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推手》剧作结构分析

2016-06-18 12:31张坤
戏剧之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结构分析李安

张坤

【摘 要】李安的电影《推手》讲述的是中美合璧家庭中的故事,有中西不同文化背景,这使得很多普通的生活场景也产生了极强的戏剧冲突。本文通过对剧作结构及冲突设施的分析,整体解析《推手》。

【关键词】李安;推手;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47-01

一、整体结构

从悉德·菲尔德关于电影剧本写作的理论出发,时长为135分钟的《推手》可作如下图解:

影片开始就铺陈了朱老先生和玛莎之间的矛盾。同处一屋的朱老先生在练习太极拳,而里屋的玛莎则在为写作遇到瓶颈而抓狂,脸上写满了不满。之后不论是饮食、锻炼、教育理念,还是语言、文化、年龄差别等,对于同处一个屋檐下的两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折磨。三代同桌吃饭,朱老先生与玛莎都急于向晓生倾诉,餐桌上中英文混杂,两人各有怨言、愤愤不平。不懂事的孙子,翻译了不该翻译的话,更是火上浇油。

一天,朱老先生决定出去散散步,第一个情节点出现了:傍晚朱老先生还没回家,晓生在数次寻找未果的情况下,发疯地掀翻桌椅,愤愤离去。返回家时,醉醺醺的他以头撞墙,抱着儿子说:“还是杰米好,杰米比妈咪、爷爷都会照顾爹地。”这是影片的第一个小高潮,逼迫晓生不得不做出抉择。最后他和妻子协商决定撮合父亲和陈太太,这样就可以让父亲顺理成章地离开家门。

朱老先生知道真相后留下一封信就离家出走了,这是影片的第二个情节点,也是父子关系的转折点。朱老先生到一家中国餐馆打工,由于餐馆老板咄咄逼人导致朱老先生出手打伤了他雇来的打手。这时朱老先生内心和外在矛盾达到最大,将影片推向高潮。晓生将父亲接出监狱,父子关系虽有所缓和,但朱老先生内心早已对已经西化的晓生失望。

影片结尾,朱老先生与陈太太相遇,两人都明白,虽然身处美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留下的烙印一生都抹不掉了。朱老先生又开始教太极,用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应美国。

二、冲突设置

(一)朱老先生的内心冲突

朱老先生试图化解中西思想冲突,但却始终无法做到。他坚持中国传统伦理,对儿子也有情感需求,但是已经西化的儿子与他内心的期待不符,最后也明白三世同堂只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传统思想,最终只能无奈选择坚持自己的生活理念,拒绝晓生住在一起的恳求。

(二)朱老先生与美国儿媳玛莎的冲突

朱老先生和玛莎的冲突不仅限于中西方文化的对抗、还有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对抗、父亲和儿媳妇角色的对抗。在玛莎看来,公公练太极、在客厅唱京剧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朱老先生对玛莎的生活理念和教育方式同样很不认同。

朱老看不惯玛莎吃披萨、青菜、蛋糕,认为“地球上的东西,五谷杂粮、果木蔬菜属于隐性;另一种东西,牛羊鸡猪是显性的,两种东西合起来吃才能补先天之不足”。而玛莎却觉得公公在家里热火朝天地煎、炒、烹、炸既不卫生又不健康。玛莎觉得公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有误导性,朱老先生却觉得她教育孩子“没大没小”。

(三)朱老先生的中国传统观念与现代美国社会的冲突

影片中,无论是晓生还是玛莎,都是在美国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各自忙碌着,为自己的事业打拼。相比之下,朱老先生秉承中国传统思想,退休后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但他到美国后发现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忙忙碌碌,自己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他常常感叹“美国是年轻人的社会”。

按照中国传统,与父母住在一起,为其养老送终、尽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西方人推崇的是自由、独立。不同的观念导致了行动上的冲突,也构成了影片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影片中朱老先生和陈太太最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从自己子女家搬出来,过自己独立的生活,也是一种对美国社会生活现实的妥协。

参考文献:

[1]樊瑶.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冲突[J].海外英语,2014(04).

[2]李安口述,张靓蓓执笔.十年一觉电影梦[J].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孙慰川.试论李安《家庭三部曲》的叙事主题及美学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吴学勇.电影《推手》中的非语言符号性隐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结构分析李安
李安电影视听语言的美学特征
2016年中国经济走势展望
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