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2016-06-16 15:28申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具体表现,也是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哲学中的性质、研究对象、方法原则、基本原理等问题,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哲学 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55-02

革命哲学和建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目前,我国正处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相对应的建设哲学是在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发展融合而来的,而更好的研究建设哲学离不开对哲学的性质、研究对象、方法原则、基本原理等问题的思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性质

从本质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适用于当前中国国情的一套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的具体哲学形态。无产阶级实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精神武器,而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将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以人作比,无产阶级就是心脏,支撑着整个身体的运作,马克思主义就是大脑,赋予身体灵魂而使之成为人。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开始就为今后的实践应用埋下了伏笔,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命运、解放、实践发展互为前提,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建立了新中国,但是一个国家的建立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从此失去应用的土壤,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是革命的外在形式但不是其最终的归宿,中国人民还要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而不断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来讲,这一实践过程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马克思主义需要进行主题转换,这一转换的结果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建设哲学。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从本质上来讲,是马克思哲学一类分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规律,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关系、规律等用哲学化的语言阐述出来,构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2.1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般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是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过程。首先,通过对我国国内及国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得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其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而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范畴,社会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主题和目标,而同时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有不断丰富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2.2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可以将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形式分成两种,一种为社会主义改革,另一种为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改革还是建设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种手段,从本质上讲,二者所服务的目的是一致的。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的一次伟大改革,在改革的大背景下,社会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断调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方法和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一种需要构建的哲学,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将实践经验向理论进行转化,以反映建设过程的本质和其中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构建需要有丰富的实践资料作为基础,从中抽象出各种概念,并根据历史规律将其有机的联系起来,否则我们将无法找到这种哲学客观存在的依据。此外,任何一种哲学都要有对应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由于其特殊的性质,有固定的逻辑起点,不能无限制的延伸它的历史进程。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他们来源于中国社会的建设实践,同时又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不同的思想理论适用于不同问题的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构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理论家需要对社会主义哲学思想进行剥离,并将其综合起来,形成这些本质的综合构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方面:1)三大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相互促进的原理。在这一原理中,三大规律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政党执政规律。三大规律是一个整体,统一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建设实践中,不论遇到怎样的问题,都应当遵循这三条规律,否则就会违背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付出代价。2)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理。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广义上来讲,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狭义的社会,在建设实践中,我们应当将整个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部分对整体的服从,坚持四者之间的协调发展。3)统筹兼顾各种矛盾的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从未走过的新路,实践的过程中必然充满了各种矛盾,而我们要做的是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弄清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和轻重缓急,采取对应的措施,以达到缓解矛盾的目的。4)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理。人与自然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不能抱有人定胜天的错误观念。

5.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形态,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建设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应当成为研究的常态。

参考文献:

[1]梁树发.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构想[J]. 理论视野,2008,11:16-19.

[2]张永光,白天明. 社会主义建设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J]. 实事求是,2010,01:5-8.

作者简介:

申飞(1972.9-),女,侗族,贵州贵阳市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世界文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思政等。

猜你喜欢
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建设基本问题探讨
浅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项目引领教学中基本问题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