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舞弊的动因与治理之道

2016-06-20 10:22牛海英
中国市场 2016年9期
关键词:会计舞弊法律法规

牛海英

[摘要]会计舞弊是行为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而做出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会计舞弊造成会计基础数据严重失真,产生会计诚信危机,冲击组织的治理结构,沉重打击广大公众的投资信心,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殃及会计界自身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此,文章分析了会计舞弊的危害及其动因,重点阐述了会计舞弊防范与治理之道。

[关键词]会计舞弊;法律法规;治理之道

1.会计舞弊的危害

会计舞弊不仅对企业的经济运行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长期虚假的经济信息也会扰乱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轨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较高的信用度作为运行的保障,会计舞弊严重破坏了经济信息的可信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会计舞弊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传递效应,会引发社会各种不安定情绪,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影响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为了一己私利,诸多公司粉饰报表,求得成功上市,其舞弊行为一经戳穿,必然引起股价的暴跌,致使大批投资者在短时间内损失惨重。例如,佛山照明隐瞒关联交易,消息一经披露,当日股价应声大跌6.96%,而且很快遭遇到一系列索赔诉讼,索赔总额达到3.85亿元。同时,对于舞弊的当事人而言,不法行为一旦被曝光,必定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或是被剥夺做会计的资格,或是接受法律的制裁。

2.会计舞弊的动因分析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会计舞弊行为日益猖獗,例如美国安然公司、施乐公司、世通公司等会计舞弊事件,我国红光股份、银广厦、sT黎明等会计舞弊案例,严重挑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严重影响了公众和投资者的信心。会计舞弊是相关自然人趋利行为的一种结果,其动因源于多方面:①法律法规不完善,造假成本低廉,在实际工作中对舞弊行为无法进行法律层面上的责任认定,舞弊行为只需承担较少的责任或者根本不用承担责任,让会计人员有机可乘,铤而走险。②受现实利益的驱动,领导授意或强迫会计人员舞弊,既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有关,也源于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够,不能正常地行使自主处理会计账目的权利,从而陷入两难的境地。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存在缺陷和薄弱环节,给了会计人员钻空子、舞弊的机会,便于其做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④内外审计监督不力,没有形成一套完善、成熟的监管体系,对会计舞弊行为不能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和高压态势,也为舞弊人员打开了方便的大门。

3.会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之道

3.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会计工作的准绳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会计舞弊的基础和重要举措,所以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显得极其重要。尽管我国有《会计法》

《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会计工作指南,包括了行政处罚、民事诉讼、刑法惩罚等惩戒,但是法规体系仍显滞后,惩罚力度有限,诉讼程序复杂,不能真正产生震慑和惩戒作用,对此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同时不断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推进会计法规建设,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对一些不适用的条款进行补充,尽可能地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确保会计工作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增加会计舞弊的“败露成本”。目前,一些会计舞弊行为属于企业及会计人员知法犯法,蓄意舞弊,这就更需要尽快建立健全一套系统、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法律规定,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会计舞弊的风险与成本,保证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3.2营造诚信会计环境

呼唤诚信回归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社会风气对营造诚信会计环境具有积极的影响,公众集体对诚信的呼吁会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使一些存有侥幸的不法分子得到道德上的约束,在面对诱惑时不为所动。营造诚信会计环境的同时,需要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利用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增强会计人员诚信意识,使其不法行为在滋生阶段就被遏制住,诚信行为得到褒奖,不法行为受到严惩,奖罚分明的机制使得正确的诚信意识得以确立。相比法规制度对会计工作的强制性规范和监督,建立诚信工程的成本低,易实行,更能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且能更陕捷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因此,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对会计从业人员加大职业道德、职业遵守和诚信教育的力度,对典型案例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公开表扬和奖励那些敢于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并严厉惩罚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行为。

3.3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从现有会计舞弊事件来看,绝大多数会计舞弊源于内部会计控制薄弱,可见针对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以往出现的会计工作漏洞,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防范会计舞弊的有效措施。对此,企业要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营造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做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期制定、具体落实和后期完善相结合,使其控制能力最大化。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企业要有效使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落实钱、账、物分管,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必须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使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再加以全过程监控,确保内部会计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3.4发挥审计监督效力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有利于发现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漏洞与问题,降低内部控制风险,从而保障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审计师的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做出专业审计判断,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在实践中,企业应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建立内部考评及其监督机制,相关监管部门要合理分工、信息互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加大检查力度、扩大覆盖面,确保审计监管常态化,充分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私欲”是产生会计舞弊的根源,在审查鉴别会计舞弊时,要抓住这个重点和要害,关注各种新旧会计舞弊手法,善于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掌握审查和识别的要领,力争迅速地发现和揭穿会计舞弊。要坚持内部审查与外部调查相结合,账、证、表、实物资产审查与逻辑推理分析相结合,确保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据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

4.结论

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追根究底,利益驱动是最原始、最直接的原因。会计舞弊是个人的诚信问题,也是组织的管理问题,更是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一定要加大对会计舞弊行为的研究,在准确辨识会计舞弊行为的基础上,认清舞弊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和恶劣影响,及时运用多种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会计舞弊行为进行综合治理,使会计工作朝着规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

猜你喜欢
会计舞弊法律法规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对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及对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