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和人生

2016-06-08 01:50姬徐田子赵丽萍
速读·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希望玛格丽特写作

姬徐田子 赵丽萍

摘 要:《大师与玛格丽特》是米·布尔加科夫最重要的文学作品,被称为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家将现实和深化融合,揭露了惩恶扬善等主题。同时,我们从这部小说中,也能看到作家为写作倾其一生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师;玛格丽特;希望;写作

每当我们沉浸在《大师与玛格丽特》这本书的世界中,就好像立刻拥有了撒旦沃兰德一样无边的法力,拥有了大师的阴郁和因爱情而又灿烂的内心;有恨,有爱,有追求真理的永恒动力。它们一起冲击我们的感官和灵魂,而后又在我们彻底沉醉之际离去。但正像余华说的那样:“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最近去了几次图书馆,都看见那本书安然立在那里。每次,那七个字眼都会使我百感交集。我总想触摸一下它那陈旧泛黄的纸张。也许是想从它老去的眼神中读出什么新的东西。当我们意识到它拥有的一切永远不会老去时,我们才认识到自己已经渐渐老去。岁月的流蚀无疑已经在我们脸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可我们不会因它们沮丧,只会感到温馨和惬意;当死亡正牵着我向另一片土地逐渐逼近时,我们只会淡然地在脑中搜寻有关于记忆的图片,付之以纯真祥和的笑容,这样在我彻底丧失了生时拥有的一切时,才不会心生遗憾,而且拥有了更加真实永恒的东西。“写作和阅读都是为了敲响记忆之门,或者说是为了再活一次。”余华教我懂得了这点,我想我在这条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也正是这样走下去的。

世界万物间为何要有爱情?《圣经》里耶和华用亚当的肋骨和肉造出夏娃,“‘这是我的骨中骨,肉中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亚当这样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一体。”神的阐释为我们解开了心结。分开的一体为了重新相融,这个过程也许就叫爱情。毫无疑问,大师与玛格丽特就是被分隔两地的一体。上帝使他们多年以后在莫斯科的某个街头邂逅,然后伟大的爱情便开始了。他们读懂了彼此的心,发现对方其实也就是自己,原来这么多年的时光只是为了使他们重新在尘世相聚,漫无目的的生活从那刻开始有章可循。大师的追求和伤痕累累的身躯自然拥有了永不言败的底气!对!正是她——玛格丽特,一个上帝派下的天使,魔王沃兰德钦点的一夜女王,一位美丽善良高尚的俄罗斯女性。她是他——这个被关进疯人院的作家的另一半,融在他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滴血液中。灵魂在交融着欲奔向蓝天,人世间又怎配拥有此等爱情?只有天国才会出现,神急欲将它招回,但不是现在。神要考验它,磨练它,要它在经受住了人世间一起丑陋的欲望诱惑后才允许它返回天堂。

大师是布尔加科夫在现实的代言人,他为他承受苦难;而撒旦沃兰德则是作家复仇欲的产物。莫斯科以至全俄罗斯被撒旦搅得天翻地覆,丑陋像蓄谋已久的山洪瞬间暴发,似乎一切都抛弃了大师,但玛格丽特没有离他而去,坚贞的爱情没有被吓倒,它引领着大师一步步走向真理,走向内心那波澜壮阔的圣河。如果说还会有什么力量阻碍他们,只能是他们自己的怯懦。但他们并不是本丢.彼拉多,他们只是自己,是通向真理的大道。在大师穷困潦倒时,在他要把自己的文章焚毁之际,她站了出来,一个有力的声音站了出来:“你是大师,要相信自己!”她将文章从熊熊燃烧的火焰中救出,给了大师新生的机会和勇气。她知道自己的行动意味着什么,更明白自己对于眼前这个憔悴不堪的男人的爱是多么重要。她爱他,尽管自己是个有夫之妇,但她早就对那无聊的旧生活绝望了,需要有崭新的生活给予她活下去的力量;需要有一个理解她、爱护她的人陪她一起抗击风雨。于是我们看到,当撒旦赋予她飞的本领时,她是多么坚决地骑上扫帚飞向茫茫夜空,飞向自己的爱人,飞向新生活。她为他承担着痛苦,为他发泄仇恨。谁都会为她报复批评家拉铜斯基的行为叫好,振奋人心的一击。似乎这个女子是在向世人宣战:“你们别想伤害我的大师。”是的,大师此刻只属于她一人,属于她爱的全部,她可以为他粉身碎骨。而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也永远只属于对方。

布尔加科夫对世界的绝望并没有让我们失去希望,仅仅是他抒写的这份爱情就足以让我们怀揣希望。仇恨不能解决问题,怯懦是人类最大的缺陷。作家给故事的结局添上了最浪漫也是最让人激动不已的一笔,大师与玛格丽特携手飞向蓝天,本丢.彼拉多在月亮上向耶酥呼喊:“杀害你的人不是我。”所有的阴郁与仇恨即刻烟消云散,大师与布尔加科夫的内心也同时获得了解放。

“你到底是何许人?”

“我属于那种力的一部分,

它总想作恶,却又总施善于人。”

这就是布尔加科夫引用为《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篇首语。当大师对于世人的仇恨因玛格丽特的爱而淡化并最终由一心只想作恶转变为施善时,这对恋人也就彻底通过了上帝的考验,将重返天国。伟大爱情的价值与意义正在于此。

如果她问:“你可以为了我放弃写作吗?”答案只能是:“不,永远不,除非你杀了我。”她又问:“那为了真理放弃我呢?”答案也只会是一种:“为什么不能都拥有呢?我谁也不会放弃。”也许艺术家都是贪得无厌的疯子,他们恨不得将这世界上一切的美好据为己有。也正因此,他们在生的状态中总是与外界拼的头破血流,但从没有一个人会向外界妥协,他们似乎与生俱来就理解到了永生的涵义;清楚自己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从未失去过任何美好。其实他们自身本就是这世上美好的诠释。

每个人身上都应有责任感,它像是布满钉子的长鞭赶着我们向一个方向前行。哪怕我们产生一丝回身的念头,它也会立刻知道,将我抽得血肉模糊,不再有其他杂念。由于这种无法避免的痛苦,无法抗拒的神的召唤与指示,我们必须对个人的不幸沉默。我们不得不在一次次绝望后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为了自己的使命,为了一起的苦难再次冲向前线。所有力量都会在歇斯底里的嘶吼后汇聚起来,为了痛苦的释放,也正是为了痛苦释放的持久。我们在恶臭的污水中挣扎,在死亡的火焰里穿行。当我们承受住了一切,天堂之光将在自己心中升起,而那时,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第19页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中文自序

[3]摘自《圣经》(Bible)旧约--创世记(Genesis)《圣经》是基督教的灵魂

[4]歌德.《浮士德》,绿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第41页

猜你喜欢
希望玛格丽特写作
逃家小兔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
韩四成国民寄“希望”于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