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视角下的淮海地域武术文化传承

2016-06-07 08:23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拳种习武淮海

陈 威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视角下的淮海地域武术文化传承

陈 威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运用文献查阅、田野调查、走访及个案研究等方法,对淮海地域武术活动状况进行梳理。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其在不同生活世界中的传承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武术文化传承路径,以及对能够协调同步两种生活世界的武术文化传承模式进行探讨。认为武术文化源自生活之中,随着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结构图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因而其传承仍要回归到不同的生活世界之中。

武术文化;日常生活世界;非日常生活世界;传承;淮海地域

1 源自生活的淮海地域武术文化

生活世界就是指人在其中生活和交往的世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将生活世界划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前者指的是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后者是旨在维持社会再生产或类的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1]13。现代化推进中,两种生活世界的结构图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强大的日常生活结构逐渐被发达的非日常生活世界所切割和冲击。在这两种生活世界的解构和重组过程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淮海地域武术文化的存在形式也发生了系列变化。

1.1 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淮海地域武术文化

1.1.1 武术之乡密布,拳种林立 在强大的日常生活为主导的时代,淮海地域蕴藏了丰富的武术文化。从最能彰显习武之风的社会武术活动盛誉——全国武术之乡的评审结果可窥一斑。淮海地域作为全国武术之乡最为密集之地(表1),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拳种流派纷呈,涵盖了上个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的129个拳种之中的70余个。分布在各地的不同地方代表拳种,涌现出各个拳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其中影响较大、目前仍在传习的拳种流派有30余种,主要是以少林拳类、长拳类、太极拳类为代表的北方拳种,以及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大洪拳、伏羲八卦拳、心意六合拳、晰阳掌、佛汉拳、文圣拳、梅花拳、太祖长拳、水浒拳、六合八法拳、查拳、永京拳等为代表性的地方拳种。

表1 淮海地域全国武术之乡分布情况一览表

1.1.2 典型的日常生活从属性 在改革开放前的传统农业社会中,传统日常生活中的习武活动本质性的文化特征无大变化。武术习练内容、传承方式、习练时序等表现出稳定的、持久的自在活动方式,继续延续先人习武风气,以重复性思维和实践为主的经验性特征,习武活动同人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往往是“忙时耕田、闲时练拳”,每逢岁时节日一展身手,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武术活动具备了典型的人情化特征。武术活动中的“拳门”宗派也是家族文化的延伸,广大习武者“拜师入门”成为一种模拟血缘,形成一种“类宗族”关系。习武者在这种相对熟悉和封闭的活动空间中获得自在的意义和归属感。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习武活动所呈现的传统性特征,显示出其对传统日常生活的从属性。

1.1.3 日常生活世界的改变与传统习武的失落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日常生活世界被打破和不断改造,也给从属于其中的传统习武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日常生活世界的改变,造成了民间传统习武的全面失落。首先,封闭保守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被打破,非日常生活的地位日益增强,昔日习武活动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渐渐缩小,寓于其中的民间传统习武也随之减少,直至目前广大乡村中难觅其踪。其次,传统社会的日常交往域限也被打破,传统自在的日常交往逐渐转变为生活世界的从属和私人活动领域,导致吸引人们习武原因之一的宗派力量减弱。第三,由于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渗透,开放的非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个多元开放的价值体系,将人们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向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生存状态提升。加上现代体育运动对人们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广大青少年难以对传统的习武形成认同,甚至于影响到昔日的拳师。对传统的生存方式认同的缺失,直接导致民间习武、尤其是乡村练武场的大量消失[2]。

1.2 非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现代武术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1.2.1 以经济为导向,走进社会活动领域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转型。在经济活动日益膨胀着非日常生活世界的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下,很多拳师纷纷将武术作为一个产业去发展。淮海地域掀起一股开办武术馆校之风,尤其在各个武术之乡,每个地方都有不同形式的武术馆校出现。如上个世纪90年代仅沛县就出现了30余所注册的武术馆校[3];另一个武术之乡砀山县,在1991年至1993年短短的3年期间就注册了25所武术馆校。近几年,随着武术表演业兴起,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各种商业赛事和表演的发展,淮海地区也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套路竞技、表演及搏击类的习武人群,像“武林风”“武林大会”等一些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商业赛事也纷纷落户淮海地区,成为了武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径之一。武术活动转向经济主导,彰显了人们对武术主体价值取向的改变。武术产业的发展标志着武术文化走向了社会活动领域之中。

1.2.2 竞技和学校教育走进精神生产领域 如今淮海地区的武术活动中,相对于传统习武,习练武术搏击散打和套路竞技运动的已占较大份额。这种以竞技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武术竞技运动,成为武术又一传承成果。其是在现代竞技体育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是武术现代化过程中外在批判性重建的结果。应该说不仅是在文化浅层上对武术动作形式的保留,而且还是对传统的武术活动中没有很好凸显的竞技价值和审美价值取向的继承。应看作是外源性文化危机导致外来的新文化精神,同传统固有的文化要素整合而产生的一种积极性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创新,它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显示了传统的日常生活向现代性非日常生活的转变[3]。

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已逾百年。当前淮海地区的大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置有武术课程。有条件的体育院系开设武术专修或武术专业课程。武术进入学校,将武术以学科的形式,提升至教育的高度,使其在现代教育科学的支持下直接参与人类的精神生产。一改往日类似“宗族”式的师徒传承方式,切合现代非日常生活需要。在高校各种武术研究机构中,现代科学的直接介入,对武术这一文化事项进行解释和解读,尽显非日常生活世界的理性精神,同时也将武术引入了非日常生活世界的现代知识领域。

1.2.3 太极拳勃兴是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的关照

在淮海地区,太极拳由50年前少人问津到目前广泛充斥到各个健身场所,成为一枝独秀的传统武术拳种。分析其原因,首先其作为有别于大众拳种特点的出现本身就是自觉和理性的体现,创新精神不言而喻。其次,晚清对其“延年益寿不老春”的定位,以及注入“文化拳”“健身拳”的理念,是理性的再一次彰显。最后,解放后对太极拳进行综合创编并推广,以及广大国内外民众不断高涨的习练热情,同样是自觉理性使然。合拍时代,源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随人们生活变迁所发生主体价值转化而逐渐彰显于全球,作为健身为主体价值的兴起和创生,实际上也恰好是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内在创造性转化在武术活动上的反映,是自觉与自在因素冲突而导致的自我更新。太极拳运动的兴起,体现了武术文化在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的关照下走向自觉与自为。同样,像徐州市、淮阳县等一些传统的武术之乡,将其各自的地方性拳种列为中考体育考试项目,更加体现了该地区对武术文化传承的自觉和认同。

2 回归生活中的淮海地域武术文化传承

2.1 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传承

日常生活不仅对于个体再生产有着积极意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安全感和精神家园,是人类存在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日常生活变革的宗旨绝非根本否定和放弃日常生活[1]325。日常生活世界仍会存在,以师徒传承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习武活动自然不会消失。由于现代科学理性与人本精神同样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淮海地域武术活动也会有更多的自觉和自为。因此,对进入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武术文化传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1 培养民众文化自觉,共同参与保护 在调研中发现,淮海地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起步较晚,步伐也较慢,仅有个别拳种建立有代表性网站,部分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濒临消亡而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提升自觉意识,进一步开展挖整工作,厘清拳种谱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通过建立相关网站,利用现代科技详实记录各种拳种体系,尤其是对传统的习练方式、方法,内容体系的记录,进行必要的固态数字化保护工作。这既符合国家主管部门“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的相关精神,也有利于对先民生存方式的群体情感认同和集体记忆,增强人们的历史感和认同感,也可成为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发轫。有效保护更需要全民的文化自觉,将武术文化的保护融入自身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一方面需要关注武术拳种文化无形资产保护,否则会产生像少林武术在对外交流出现很多名称使用不便的尴尬局面[4]。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更要发挥媒体作用,积极改变那种“主流媒体对中国武术的关注程度所占份额还不足其总量的1%”[5]的情形,对武术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达到共识。另外,社会要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待遇、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资助,让一些企业参与进来,无疑会更有益于对传承人的保护和拳种的发展。

2.1.2 肯定师徒传承,维持拳种生态 虽然民间习武活动中的宗法观念正在减少,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师徒传承的形式仍然要予以肯定。只要是不违背法律和道德,不扰乱社会秩序,就不应该干涉或影响它。大量的事实证明,与中医等其他传统技艺一样,传统武艺的传承需要口传身授。实际上在淮海地域,不仅拜师学拳目前依然常见,甚至拳师们还增加了一些洋弟子,相关报道在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上也屡见不鲜,而且广布于城市社区中各个角落的武术活动场所之中,师徒情意浓浓的场面仍然常见。

师徒传承作为日常生活世界的活动行为,不仅是对传统武术拳种技理的继承,同时也是对武术文化制度和心理层的继承。作为“拟血缘”的师徒关系,是传统社会宗法制度的延伸,维护了武术血缘的传承,正如学者所言“传统的师徒制模式是能够集面对面交流、观察和模仿体验于一体的最好模式”[6]。尤其是作为师徒关系确立的拜师仪式,师门之间有关门规戒律、礼节习俗、情感交流等,既是武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造一个好的师徒传承环境,也有利于保护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环境。

2.1.3 融于城市文化生态环境之中 产生于乡土社会的传统武术文化,在城市化的扩展过程中自然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城市化潮流不可抗拒,因此,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环境之中是武术文化传承必由之路。武术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从不同的侧面延续城市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城市建设既需要“文化”提高影响力,彰显城市意象,同时也符合“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生态文明理念。

近几年,淮海地域中心城市徐州在打造“国际武术文化名城”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在大多数全国武术之乡日趋式微的情况下,徐州却能逆势而上,获得继沧州之后第二个市级“全国武术之乡”称号。无论是打造“城市名片”,还是以其他形式融入城市文化生态之中,淮海地域有很多地方都有基础。如发迹于码头的蚌埠市码头武术文化,以永京拳和心意六合八法拳为代表、注重养生健身的淮南武术文化,菏泽的水浒武术文化,亳州的回族武术文化、济宁的运河武术文化等。

通过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使其逐渐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一个有机成分,这种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武术活动,也有助于重塑当代市民生活的文化生态状况。广州的客家山歌“从梅州的山村到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中心……从传统的乡民社会到当代商业都市的市民社会”[7],完成了融于城市文化生态之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2.2 走入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武术文化传承

现代化的发展使非日常生活世界的主角地位日益增强。武术文化在走向非日常生活世界过程中,给武术文化的传承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带来新的契机,即提供了武术文化新的传承路径。尤其是不断发展的非日常生活世界为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和空间。

2.2.1 定期开展各类集体武术活动,培养或增强文化认同 城市化的发展是现代化的必然。其为人们提供的开放式、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也是非日常生活世界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以竞赛、交流等形式的集体武术活动开展,无疑能够融入充满竞争和富于创造性的现代非日常生活世界。恰当地利用节假日,广泛开展本地武术竞赛、交流,或主办大型武术竞赛、交流活动,在对本地域的习武之风予以提升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或增强对武术文化的认同。正如学者提出“文化认同在维护社会群体、团体或组织的稳定性中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它是民族认同所必不可少的因素”[8]。徐州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2012年开展“打造国际武术文化名城”以来,该市每年主办国家级以上武术比赛交流活动两次以上、市级以上武术比赛交流活动15次以上,加上各个区县的活动,达到月月有比赛、周周有交流。目前已经形成良好的氛围、很好的文化认同。在其他城市少为人知的“小众”,甚至当作“异类”的习武活动,在徐州不仅广为大众喜爱,甚至以能在闲暇时间去武馆为一种时尚。因此,定期开展各类集体武术活动,对城市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的传承都是双赢的。

2.2.2 以发展创新促传承,将其引入现代教育的课程之中 对传统的传承,更好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武术文化在其千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在发展变化,固步自封、没有发展的继承必定走向僵死。明清集大成的各种武术拳种都或多或少地对其他拳种流派进行了一定的吸收;近代以来无论孙禄堂的“三拳合一”、马凤图的通备武学,还是李小龙的截拳道,无不是在对已有拳种或拳学理论继承后的发展。因此,在不违背拳理、不失传统的基础上,对淮海地域广有影响的拳种进行重新审视,采取一定的发展创新,不失为很好的传承。

各地都可将本地代表性拳种流派中传统练习内容加以整合、创编,形成简单易学而又不失其文化内涵的形式,作为乡土教材引入中小学的教学或课外活动之中,使广大中小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感。各地的大中专院校更应担当起传承的责任,积极参与研讨,开发出既适合广大青少年习练又具备该拳种特点的习练内容体系。无论是文化的认同上,还是师资的培养上,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2.3 开发艺术价值,与地方旅游相结合,发展体验经济 流传于淮海地域的众多拳种流派,风格各异、特点鲜明,具备的观赏性显而易见。传统的打拳卖艺环境自然不再有,但是经济的发展却为一些商业演出、表演提供了空间。无论是纯商业演出,还是一些相关的节日庆典、商业活动助兴等,都不失为一个好的元素。同时,发展以观光和休闲武术旅游为主要特征的体验经济,也是武术与经济发展互益的举措。国内的陈家沟太极拳产业模式,国外日本喜多方市的“太极拳市”等,都能提供有益的借鉴。淮海地域拥有众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人文资源,历史文化遗存星罗棋布。淮海地域大多拳种流派或武术团体,都具备建立起这样一个专业或业余表演团体,或和其他的相关表演团体结合的条件。这样,在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能扩大武术拳种或流派的知名度,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

2.2.4 进入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传统的日常生活图式被打破,导致传统的活态文化在形式上失去体系性,以致变得支离破碎和边缘化。昔日淮海地域具有公共性质的广泛习武,现变为幸存于少数人群活动之中。武术文化传承的实质,是不同拳种流派传统技艺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以及情感认同等。这些都依靠一定数量的拳师和参与者的活动展现出来,必须以活的形态存在于其中,才可能得到传承。没有特定文化群体的集体需要和参与,就与前文提到的“固态”保存没有多大的区别,因此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将武术进入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进行传承,湖北长阳的“跳丧舞”改为娱乐舞搬上舞台[9];亳州市的华佗五禽戏运动,在短短10年左右,由几百人习练发展到仅谯城区就达21余万人习练[10],成为亳州市公共健身文化,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因子重新植入新的文化活动和传播空间,是成功重要的一环。因而,创造出与当代文化共生的新的民俗文化活动形态,显然也是一种积极的保护[11]。淮海地域武术拳种流派之中,大多具备不同的健身养生功能。每一个拳种流派都可以根据其拳理,对其习练的方式、方法进行发掘、创编,形成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习练形式,从而使其为更为广大的人群所接受,达到融入当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的目的。

2.3 能够协调同步两种生活世界的武术文化传承

2.3.1 符合时代发展的武术文化理想传承模式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矛盾,要求武术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必须寻求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相互渗透,或者说是能够上下承接两种日常生活世界的传承范式。实际上,成熟的武术“社团”组织所进行的武术活动,能够切合这一要求。随着现代化的继续,武术社团将会成为组织武术活动的重要阵地,甚至主流。究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工业化带来城市化的发展,内含非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新文化精神生活方式逐渐为普通民众所接受。以各种“研究会”为代表的武术社团组织的出现,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一方面能提供传统习武形式,给人带来“在家”的熟悉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淡化自然血缘和宗法伦理关系,也能为参与者提供自由创造和竞争的空间,提高成员的自我意识、批判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也就是说,在社团组织中人们“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非日常活动中都能恰当地、有限度的运用日常生活图式和重复性实践(思维),又能自觉地求助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1]322。显然,能够达到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协调同步运演的理想模式。

2.3.2 增强主体参与,发挥民间社团的中坚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化日益加速的淮海地域,武术社团将会越来越受到广大习武群体的认同,成为他们参与武术活动的主要阵地。如地处淮海腹地的全国先进武术之乡徐州,现有武术社团109个,涵盖1 054个武术健身站点。利用民间武术社团组织使人们重寻集体记忆,再塑群体认同,从而增强主体参与。无论是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之中,还是新农村建设之中,都可将各个地方性的民间武术社团组织同文化传承连接起来,使其发挥社会骨干和核心作用。

克服主体缺席,实现客位保护与主位传承的有机结合,这才是最理想、最有效、最长久的途径[12]。较早关注文化遗产的日本“造乡运动”也值得借鉴。结合当前推进包含对农村自然生态的修复和农村文化生态的复兴的新农村建设,对传统武术等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习,能使乡土文化传统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经过涵化、调适而获得重生[13]。

3 结语

面对源于传统日常生活的淮海地域武术文化,其传承必须放眼现代生活世界的变化。一方面要肯定师徒传承、做好挖掘整理、加强名录申报、进行一定的固态数字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培养文化自觉,将其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等日常生活世界中;另一方面,在非日常生活世界活动中,对武术文化进行发展创新、引入现代教育之中、积极开展各类集体武术活动来增强文化认同、与现代经济发展结合、引入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来对其传承。

建立起两种生活世界能够协同发展的武术文化传承路径,是时代所需的理想追求。武术文化作为先民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其源于生活仍要回归生活之中,无论怎样传承都不能逾越生活的藩篱。脱离了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主流,其结果是保护可能如同临终关怀一样,只是使这些文化形态勉强延续一段时间而已;发展同样也会失去方向,甚至根本就无从谈起。

[1]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陈威.近代以来的武术文化传承[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3]陈威,赵先卿,王舜.近代以来社会变迁下的武术活动——基于一个武术之乡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1(6):10-19.

[4]李杰,王明浩.少林寺打响“少林”商标保卫战[N].市场报,2003-04-02.

[5]许小琴.中央电视台对中国武术传播边缘化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11-17.

[6]曹连众,张娜,赵全忠.基于师徒制模式的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6):18-20.

[7]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传统文化与当代空间[J].文化遗产,2008(1):120-127.

[8]柴娇.中日高中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比较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6):60-65.

[9]韩成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公共文化的保护——基于对湖北长阳县域实践的考察[J].思想战线,2011(3):95-99.

[10]五禽戏故乡谯城21万人习练五禽戏.中国亳州网[EB/OL]. http://news.bozhou.cn/2012/1218/66364.shtml.[2016-05-18].

[11]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J].文化遗产,2009(1):2-9.

[12]赵世林,田婧.民族文化遗产的客位保护与主位传承——以傣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52-56.

[13]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文化复兴[J].人文杂志,2010(5):96-104.

责任编辑:郭长寿

Wushu Cultural Heritage in Huaihai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ily Life Critique Theory

CHEN W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235000,Anhui,Chin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consulting,field investigation,visits and case studie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e writer sorts out Wushu activities in Huaihai region and analyzes them in the different life world heritage status by the critique theory of everyday life,putting forward that Wushu culture can return to the heritage path into the world of daily life and non-daily life world and discussing that Wushu culture inheritance patterns from two life worlds can be coordinated as a synchronization.It’s concluded that Wushu culture is derived from the life and with the structure schema between the daily life world and the non-daily life world.Wushu culture heritage is still to return to the different living world.

Wushu culture;daily life world;non-daily life world;heritage;Huaihai region

G852

A

1004-0560(2016)04-0134-05

2016-06-18;

2016-07-21

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近代以来淮海地域武术文化传承研究》(13YJC890008)。

陈 威(1973—),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拳种习武淮海
探析木兰秋狝
习武与自强不息之精神研究
以“模件”思想解读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规模化产生的机制
四牌楼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技术还是技艺:应该如何看待武术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王宝强幼年习武照曝光 苦练一字腿鹰爪功
淮海决战定乾坤 淮塔园林慰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