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35例疗效观察

2016-06-15 19:10李素芳
当代医学 2016年15期
关键词:空腹胰岛素血糖

李素芳

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35例疗效观察

李素芳

目的 评价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仅给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治疗3个月后,药物有效性:观察组(94.3%)高于对照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以及HbA1c分别为(6.41±0.82)mol/L、(7.36±1.28)mol/L、(6.42±1.21)%均低于对照组(7.51±1.12)mol/L、(8.62±1.53)mol/L、(7.34±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相比单独用药的临床疗效好,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指标,同时并不会增加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拜糖平;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人群逐渐呈年轻化趋势。糖尿病作为慢性病的典型疾病,此类患者往往因胰腺功能出现异常障碍,使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患者血糖水平处于高位水平,造成代谢紊乱,若长时间处于病理状态下,会不断损伤患者生理系统,如血管组织、肾脏、肝脏等出现病变,严重时出现酮症酸中毒或者昏迷[1]。如何对糖尿病进行防治已经成为广大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目前临床对于早期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口服药物为主,因单独用药容易产生低血糖、消化功能紊乱等多种并发症。本文对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进行考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58.3±4.9)岁;观察组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53~79岁,平均年龄(59.1±5.1)岁。所用病例均获得患者知情同意,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 1)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2)对本次使用的药物无敏感症状者;(3)入组前均停止服用其他降糖药物;(4)治疗依从性高;(5)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 1)孕妇或哺乳期妇女;(2)精神病史者;(3)正在接受其他临床研究者;(4)合并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严重疾病者;(5)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过度肥胖和恶性肿瘤者,以及血脂异常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上海信谊药厂,国药准字H 31021130)口服,0.5 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拜糖平(拜耳医药保健公司,H 19990205)治疗:口服,50 mg/次,2次/d,治疗1个疗程为30 d,共2个疗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监测血糖等治疗,治疗2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

1.5 指标测定 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肝素钠抗凝处理后于低温3000 rpm离心10 min,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检测标准:空腹血糖3.89~6.39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

1.6 疗效评价标准[3]临床疗效:优:空腹血糖≤6.39 mmol/L,且餐后2 h血糖含量≤7.8 mmol/L,HbA1c<7.0%或6.5%;良:6.39 mmol/L<空腹血糖≤7.8 mmol/L,7.8 mmol/ L<餐后2 h血糖含量≤1.1 mmol/L,HbA1c<9.0%;差:患者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2例,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达94.3%;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8例,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达77.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84,P<0.05);2组患者仅观察组出现1例患者有轻微胃肠道反应,药物减量后反应即可消失,未见其他严重反应。

2.2 2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FBG值、2 hPG值和HbAlc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FBG值、2 h PBG值和HbAlc值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FBG值、2 h PBG值和HbA1c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的对比()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的对比()

?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药物选择方面,主要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胰岛素增敏剂类以及胰岛素类药物[4],对于初期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以及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5]。双胍类药物被欧洲的糖尿病指南推荐为非肥胖的糖尿病治疗一线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能力,提高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周围细胞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与利用,降低肝脏的糖异生,预防胰岛素抵抗的出现[6];但其对于部分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欠佳,且采用双胍类药物治疗患者,由于未能改变胰岛本身的功能,长期用药可能会导致胰岛功能下降,不利于疗效的维持效果欠佳的糖尿病患者。拜糖平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为抑制机体内α-葡萄糖苷酶相关活性,当糖尿病患者服用拜糖平后,会有效地抑制这类酶,进而使淀粉和蔗糖分解成葡萄糖的速度减缓,使患者肠道吸收葡萄糖速度减缓,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水平的出现[7];此外,拜糖平抑制相关酶类活性属于不完全的、可逆的,其作用结果只是延缓吸收葡萄糖,普通剂量并不影响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反应低[8]。

本次研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药物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可见,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相比单独二甲双胍用药的临床疗效好,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指标,同时并不会增加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率。

[1] 盛湘芸.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5):145.

[2] 李亚新,朱铁梁.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7):52.

[3] 廖龙宾.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7):1423-1424.

[4] 何曜.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9):44-45.

[5] 岑兴鸣.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16):143-144.

[6] 赵寅生.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6):27-28.

[7] 张秀芳,杨秀红,董陆玲.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 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4,36(18):2785-2787.

[8] 张凤革.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2990-299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5.102

北京 100103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李素芳)

猜你喜欢
空腹胰岛素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空腹喝水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临床常用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