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环池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

2016-06-09 09:14张勇
当代医学 2016年32期
关键词:中脑颅脑分级

张勇

CT环池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

张勇

目的 探析CT环池形态的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分析首次CT扫描征象,准确测量环池翼部的宽度,根据宽度进行分型,同时对患者随访3个月,并通过采取格拉斯预后评分标准(GPS)将其分为预后较好组100例,包括恢复良好、中残;预后不良组42例,包括残、植物生存、死亡,分析患者CT环池形体改变情况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关系,同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预后较好组环池形态的改变与GCS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环池形态改变越为显著,患者的GCS评分越低;环池形态改变与GCS评分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预后。结论 给予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取CT环池检查,观察其改变,对判断患者预后及提供治疗依据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急性颅脑损伤;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环池

颅脑损伤是指暴力直接作用于头部进而导致的损伤,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其病因主要是交通事故、砸伤等。急性颅脑损伤的患病率仅次于四肢创伤,该疾病的死亡率比较高,及时患者幸存,也对其劳动力、智力等造成一定的影响[1]。为探析CT环池形态的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本文将1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84例,女58例,年龄4~74岁,平均(38.4±3.9)岁,受伤因素:交通事故伤84例,高处坠落导致19例,硬物砸伤11例,击打伤导致11例,其他17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对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其中13~15分49例,9~12分38例,6~8分39例,3~5分16例。入院时瞳孔情况:瞳孔正常111例,两侧瞳孔均出现散大者6例,20例为一侧瞳孔散大,两侧瞳孔缩小者5例。并所有患者均进行3个月的短期随访。

1.2 方法 所有患者来院即进行急诊头颅CT扫描,层厚4 mm,层距4 mm,急诊扫描时间<2 h者48例,2~4 h者40例,5~6 h者35例,>6 h者19例。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需要进行复查CT,行第2次CT检查的时间为入院后的5~24 h;行第3次CT检查的时间为入院后的24~48 h;行第4次CT检查的时间为入院后的48~168 h;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应随时根据其病情变化随时进行复查。

1.3 CT资料结果 142例患者中,急性硬膜下血肿部位在顶额颞部者具有36例,颞部者具有36例,顶枕部者具有26例,颞顶部者具有23例,额部者具有21例。环池分级:扫描的基底线为听眦线,准确测量环池翼部的宽度,并根据患者颅脑损伤后中脑的情况和动态CT扫描对其进行分级,共分为五级:其中环池翼部的宽度在3 mm以上,且环池和中脑形态无异常为Ⅰ级;环池翼部的宽度在2~3 mm之间,且环池形态发生变窄,而中脑形态无异常为Ⅱ级;环池翼部的宽度在1~2 mm之间,且环池形态部分消失,中脑显示受压变形为Ⅲ级;环池翼部的宽度在1 mm以下,中脑显示受压,呈现密度减低为Ⅳ级;环池显示完全闭塞、基底池及脚间池也完全消失,中脑受压,为呈现低密度或出血为Ⅴ级。

1.4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4.1 观察指标 患者预后情况观察指标主要是从恢复良好、中度残废、重度残废、植物生存、死亡进行观察。

1.4.2 评价标准 以《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中伤残等级10级分类法进行评价,并对预后进行分组,预后较好组:主要包括恢复良好、中度残废;预后不良组:主要是包括重度残废、植物状态和死亡[2]。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r为相关系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分析GCS评分在8分以上者87例(预后较好组),GCS评分在8分以下者55例(预后较好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分析[n(%)]

2.2 预后良好组(100例)中,CT扫描环池分级为Ⅰ、Ⅱ、Ⅲ级的患者81例,占81%;Ⅳ、Ⅴ级的患者19,占19%;预后不佳组(42例)中,CT扫描环池分级为Ⅰ、Ⅱ、Ⅲ级的患者11例,占26%;Ⅳ、Ⅴ级的患者31例,占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环池形态改变越为显著,患者的GCS评分越低,而患者预后也越好。见表2。

表2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与环池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n(%)]

2.3 环池分级与GC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经统计学相关检验,环池分级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563,P<0.05),两者呈负相关,环池分级越高,则GCS评分越低。见表3。

表3 环池分级与GC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n)

3 讨论

环池是脑脊液循环中必经部位,位于中脑的外侧,并连接于脚间池和四叠体池之间。在患者发生急性颅脑损伤后,会引起颅内压压升高,此时患者的患侧大脑半球会向健侧逐渐发生移位,不过在移位的过程中受到大脑镰的限制,进而移位受到阻碍[3]。同时,半球底部近中线的结构会发生向下移位的情况,同时也移位过程中受到限制和阻碍,形成脑干受压并向对侧移位,最终形成环池受压。当环池受到压迫时,脑脊液循环向幕上回流受到障碍[4]。

决定患者预后情况的主要因素在于中脑结构是否受损,而环池形态的情况是患者脑干是否受压的主要征象,也是判断患者脑干受损的主要依据。在临床上,患者脑干损伤的情况不管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都表现为环池受压或者环池闭塞的情况,而其形态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患者脑干受压情况的依据,环池的形态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6]。

临床上虽然采取GCS评分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该方法尽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对患者颅内病变的情况不能够直接反映。而采取CT扫描可以直接观察患者颅内病变的情况,通过对环池分级,简单且直观,对患者颅脑损伤的程度直接反映,为预后评估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7-8]。本研究中,患者的预后情况与环池受压情况呈正相关,并且环池分级越高,GCS评分越低。因此,临床上应密切观察患者的CT环池形态改变情况,这对评估预后意义重大,此外,在诊疗过程中,合理的运用GCS评分及环池的分级,对临床及时采取干预,阻断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王珂,吴红霞,岑炳欣,等.早期CT环池形态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2):89-91.

[2] 余伟桂,王晓刚,张海江,等.脑灌注压与环池变化在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术前评估中的临床意义[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 10(1):46-49.

[3] 陈伟棠,刘朝晖,陈茵茵,等.急性颅脑损伤CT评分与血糖、乳酸脱氢酶和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 9(17):127-128,134.

[4] 金浩,张卫,朱扬清,等.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环池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15,41(10):1159-1161.

[5] 吴浩.CT环池变化与颅脑损伤的预后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15(2):110-113.

[6] 杨国芳.颅脑损伤CT环池动态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1):80-82.

[7] 程振宇,陈亦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与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分析[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4):303-305.

[8] 王方勇.CT环池改变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5,20(5):876-87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15

江苏 211200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张勇)

猜你喜欢
中脑颅脑分级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麻醉过程中脑电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胸科手术中脑血氧含量下降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青年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研究进展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