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与分析

2016-06-08 05:51
关键词:食源性时间段标本

徐 芳

(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保健中心,安徽 池州 247100)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与分析

徐 芳

(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保健中心,安徽 池州 247100)

目的 总结分析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管理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2016年三年时间内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结果,并对这三年时间内监测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同时采取措施强化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结果 从2014年到2016年三年间,采样阳性率先上升然后在采取相关措施后又出现了下降。结论 对于食源性疾病应强化监测管理,重视监测期间的规范操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从而保证监测结果,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研究分析

食源性疾病在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中较为突出,而且食源性疾病的总体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到公众身心健康,由于食源性疾病主要是通过饮食发病的,对此应强化对食品的监测,做好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本文根据笔者整理的2014年~2016年期间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就食源性疾病的管理分析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对2014年~2016年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其中关注的对象有以下几点:(1)年龄不超过14岁的婴幼儿以及儿童;(2)妊娠期妇女以及哺乳期妇女;(3)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群,也就是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监测过程中采用主动监测。选择的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持续腹泻,在监测过程中针对这些患者及时的收集患者的粪便或者是肛拭标本。在上述前提下,还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所有患者在采集样本前没有接受相关治疗;(2)患者的粪便存在异常,而且每日排便次数不少于3次。

1.2 方法

在确定并筛选出研究对象后,按照标准操作要求依次完成标本采样、标本送检、样本报告等,对于出现食源性疾病的患者及时建立患者个人信息记录表,同时完善患者的相关信息,通过对标本的规范检验,记录监测结果。

根据食品安全质量现状以及主要存在的食品污染问题,确定出日常重点监测的食品品种,监测的周期以及监测的主要项目等,严格按照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管理要求,对于明确诊断,其存在食源性疾病的应严格按照《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向社会公布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情况,同时由相关专家对食源性疾病的相关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采取措施[1]。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要求:所有病例应符合研究要求,采集样本前患者没有接受药物治疗,要求不同监测点,每个月内应监测相关标本30份,对于监测的所有信息建立档案。同时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主要观察不同时间段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本次研究中的关键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食源性疾病阳性监测情况使用率(%)表示,不同时间段阳性情况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将P<0.05作为存在较大差异以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 果

不同时间段食源性疾病分布情况比较见表1,2014年食源性疾病阳性率为4.7%,在2015年食源性疾病的阳性率为15.2%,在2016年食源性疾病的阳性率为1.2%。在不同时间段的食源性疾病阳性检出率方面,2015年相对于2014年和2016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时间段食源性疾病监测阳性分布 [n (%)]

3 讨 论

食源性疾病主要是通过饮食引发的疾病,由于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不同,使得患者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以及病理表现。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包含了常见的食物中毒、饮用不健康食物后出现的感染等。我国的食源性疾病中主要以传染病以及肠道传染病为主。由于食源性疾病具有暴发性的特点,因而在发病后可严重危害到公众健康,对此应做好食源性疾病的有效监测,从而根据监测结果快速做出反应。

本研究中对比了不同时间段病原菌监测结果,其中2015年的食源性疾病阳性监测结果较高,主要是因为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实施操作造成的阳性监测率较高。比如在采集样本过程中,部分样本没有将患者私自服用抗生素药物后的标本排除,同时在临床样本监测中,受到自身业务能力的影响,使得实际监测结果出现较大误差[2]。

对于食源性疾病在监测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对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准确性,在这方面,首先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系统,在该系统的辅助下建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同时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完善制度,保证对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监督和管理;其次就是对于不同时间段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按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方法、按照确定的流程、各类报表等及时将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最后就是强化多部门之间的和作和沟通,联合重点门诊、卫生监督管理部门以及重点科室等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

综上所述,对于食源性疾病应强化监测管理,重视监测期间的规范操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从而保证监测结果,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1] 谭维维,安 娜.2013-2014年南通市城区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5,15(20):2776-2779.

本文编辑:王 琦

R155.5

B

ISSN.2095-6681.2016.32.190.01

猜你喜欢
食源性时间段标本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三天后”是啥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