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蒙族文化的特殊性

2016-06-14 05:36吴忠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特殊性贵州

吴忠军

(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论贵州蒙族文化的特殊性

吴忠军

(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摘要】居住在贵州大方县等区域的余姓蒙古族同样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是在姓氏文化、风俗文化等多个方面却与我国北方典型的蒙古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本文从贵州蒙族文化的特殊性入手,结合实际案例与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贵州蒙族文化存在特殊性的原因。

【关键词】贵州;蒙族文化;塞北地区;特殊性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传统游牧民族,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中国蒙古族人口达到了约650万人,主要分布于中国内蒙古、东北、新疆、河北、青海、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贵州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毕节地区的大方县,其所居住的大方县凤山彝族蒙古族乡是贵州唯一的蒙古族乡。贵州的蒙古族于明末清初进入贵州,且以余姓为主。目前,贵州蒙古族(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有4.16万人。贵州蒙族在文化上有着与我国蒙古族一脉相承的特点,同时由于与其它民族居住、交流时间较长,在文化习俗上受到了贵州其它民族的深远影响。本文在研究中对贵州蒙族文化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贵州蒙族在姓氏文化上的特殊性

姓氏是人类文化进程中标志着人群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符号,姓氏文化代表了各条血脉之间的关系,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标记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同时还反映了时代文化特征。贵州蒙族在姓氏文化上具有其独有的特征,通过姓氏文化也是了解贵州蒙族的重要切入口。

蒙古族的姓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姓”的确定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本部落的名称为姓。在《蒙古秘史》中,就有一女俘的名字为“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其中兀良合就是部落的名称,又是女俘的姓名;真为女性;阿当罕为该女俘自己的本名,而札儿赤兀惕则为氏族的名称。现如今,位于东部区喀喇沁各旗的札萨克、台吉都姓乌(兀),即取部落名称的词首为姓。另外,在《元史》第一卷第一页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其中,奇渥就是成吉思汗所属部落的名称。第二种是以氏族的名称为姓。例如,合撒儿的后代所建立的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等部落的札萨克、台吉绝大多数都姓“包”,这是因为合撒儿出生于孛儿只斤,因此取氏族名称的词首为姓。第三种是以祖先的名字为姓。例如,在元代的丞相、主修宋辽金三史的脱脱,本来就是蔑儿吉骀氏,但是后人却以脱脱为姓。在现代的蒙古族,依然存在较多的蒙古人是以祖先的名字为姓,以科尔沁左翼中旗英雄嘎达梅林为例,自他的祖先莫勒特图之后,其后裔就开始以“莫”为姓。第四种姓源于历史。例如,古代蒙古族的战士出征之后,会将留在后方的家属称为“奥鲁”,后代则改姓为“奥”;除此之外,元代时降服且编入蒙古军的,都会在原姓之前加上蒙古两个字,随后发展为“蒙”姓。除此之外,还有以汉族姓为姓的,这种姓主要是由蒙语意译而成。常见的有蒙古语中的“查干”意译为白,这部分蒙古族为白姓;蒙古中的“呼和”意译为蓝,这部分蒙古族为蓝姓。部分蒙古族还以谐音取姓,例如“火你赤”在姓氏演变的过程中,就选取了首字“火”的谐音“霍”为姓。

在贵州,蒙族以余姓为主,他们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但是这一脉并未以“铁”为姓,而是改为了“余”姓。在《余氏族谱》中对贵州蒙族余姓在姓氏上的由来就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述:“我余氏祖姓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焉……不料红巾扰乱天下,又被奸臣诽谤,元顺帝听信奸臣之言,有诛吾九族之意,统家窃负而逃,来至四川,改铁为余,余字万代不改,一行来至泸州凤锦桥,人多影大,难以一路,乃联诗盟誓遗嘱作证,四散各处。”“余”姓最初是由“铁”字拆分而来——将“铁”字拆开,去掉“失”字,然后又将剩下的“金”字拆分,得到现在的“余”字。因此,从姓氏这一文化习俗上看,贵州蒙族与其它地区蒙族有着较大的区别,并没有继承蒙古族传统的取姓方法,而是以对“铁”字的拆分与转变为主,这主要是因为贵州的蒙族一脉为“窃负而逃。”

二、贵州蒙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特殊性

贵州处于我国西南地区,在这片土地上,混居着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蒙族等几十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因此,蒙族在贵州生活几百年来,不仅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与其它民族的文化习俗进行了部分融合。

蒙古族本身在生活习俗上就有其自己的特点:在居住上,蒙古民族一直都以游牧经济为主,为了方便经济的发展,蒙古族创造了就地取材、以木为架、上覆为毛毡的蒙古包式的住房。蒙古包具有易拆易装、易搬运,同时能够防御风寒的特征(可见图1);在饮食方面,蒙古民族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民族风味,主要体现在“食肉、饮酒”上,且在肉上的使用主要创造了晒干保存的办法,另外蒙古族还制作出了酸奶、奶干储存,以备冬季食用。从蒙古族的饮食来看,其多从畜产品中提取原料,并加工形成饮食;在服装上,蒙古族人习惯穿着蒙古袍,但是这些蒙古袍的式样多变,在元代有半袖右衽长袍。后普遍实行圆领或者交领的质孙服。而在清代又形成了立领加高、腰束长而宽的丝绸带的蒙古袍。蒙古族在帽子上的式样也较为多元化,主要有皮檐、笠帽、浑脱帽、席帽、荷叶形笠帽等。另外,由于我国绝大多数蒙古族生活在塞北草原上,这一自然环境只适合牧业经济、牲畜的繁殖,且由于塞北土地辽阔,只能将马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与生活助手。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蒙古行纪》中这样记载:“他们的小孩刚刚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骑马和驾驭马,并骑在马上飞跑;同时大人就把适合于他们身材的弓给他们,教他们射箭,他们是极为敏捷和勇猛的。”蒙古族在生活实践中养成了养马、驯马的习惯与技术,也将这种生活习惯发展为一种文化习俗——蒙古男儿三艺,主要包括射箭、博克、赛马。

图1 北方蒙古族住所——蒙古包

但是,贵州余氏蒙族在生活习俗、民俗风情文化上与我国北方典型的蒙古族有着一定的差异:贵州蒙族并没有居住在蒙古包中,而是与汉族一样居住在砖房之中(可见图2),更没有按照蒙古族传统祭祀的要求,组织祭祀祭敖包的活动,更没有举行以蒙古男儿三艺为主的那达慕群众性集会,在饮食、服饰、劳动习俗等多个方面与自己的北方祖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另外,贵州余氏蒙族也过除了中秋节以外的汉族传统节日。之所以不过中秋节,是因为在汉族文化中,中秋节与“反鞑子”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文化特殊性上,居住于内蒙古牧区的蒙古族在宰杀牲畜的过程中有刺胸杀羊的习惯,但是贵州蒙族在宰杀大牲畜的过程中,尽管也有从颈部下刀以割断喉管、颈动脉的方式,但是还是以几个人一起用力按住待宰的牲畜,再用刀从牲畜两只前腿之间直接插入胸腔使其致死为主。

图2 贵州蒙族住所

三、贵州蒙族文化特殊性存在的原因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贵州蒙族在文化上与我国内蒙古等塞北地区的蒙古族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一方面,从贵州蒙族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贵州蒙族从元朝起就逃离至贵州等地区,由于生活在内地山区,因此贵州蒙族早就受到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遭受到杀戮,贵州蒙族不得不在西逃的过程中隐瞒姓氏,同时掩盖自身蒙古族人的特征,这也造成原有的宗教、文化、风俗习惯从贵州蒙族身上逐渐消失。例如,余氏蒙族的先祖曾经颁布了民族政策上的四等人制:“蒙古人扎死汉人,只需杖刑五十七下,付给死者家属烧埋银子即可;汉人殴死蒙古人,则要处以死刑,并断付正犯人家产,余人并征烧埋银。”这种民族歧视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蒙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在逃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其它民族对他们的伤害,只能选择改名换姓。

最后,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致使贵州蒙族的文化发生较大的改变: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元年下诏:“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这一条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贵州蒙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同化与融合,使得贵州蒙族在文化上与汉族实现了一致。

总而言之,贵州蒙族文化同样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了实现少数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应该尊重贵州蒙族的特殊民族文化,加强对贵州蒙族文化的深入分析

与理解。

参考文献:

[1]余满晖.论贵州大方余姓蒙古族独特民俗风情文化[J].兰台世界,2014(28):125-126.

[2]朱万春.基于特色民族文化的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141-145.

[3]许桂香,许桂灵.贵州文化的特质及其资源优势探析[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44-148.

[4]马世雯.云南蒙古族的姓氏源流分布及特点[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6):75-80.

[5]纳荷雅.蒙古族传统居住习俗及习惯研究[J].学理论,2015(8):82-83.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特殊性贵州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贵州,有多美
秦代縣廷獄史的職能與特殊性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