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6-06-16 18:10姜殿波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应用

姜殿波

【摘要】微课是目前的一种新兴教学方式,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一直进行着研究和探索。近年来,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基础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进步,但仍需要不断改进。微课的兴起,给教育改革融入了新鲜血液。本文通过对高中地理微课的特性进行分析,用案例阐述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给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课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58-02

1.微课产生的背景

教育是国家的重要根本,现代技术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的教育快速创新发展,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手段、平台的不断更新换代,对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方式从开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模式转变为双主教学,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移动教学设备的应用也崭露头角,传统的课件类教学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他们希望寻找更多高效的教学资源。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不断冲击,国内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呼声,微课应用而生了。微课使得将教学过程分解为不同的小单元成为流行,不仅符合学生的特性,而且是对学习的实践与延伸,对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高中地理课堂微课中的特性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力,是因为具有以下的特点。

2.1 时间短

大部分微课的时间一般为5至8分钟,学生与老师共同确实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时间具有可伸缩性。当教学内容相对较难时,时间可以稍微延长,但是不能超过十分钟,否则,教学的效果与意义将大打折扣。

2.2 内容少

微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微课的重点是课堂导入、重点难点讲授、课堂小结等。因此,并非每个知识点都需要应用微课,适当地应用微课,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摆脱传统课件的烦恼,同时学生也不会产生疲倦厌烦心理。一个微课处理内容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个例子,或者是课堂反思,等等。传统课堂内容的灵魂与新型的系统的教学环节的有效结合,使得课堂更加生动。

2.3 情景化教学环境

教学视频及相关的教学素材资源是微课的主要组成内容,教师在课后进行一定的反思,学生将学习过程、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进行反馈,使得微课系统变得完整。同时通过创设体验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4 趣味性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微课的应用体现的十分充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将知识传播给学生,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与趣味性。

3.微课在高中地理的应用

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可以将知识点拆分为各个小单元,每个小单元讲授一个主题,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对微课内容有一个了解,对课堂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课后同样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下面,将对高中地理中的三个例子进行分析。

例一,在《昼夜的长短变化》这一课中,教学目标是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和规律;学生学会读图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画图的能力。本课学习的重点在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纬度和季节变化的关系,难点在于对随着太阳直射点变化,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对规律图的理解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复习引出该课的内容,结合图片对特殊日期昼夜长短的变化做出讲解,比如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之后采用动态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随着太阳的转动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一些结论,之后,教师对该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利用图片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内容会更加记忆深刻。

例二,在《板块运动》这一课中,只有少量文字介绍和一幅图片,但却是重要的一节内容,涉及板块范围和分布,生长、消亡边界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火山地震带等知识点。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课前,教师一方面搜集相关微课资料,一方面将相关资料发送给学生查看,并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为对预习效果的查看,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课上首先学生针对资料、习题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一边播放相关的视频一边进行讨论,在遇到难点时,暂停资料的播放,然后进行研讨。经过学生的小组讨论,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针对大家共性的问题,邀请不同小组进行演讲,如全球板块分布的记忆,对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理解。有的小组采用数字星球来呈现,有的则通过图片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最后,利用白板让学生画出各个板块的范围和边界。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深化记忆。

例三,在《水圈与水循环》这一课中,要对水圈的构成、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进行理解,学会三种水循环,并且学会简单的绘制。同以上两例一样,学生的课前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微课中,教师通过展示瀑布、雪、冰等图片,引出水圈的概念,然后分析水的构成及其所占的比例,总结出水圈的构成。给学生演示三类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包括独立过程和整合过程,通过创建降水、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等环节,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水循环过程,对重点内容多次展示,然后多角度对三类水循环归纳总结。最后,结合图片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河流补给涉及的水体间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微课的应用有利有弊,但是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使优点发挥到极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高江海,朱学尧.“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教育装备,2014, (14): 62-63,66.

[2]王莹.浅谈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21):41.

[3]郑晓龙.微课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J].科教导刊,2015,(36):136-137.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微课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