕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收入单一。源于如此诸多因素,在贫困识别中,红土塘被列为贫困自然村。砚山全县精准扶贫战役打响,红土塘村成为攻坚拔寨的目标之一。记者走进了村民殷世德和谭天聪家。以前低矮破败的危房已经不见了踪影,显现在眼前的是即将竣工的二层小楼房,水泥浇灌的屋顶,屋墙用瓷砖罩面,门窗都是铝合金的。这是砚山县将到2017年,力争基本实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安全美观”的目标的受益者,见到记者,殷世德、谭天聪十分高兴,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各级领导对我们全家的照顾,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殷世德和谭天聪告诉记者,自从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各级领导部门就常到家里来详细倾听他们的愿望、生产计划和遇到的困难,探讨帮扶办法;与他们一起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商量脱贫措施,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鼓励他们坚定信心、转变观念,依靠勤劳智慧创造幸福美好生活。通过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发展传统产业、传统经营与培育新兴产业、创新经营相结合;产业发展与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相结合;短平快项目与中长期发展项目相结合;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与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相结合,今天,经过一场战役的洗礼,全村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2015年7月2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祖林率省政府调研组在中共文山州委书记纳杰等陪同下深入砚山县进行调研,并深入到维摩乡红土塘村向贫困户嘘寒问暖,与他们拉起家常,商量脱贫措施,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调研期间,张祖林还专门听取了砚山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张祖林要求,砚山县要把扶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让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抓出成效。要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复查核实和建档立卡工作任务,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切实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全县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要整合各方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扶贫攻坚合力。要团结和带领更多的群众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确保砚山县顺利“摘帽”,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砚山是全国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地区,同时是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之一。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原因,砚山集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仍然是砚山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薄弱的环节。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扶贫标准,全县有3个贫困乡、31个贫困行政村、282个贫困行政村、13227户贫困户、52969人贫困人口。

不难看出,砚山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增收困难仍然是不争的事实。

在全国上下吹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声中,中共砚山县委、县人民政府于“十二五”的“收官”之年立下2017年年底全县脱贫摘帽的“军令状”。

立下“军令状”,就要动真格,要用心、用情、用力。

“思路决定出路!”中共砚山县委书记李红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道,“砚山县将通过两年的时间实施精准脱贫,到2017年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为此,砚山县把“减贫摘帽”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了《关于举全县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明确“两年脱贫、五年小康、十年致富”的目标和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2468”精准脱贫工作思路。“2”,就是通过2016年至2017年两年时间完成“脱贫摘帽”目标。“4”是抓实“四个依托”,即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特色产业,抓实到乡到村到户到人产业扶贫,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依托省级工业园区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抓实精准贫困人口年轻劳动力就业脱贫;依托云南技师学院砚山分院校企合作平台,抓实精准贫困户均劳动力素质提升,实现技能扶贫;依托交通区位与文砚同城化发展优势,抓实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带动精准贫困村发展、贫困人口脱贫致富。“6”是做到“六个精准”。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8”是实施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增收致富、素质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安居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八大工程,为全县打好脱贫攻坚战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目标确定,关键在抓落实,砚山县8月31日召开全县工作动员会,全面启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如何启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呢?李红告诉记者,砚山县的做法是:认真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和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党建与扶贫“双推进”、驻村扶贫工作队培训。制定下发《砚山县2015-2020年处级领导定点挂钩扶贫攻坚联系点安排方案》和《砚山县2015-2020年县属和省州驻砚单位驻砚军警部队定点挂钩扶贫攻坚联系点安排方案》,采取“处级一帮三”“科级一帮二”“一般干部一帮一”和“医生、教师二帮一”的“321”挂帮形式,将3个省级帮扶部门、16个州级帮扶部门、县四套班子44名处级干部、25个省州驻砚单位、11个驻砚军警部队、58个县属部门、11个乡(镇)机关站所和全县教育、医疗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共11972人挂帮到10552户贫困农户。截至目前,3个省级帮扶部门、11个州级帮扶部门、88个县级部门及省州驻砚单位、11个乡镇机关站所开展的遍访入户和两轮“回头看”工作全面完成。向全县11个乡(镇)及31个贫困行政村派出扶贫驻村工作队,向31个贫困行政村派驻第一书记。

记者了解到,砚山县在“挂包帮”“转走访”中坚持做到“五看、二听、三问”。五看,就是“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禽猪牛羊、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自我发展能力强不强”,通过进村入户看农户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穿衣吃饭,估算贫困程度;看农户的土地情况、生产条件和牲畜存栏,估算农业收入和支出;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估算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二听,就是听群众发发牢骚、倒倒苦水,听群众对政策的意见、对干部的看法、对工作的建议及今后的打算。三问,就是在“看”和“听”的过程中,对有疑虑的地方主动询问,对事关贫困地区发展的思路、产业布局等全面问实,对贫困群众脱贫最关心、关切的问题开展问卷调查,为贫困村、贫困户理思路、找出路,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同时,按照管理精细化、扶贫精准化、管理信息化的原则,开发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在云南全省率先实现贫困户信息二维码动态管理。管理系统以互联网网站为平台,采取电脑版、手机版、二维码扫描等方式,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录入、查询、管理、帮扶、脱贫等信息,实行多渠道输入和实时动态管理,能够让所有使用者实时录入、动态查询、共享政策、发布信息、审核把关。通过这套系统,帮扶干部可以在帮扶过程中,运用智能手机直接进入系统网站实时录入帮扶信息,在农户家门前就可以轻松搞定录入工作。另外系统中记录了全县所有贫困户的基本信息,每户都有一个唯一的二维码,而二维码扫描出的信息会跟随帮扶干部的信息更新而同步变化,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随时查看贫困户的基础资料和帮扶干部的帮扶动态,随时了解帮扶工作的情况。

为了实现率先脱贫目标,砚山县注重规划引领,认真编制了《砚山县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全县精准扶贫预计投资总规模65.82亿元,其中:按现有政策可争取补助资金11.55亿元,需群众自筹21.98亿元,业主投入5.83亿元,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6.46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预计投入13.28亿元,其中:自然村进村主干道通达通畅1123公里,村内道路硬化22.91万平方米,入户道路硬化5.19万平方米,投入9.26亿元;新建小水池58口,小水窖15530口,蓄水池97口,管道625.53公里,投入2.1亿元;中低产田地改造3.15万亩,投入0.72亿元;改造农村电网3批次,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15万套,便携式节能灶4万套,投入1.2亿元。预计投入5400万元实施164个村小组、10758户、48752人饮水安全项目;产业发展方面,为了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中共砚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各种扶贫带动模式,计划发展经济林木100万亩,其中,核桃种植50万亩,苹果、油茶、香脆李及其他经济林50万亩;计划种植辣椒55万亩,烤烟13万亩,玉米高产创建10万亩,蔬菜种植15万亩;2018年,计划养殖生猪40万头、牛20万头、羊8万只、家禽215万羽;能力素质提升方面,预计投入1.02亿元,开展创业型新型农民培训180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5.7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引导培训1.5万人次;社会保障方面,预计投入4.32亿元,用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等;异地搬迁及安居工程建设方面,全县共确定了63个安置点(插花安置21个,集中安置42个),涉及10个乡镇32个行政村,共需搬迁安置2575户1115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13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01人。项目计划总投资69023.19万元,用于安居房建设3.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3亿元,用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3347万元,用于社会事业建设投资3435万元;为切实解决贫困户住房难问题,全县预计投入31.38亿元实施危房改造34944户;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预计投入2.99亿元,实施封山育林50万亩、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50万亩。抓住云南省环保厅将砚山列为农村环境整治整县推进试点县的机遇,大力开展垃圾清运处理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015年9月21日至22日,副省长张祖林率省扶贫办、林业厅、财政厅等部门负责人再次到扶贫攻坚挂钩联系县砚山,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调研。调研过程中,张祖林充分肯定砚山县近期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认为砚山县各级领导干部已从思想上严了起来,行动上实了起来,迅速掀起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新热潮,吹响了新一轮“挂包帮”“转走访”的“冲锋号”。

张祖林要求,砚山县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摸清底数,认真归纳总结定位,找准目标和路子,制定好有力措施,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要认真优化调整和布局产业结构,整合优势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市场供需对接,推进项目合作,做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和各种短期和长期技能培训,特别是农村致富实用技术培训,让群众学会致富本领,更好的发挥当地人力资源作用,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做精做细产业发展规划,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富民产业,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辐射带动面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各级干部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力所能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转变更新思想观念,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尽快摆脱贫困落后面貌,早日实现全县2年脱贫、5年小康、10年致富目标。

产业带动 激发扶贫开发内生原动力

六诏村安处村小组有个吉祥美丽的名字,可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滞后、经济来源单一,缺乏科技明白人、致富带头人,没有支撑性产业等原因,使这个四面环山的村子贫瘠如山,沉重如山。

没有增收产业,脱贫就是一句空话。

找到贫困原因后,该村结对帮扶部门砚山县科协迅速行动,精选产业覆盖全村,让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脱贫、持久脱贫。据介绍,如今,安处村种植香脆李初具规模。同时,还出资选送村民到保山市龙陵县黄氏蜂业学习专业的胡峰养殖技术。

记者走访到此时,贫瘠的土地上,种下的香脆李发出了新芽,翠绿的叶片在微风中不断摇曳着醉人的身姿。安处村的壮族群众们忙碌着挖地基、运水泥、卸钢筋、铺设水泥路……俨然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为了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中共砚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各种扶贫带动模式。

2015年4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一行在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的陪同下,深入上海重点对口帮扶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走访农户、察看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砚山县一家辣椒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方式,带动近5万农户种植辣椒,为近500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负责人说,上海不仅投入帮扶资金,还积极帮助当地拓展海内外市场,分享技术改造和管理经验。韩正听了很高兴,他说,要努力做好产业帮扶这篇大文章,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上海的对口帮扶,一定要帮助更多贫困群众改善生活!”

这是上海市静安区对口帮扶砚山县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砚山县还结合精准脱贫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建立校企乡合作、部门企业村组合作等帮扶模式。记者了解到,以校企乡合作帮扶模式为例,该模式以文山学院挂钩帮扶砚山县者腊乡为契机,从产业帮扶入手,建设文山学院1万余名师生食品后勤保障基地。

“文山学院的师生有一万人,按照每个人一日三餐10元来考虑,一万人就有十万元的消费。”很多人都认为这么大一笔消费力如果能引入到贫困乡镇的话,将扶持到多少贫困户。这样的想法在文山学院党委书记熊荣元提出“院校+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的模式后,终于在砚山县者腊乡得到实现。

砚山县者腊乡共有7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85个村小组,有汉、壮、苗、彝四个民族。其中共有2个贫困行政村17个贫困自然村,贫困人口1746户6781人,是典型的贫困乡。者腊乡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各处帮扶部门都有不一样的帮扶办法,而文山学院对者腊的帮扶是从产业帮扶入手,在者腊乡建立文山学院一万余名师生的食品后勤保障基地、转型发展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就业基地。”

自挂钩者腊以来,文山学院倾注真情、用心帮扶,在细致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基础上,积极思考并努力探索精准扶贫有效方式。学院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和万人集中消费优势,决定在者腊乡批洒村夸溪建设学院后勤保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就业基地、转型发展基地。按照“以合作社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以股权为纽带,通过大户带动、社企联动、帮扶推动、利益驱动,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增收脱贫”思路,引进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与乡党委政府一道,动员农户入社,引导成立种菜、养猪、劳务输出专业合作社,推进学院与农户、企业与农户有效对接,解决农户直接向高校食堂提供农产品安全难保证、企业直接对农户土地流转难、用工难等问题。通过学院、地方政府、公司、农户的共同努力,目前,文山学院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中康公司已投入近2000万元实施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基地面积3200亩,涉及2个行政村小组679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6户,主要种植菜心、芥蓝、白菜、九条葱等25个品种,预计年产值1900万元,蔬菜基地全部建成后,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预计年总收入800万元。截至记者到访基地时,第一批种植的蔬菜已开始采收并供应学院师生。同时,计划投资1600万元,流转土地1500亩作为牧场,建设规模为980头的肉牛养殖小区,目前正抓紧开展前期工作,牧草已经种植,第一批300头牛即将进入养殖区。“通过基地建设,农户实现就地打工,解决了以往长期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者腊乡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

扶贫开发让小山村变了样,曾经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如今没有必要再出去了,“我们村自然环境非常好,等新房建好之后,我打算发展生态土鸡养殖,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这是记者在村里走访时群众的心声。

记者了解到,“文山学院模式”不仅能做到企业带动群众,而群众也能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来种植、养殖。整个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根据文山学院的需求来下单种植养殖,实现产销有机结合,促进农户增收。同时,通过企业和合作社就能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群众务农收入。与此同时,建立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真正发挥学校的优势和资源。共同推动三级联动机制的形成,逐步考虑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鼓励并引导他们积极加入到扶贫点的产业发展中去,鼓励大学生到挂钩点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老百姓的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到砚山调研时,对文山学院“以合作社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以股权为纽带,通过大户带动、校企联动、帮扶推动、利益驱动,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增收脱贫”的工作思路和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文山学院把本校粮食和肉蛋禽蔬菜等副食供应基地建立在挂包点上的做法,认为一万名师生的消费,就是挂帮点一个持续稳定的市场,提出全省高校可学习文山学院的经验做法,把粮食和肉蛋禽蔬菜等副食供应基地建立在挂包点上,学校需要什么,就引导指导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着力在挂包帮工作中提升帮扶对象的造血能力,尤其要强化以市场对接引导产业发展,拓展增收渠道,高效持久完成对口帮扶任务。

据者腊乡政府负责人介绍,文山学院不仅仅只帮助消化者腊乡的食材,还将帮助者腊在蔬菜、辣椒、烤烟、三七、林果、脱毒马铃薯等产业发展方面建设示范试验基地和提供企业技术支持,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同时文山学院还将利用自身人脉网络和资源优势,在招商引资、项目落户等方面推荐者腊,促成更多的项目落地,推动者腊经济社会发展。

有了文山学院的“订单”支持,者腊乡底气十足,将扩大种植基地和规模、把新鲜蔬菜销往新加坡和香港,这也让更多的贫困农户可以增收。

在扶贫攻坚进程中,者腊乡下一步还将打造观光体验的乡村旅游地。者腊乡政府负责人说,砚山县流传甚广的壮族特色演出“棒棒灯”已列入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正在借助文山学院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者腊下一步还将大力发展“棒棒灯”的演出形式,将它放入到乡村体验游中,使者腊不只是一个农业基地,更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扩大增加创收渠道。

“文山学院模式”正是砚山县在产业扶贫上取得成功的其中的一个项目。据砚山县扶贫局负责人介绍,砚山县将通过2016年至2017年两年时间实施精准扶贫,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为切实提高各族群众的收入水平,砚山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经济林果产业,通过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等农村经营组织,抓实到乡到村到户产业扶贫,实现精准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在帮扶各族群众实现精准脱贫的道路上提高成效明显。

而自2015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砚山县充分抓住云南省林业厅、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部门挂包砚山的发展机遇,探索建立了行业部门帮扶等帮扶模式,扎实推进精准扶贫。2015年下半年,云南省林业厅的精准扶贫挂钩点调整到砚山县后,对砚山县林业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及时增补安排给砚山县四个涉林建设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同林业部门和砚山县的土地资源优势,探索出建立短期、中期、长期经济增长帮扶模式,积极引进短期、中期、长期经济林果和辅助政策积极帮扶砚山(现已完成3000亩的核桃样板种植),为砚山两年脱贫,五年小康,十年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完成冬季造林树种种植面积1.5万亩(苹果0.4万亩、核桃0.6万亩、杉木0.5万亩),在维摩乡长岭街村委会红土溏和核桃寨两个村实施省级陡坡地生态治理0.3万亩,在维摩、盘龙、蚌峨三个乡种植蒜头果0.03万亩;计划实施核桃提质增效0.5万亩,目前已在维摩乡组织实施0.2万亩;组织开展林业科技培训5期(核桃种植、提质增效,林业综合开发利用,养蜂等),受训人数达500余人次。在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精心指导下,在维摩乡培养了一支30人的农民林业技术服务队伍。

留得住,能致富。为引导群众走实发展致富路子,砚山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近年来,砚山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个主题,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不断提升烤烟、辣椒、三七、蔬菜、畜牧等传统产业,大力扶持种子产业等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砚山县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砚山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谋划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紧贴拓展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六大功能”,全面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基地、精深加工、科技推广、品牌塑造、市场组织“六个提升”。突出三七、烤烟、辣椒、蔬菜、畜牧、油料、种业七大重点产业,积极扶持发展淡水渔业、石斛、重楼、万寿菊等发展潜力明显的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业一片”特色品牌农业,力争每个特色优势产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品牌。推进生猪、肉牛、肉羊实施山地牧业跨越发展行动,突出生猪、肉牛、肉羊、家禽等特色养殖,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循环养殖。加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加快木本油料产业、林下经济等林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结合各乡(镇)、区域特点和实际,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聚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区,突出地域优势打造特色高效农业板块。按照“特色产业优先突破、优势产业重点突破、传统产业加快突破”的思路,以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示范园建设为带动,重点打造“一轴五园五片区”,打造文—砚—平高速和国道线为主轴,辐射周边的特色农业产业带。继续省州安排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加强重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综合效益。

此外,根据砚山扶贫攻坚工作实际,砚山县提出要实现贫困户到2017年脱贫摘帽,到2020年基本小康,到2025年增收致富,即实现“两年脱贫,五年小康,十年致富”目标。并提出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建立“县负总责、部门配合、乡(镇)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首要任务,把“脱贫摘帽”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为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搞好精准扶贫工作,确保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目标,中共砚山县委、县政府除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发动整合全社会力量投入精准扶贫外,从2016年起,砚山县在原有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的基础上,再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和压缩县级部门公用经费5%实施扶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努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力争使每个项目乡(镇)投入1亿元以上,每个项目行政村投入600万元以上,每个项目自然村投入100万元以上。

砚山县各级各部门以时不我待的激情,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号召,把兑现承诺扛在肩上,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谱写出一曲曲用心用情的壮丽诗篇。

产业转移 引领拓宽精准脱贫新途径

云南美泰玩具公司车间内生产繁忙。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以生产全球知名品牌芭比娃娃为主导产品的世界500强企业,公司三期工程竣工后,将建成年产3300万件芭比玩具及服装加工基地,年产值将达到13亿元,可解决上万人就业。据介绍,在砚山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工区内,像云南美泰这样落户的还有世界500强富士康科技集团、中恒科技集团、中触光电、科泰丰电子、香港利盈制衣等知名企业已有10余家,主要承接珠三角地区电子、玩具、服装等产业转移。

“要充分利用资源、地缘、区位优势和云南省丰富的清洁能源,要及早动手、主动作为,有效地承接粤桂产业转移,全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早在2013年9月16日至18日,时任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李纪恒深入文山州调研,在砚山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园区与当地干部交流座谈时,反复强调,要主动承接电子、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优选一批产业园区与珠三角北部湾地区对接,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依托重要交通干线节点和港口、口岸,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把文山建成滇东南重要物流枢纽和集散地。同时,要加快发展以三七、烤烟、辣椒等优势资源为主体的特色生物产业,集中力量把三七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职业教育要真正打破‘职和‘教两张皮,要与产业实现配套。” 2015年3月23日至2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陈豪在文山州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发扬老山精神和西畴精神,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坚决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创造跨越式发展的“文山速度”。陈豪充分肯定了砚山工业园区配套建设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将砚山县职中整体迁入园区的“产教融合、无缝对接、定单培养”的做法,要求结合实际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在砚山县提出的“2468”精准脱贫工作思路中,有两项重要思路就是依托省级工业园区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抓实精准贫困人口年轻劳动力就业脱贫;依托云南技师学院砚山分院校企合作平台,抓实精准贫困户均劳动力素质提升,实现技能扶贫。

据悉,为加快园区建设,推动园区经济迅速发展,砚山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整合资源,在开发理念上,用建城的理念规划建设园区,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医院、体育运动场、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企业员工生活需要。从2012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0余亿元。

同时,配套建成60个班3000人规模的职业中学,并于2015年8月砚山县政府与云南技师学院签订了《政校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政校合作,委托管理”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云南技师学院在我省职业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探索适应砚山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加快学校的发展步伐。云南技师学院砚山分院、砚山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将利用校园位于工业园区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依托产业,发展专业,依托专业,发展产业”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实现校企共赢。

砚山工业园区始建于2007年,于201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工业园区,园区空间布局为“一园四区”(即承接产业加工区、生物资源加工区、三星坝新型产业区、循环经济产业区),园区重点发展电子、玩具、服装等转移产业,生物资源加工区、新型建材、矿产品精深加工及现代物流产业。

据了解,园区按规划建成投产后,可解决5万余人的就业问题。2015年,砚山工业园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工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7.5亿元,力争到2020年把砚山工业园承接产业转移加工区建成产值超百亿元的电子产业园区,将为促进精准贫困人口年轻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解决砚山县就业脱贫立下汗马功劳。

“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美泰玩具(香港)公司独资组建的云南美泰玩具有限公司落户砚山”的这个消息在各地迅速传开后,砚山这个坐落在云南边陲的小县城日渐被大多数人熟知。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州等地的客商纷纷前来考察投资环境,由此打开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门户,迎来了砚山县招商引资的春天。

一个又一个纷至沓来的产业转移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砚山涌现,这些远道迁徙而来的“凤凰”不约而同地选定砚山作为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不仅成为了支撑砚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也使砚山更加快速地融入到了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之中。

砚山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中西部,是云南省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主要通道,也是云南、贵州等西部省市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之一。随着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砚山的区位优势逐步升级,已成为云南参与三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的“桥梁”“纽带”和“桥头堡”。

从地理位置来看,砚山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区的“咽喉”部位,这使砚山在云南全省对外开放中占据了有利地位。而砚山境内,广昆高速公路、323国道、206省道贯穿全境,各种等级公路里程2385公里。加上文山普者黑机场开通,砚文、平文二级公路和广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砚山到州府文山、昆明、富宁港分别只需30分钟、4小时和2.5小时的车程。在云南通往东南亚和沿海地区的大通道中,砚山区位优势明显。

“随着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工贸易型企业和资源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的步伐加快,抢抓机遇,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对于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园区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使交通区位优势发挥最大化,砚山县按照“做强矿冶,做大建材、化工,做特农副产品,做优三七药业,依托交通、区位、资源优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思路,集中人、财、物加快园区建设,倾力构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平台。

砚山县在发展通道经济中,顺应东部产业转移的特点和需求,以开放为主题,以园区为载体,在思想认识、厂房建设、投资环境、资源利用、人力培训、土地供给等方面,积极做好“筑巢引凤”,加快砚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改善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推动砚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砚山是个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三不沿”地带, 但是,砚山的交通、区位和资源的优势,使砚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中共砚山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些机遇,积极利用毗邻粤港澳、背靠云南、前临北部湾、连通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与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砚山根据 “经济增长核心区、科技创新试验区、城市发展新城区”的定位,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立足砚山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县域经济发展实际,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重点引进电子和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动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全力推动与东部省市的区域合作。

李红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为人先、善于创新,才能抢抓当前东部产业转移的黄金机遇,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要围绕“如何把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如何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如何把通道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等问题,积极谋划和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大胆探索创新有利于承接东部产业、加快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

“一切为了发展”,必须坚持硬软环境一起抓、同步推进,全力为转移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周到的服务,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这是砚山县干部群众上下形成的共识。

优越的区位条件,逐步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使得砚山对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尽显。砚山成为了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砚山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兴趣,东部企业客商纷至沓来,共同开发这一片充满热情和生机活力的热土。

砚山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将迎来一个更大更好更有希望的发展高峰期。

如今,砚山县扶贫攻坚工作已找准了“病因”,炮制了“良药”,从“输血”到“造血”,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砚山县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脚步铿锵,奋力前行。砚山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正在改写着山区群众贫困的历史。

责任编辑:杨春艳

猜你喜欢
精准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基于SWOT分析的二轮精准备考策略探究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龙江县 通过“五到村”推进“百局联百村”
精准风来满眼春
让“精准”成为习惯
走在精准扶贫的路上
推衍“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