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正学:“三变”践行者

2016-06-14 08:29程星
当代贵州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三变娘娘生态农业

程星

陶正学带着上亿资产回到家乡发展生态农业,用一颗“帮富、领富、带富”的赤子之心践行着“三变”改革的共享理念。

在六盘水广大农村,“股”字近年来成为农民口中的“高频词”。

发轫于此的“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是贵州农村改革探索的重大成果,如今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三变”改革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使农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也吸引了不少传统行业的企业家纷纷转型,把目光投向生态农业,成为“三变”改革的践行者。

陶正学就是其中一位。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清晨7时许,盘县普古乡舍烹村村民陶正平像平时一样,在家门口等接他上班的中巴车。他要去的第一个地方是银湖合作社公共食堂,在那里,他和几百个村民可以免费吃早餐。

8点20,中巴车载着吃完早餐的陶正平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蓝莓基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坐中巴车上下班,在公共食堂吃免费餐,每月按时领工资,年底还有股份分红,在舍烹乡,许多村民过上了跟陶正平一样的“工薪族”生活。

这样的生活源于“三变”模式。说起这些变化,村民说陶正学的功劳最大。

1981年,16岁的陶正学高中毕业后走出舍烹村。他对自己说:“走出大山就意味着胜利。”

陶正学的叔叔陶明章,至今仍记得侄子离开家前说的话:“等我有了钱,我要把村里的电线都换新的。”那时候,村里人都用柴油机发电,自己搭的电线都陈旧了,不时会冒出火花。

从帮别人开货车做起,陶正学陆续做了不少小生意。后来又投资做矿石生意,兴建盘县第一家洗煤厂,再到进入酒店及地产行业,陶正学逐渐积累起了“数字上的财富”。

“一个人富起来不算什么,带动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先富起来的陶正学,兑现了当初立下的“豪言”,他一步步改变着舍烹村:拿出15万元修建舍烹小学,将村里20多公里串户路硬化为水泥路,为村里安装上了路灯,投入300多万元为村委会修建5层楼的活动室,持续资助贫困孩子上学……

为了响应党委政府转型发展生态产业的号召,陶正学决定关停煤矿回到家乡发展生态产业,在产业转型的同时,带动乡亲们摆脱贫困。

2012年5月,陶正学决定在舍烹村成立银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观念转变是发展前提”

合作社成立后,陶正学任理事长。在2000万总股金中,每股20万元,他拿出1270万元仅占股27%,村民则以730万元占股73%。

要大规模发展种植业,需涉及土地流转,施行起来举步维艰。

“土地流转出去了,以后靠什么生活?”祖祖辈辈靠土地吃饭的村民犹豫了,尤其是年长的村民觉得还是自己种地来得踏实。

“村民的观念转变是发展的前提。”2012年底,陶正学决定自掏腰包,带领一支60多位村民代表组成的考察团,前往云南取经。

云南蒙自的30万亩石榴园、丽江的20万亩雪桃种植基地、大理的核桃基地、昆明的蓝莓基地……考察半个月,转了大半个云南,规模种植的脱贫效果,让舍烹村的考察团感受深刻。回来后,土地一下就流转上万亩。

按照协议,合作社以“三变”模式改革,村民可用土地、现金入股,每股20万元,可以多人合入一股,农户自己筹集10万元,陶正学垫资10万元。亏损了算陶正学的,盈利了就按股分红,红利全是股东的。

按照这种方式,村民可获得三种收入:一是在合作社打工,每月领取工资;二是土地租金;三是按股返利,村民股东可以参与分红。

土地流转出来了,可土地治理问题接踵而来,石漠化让土壤流失严重、大片烂河滩无法种植……

陶正学继续率先垂范。村民陶正平回忆,经常看到没吃早饭的陶正学,一身泥巴从山上下来。告别了企业家的生活,陶正学和普通农民一样,每天都在关心脚下的土地。

村里有一片泥石流掩盖的地方,没有人说得清是什么时候变成这个样子。陶正学自己出资带领村民们一寸一寸移走沙石,平整出一块土地。

还有山下裸露出石头的土地,再也种不出任何植物。他带着村民到邻近的水城县拖来泥土,一点点慢慢填平凹凸不平的荒地。

经过近一年治理,石漠化的山上种了刺梨,烂河滩改造成为猕猴桃基地,以前的荒地变成产值可达5万元的蓝莓基地……

在土地入股、流转倒包、合作入股、资金整合等形式聚力下,穷山村变成了生态农业示范园,每亩耕地产值也从过去300元提高到了5万余元。

“这是一笔精神财富”

4月的舍烹村,生态农业示范园、人工湖、休闲广场、酒店、漂亮民居等构成的休闲小山村,与娘娘山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村庄和道路间传递出欢声笑语。

舍烹村富裕起来,周边新寨村、播秋村、卧落村等村寨的村民也纷纷找到陶正学,希望能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2013年7月,舍烹村在内的8个村成立了联村党委,陶正学被推选为联村党委书记。当年,舍烹村所在的娘娘山作为西南最大的高原湿地,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

看中娘娘山的旅游资源优势,陶正学领头创办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占股20%,娘娘山周边的8个村形成“联村”,抱团发展。

在娘娘山旅游开发建设中,陶正学将舍烹村银湖水域以集体产权方式入股娘娘山生态农业旅游公司,每年将水面开发纯收益的10%交给舍烹村集体。

村民陶正能曾远离家乡在广东打工,如今他将家里4亩土地入股银湖合作社后,在园区上班,每月收入2500元。

在舍烹村,一草一木都变为创富之源。随着六车河峡谷、温泉度假小镇、天山飞瀑等18个景区的建设,曾经贫穷的娘娘山摇身一变成为大健康生态旅游地。

2015年,娘娘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如今8个村的964户2864个农民先后成为股东,990位农民进入园区变成产业工人,联村下辖的8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2万元,1161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因为陶正学的执着和坚持,一大批省内外的大学生、技术人员慕名而来,支持园区发展。

在城里教书的舍烹村村民王明柳受到陶正学的影响,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发展;吉林省百城人张丽杰原本在北京工作,被陶正学的创业理念和人品所感动,不顾父母反对,来到园区工作;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黄志能到园区后,找到了发展平台,负责技术管理和研发,在大山深处寻找着梦想……

“这些变化让我很欣慰,尽管曾经背负过很大的压力,但庆幸我坚持了下来。能带动群众一起致富,对我而言,这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陶正学说。

对话陶正学:

记 者:你过去都是从事其他行业,初次涉足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风险还是很大的。是什么让你坚定了信心?

陶正学:要发展,就不要怕冒风险。我当时就想,做生态产业,就算是失败了,村民有满山的果园、干净的环境、美丽的风景,他们并没有失去什么。能够坚持下来,我的体会是不论何时,都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与他们心连心、手挽手,团结奋进才能度过难关。

记 者:如今你成了致富带头人,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民族大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多个表彰。你如何看待这些荣誉?

陶正学:我生长在农村,带领群众致富一直是我奋斗的目标。我尝过贫困的滋味,也享受过金钱带来的奢华生活,现在我更关注的是能影响带动更多人,所以我还得继续努力。

猜你喜欢
三变娘娘生态农业
一线光阴入洞中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6+4”组合拳推动“三变”制度创新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不做寿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娘娘与唐宋的“恩爱”日常
夸张『娘娘』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