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点滴谈

2016-06-08 00:25何兴明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堂探究小学数学教学

何兴明

摘 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发者、合作者和帮助者,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68-01

究式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这一课时,我在黑板上挂了一幅中国地图,然后让学生谈谈广州至北京的风景名胜,学生兴趣高涨。之后,我话锋一转,问学生:“从地图上,你能知道广州到北京的路程吗?”学生思考、讨论后,到黑板前来看地图、量地图,然后提出问题,尝试计算,并估算计算结果,成功地导入了“比例尺”一课。通过这样来创设情境,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解疑导拨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在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后,(探究问题:五(一)班的体育课上,李老师把28个实心球分配给男、女同学分两组练习,男、女同学人数之比是4∶3。男、女同学各分到实心球多少个?)可不急于规范学生的解题行为,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的方法。学生得出了很多方法:①用“份数”的思路考虑:28÷(4+3)×4=16(个),28-16=12(个);②用“分数乘法的意义”的思路考虑:4+3=7,28×4/7 =16(个),28-16=12(个);③用“正比例解应用题”的思路考虑:设男同学分到实心球X个, X/28 = 4/(4+3) ,X=16,28-16=12(个);④用“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思路考虑:28÷(1+3/4 )=16(个),28-16=12(个)……

再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1、你打算怎样测量圆的周长?2、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3、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的猜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并进行验证。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给探究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的战略目标。教会学生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大胆质疑、猜想,并进行验证。

例如,教学“圆环面积的计算”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圆环面积应怎样计算?”学生思考后大胆猜测计算方法,结果很快提出了两种想法:①R2-r2;②(R-r)2。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成立,学生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检验中去。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郁,积极性高,而且活跃了思维,培养了探索实践能力。

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上质疑等等。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去探索,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而且还应引导学生排疑解难,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和解疑能力,交给学生自主探索的钥匙。

探究式学习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及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是在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形成一定数学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数学知识的获取与智能发展同步的目的。

四、积极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并以多种媒体、多种形式、多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大胆走出书本,开放教学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地学习,亲身体验地完成学习。

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学生应该能把学习中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达到了真正数学学习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需要自由活动时间,就象健康需要空气一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话,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探究,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猜你喜欢
课堂探究小学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探究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