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

2016-06-22 10:33姜林霞
江西教育C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材语言课堂教学

姜林霞

摘 要:富有责任感的老师应当秉持教育公平理念,用爱心呵护每一位学生,一个温馨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评语、一个友好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待,都会让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增添一份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初中生正值年少懵懂期,历史教学的科学“有效”、持续“长效”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材 语言 发问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须有一桶水。”时代在飞速发展,教育在转型创新,教师的“一桶水”越来越需要“长流活水”,学生的“一杯水”越来越需要“化一成泉”。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多年的实践磨炼让我深感教师的“学”比“教”更重要。只有学而不厌,教学相长,教师才能诲人不“误”,才能以一桶活水润泽和启发学生,实现从“一杯”到“一桶”再到“一泉”的教学飞跃。

一、吃透课标,活用教材

课程标准是课程设置的总依据,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的总指挥,准确把握课标精神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基本前提。在“课标统领、一标多本”的课程运作体制下,“紧扣教材”的旧观念应该让位于“紧扣课标”,“活用教材、用教材教”才是正确的教材观。

例如,《历史课程标准》把“知识与能力”作为三维目标中的基础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的主导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的战略目标,这三维目标必须统一于具体教学的全过程。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课标要求是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在教学时对史实的拓展及目标方向就要把握好一个度,“知道重要的”“初步掌握”“基本线索”等程度用语在具体教学中就要恰当落实,重难点要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恰当预设,教学的宽度、高度、深度要符合初中学段的特征要求。例如,在教学《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黄海大战、邓世昌等人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概要只需要学生作为基础“常识”予以掌握;《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问题则比较复杂,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作为教学重难点予以突破。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清政府、大陆民众、台湾人民和旁观者等角色说观点和想法,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基本的史实证据为基础,以教师的有效引导为支持,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历史思维能力、爱国情操、历史责任感这些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其他历史的、文学的乃至时政方面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更有趣的学习情境,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二、锤炼语言,精心板书

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力求准确生动,清楚明白;讲述历史事物时形象生动,历史教育才富有感染性;讲解历史过程时准确清晰,历史教育才具有条理性;评论历史事物客观严谨,史论结合,历史教育才具有逻辑性。

一流的口头表达可以让历史课堂活色生香,学生兴趣盎然,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教学效果可能相差20倍。”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笔者曾苦于课堂语言的平淡乏味,尤其是在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方面颇感缺少教学智慧。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就经常听不同老师的随堂课、公开课,对比反思,博采众长,模仿创新,经过几年的历练,口头表达能力和技巧有了明显提高。

锤炼教学语言还应包括“体态语”训练,即教师在教学中的仪表风度、行为举止、表情态度等各个方面。它是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思想交流、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这种“无声语言”是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对于提升有声语言的表达效能,提升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环视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不存在“被遗忘的角落”,随讲解内容变化眼神,学生可在眼神变化中受到启发和熏陶;师生间真诚、善意的笑脸,则有助于双方的心领神会。

教学板书要精心设计,尽量再现课程标准的灵魂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规范隽秀的书写、适度的文字量、合理的板书布局能增强历史课堂的美感,帮助学生记忆。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南北战争》一课,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人物林肯和历史事件巧妙联系在一起,设计为“林肯就任和战争爆发、林肯决策和北方胜利,林肯功绩和美国崛起”三个部分,准确揭示内容的内在联系,富有启发性,同时可以给学生历史美感的熏陶。

三、引导发问,学会追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生的头脑不应是一个要被塞满历史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引导学生发问历史、追问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是历史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

例如,在教学《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一课时,教材在行文中表述:“元世祖重视农业,为便利南粮北运,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还开通了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老套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比较插图,让学生找寻“隋朝的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的区别,看学生懂得新运河的路线比较直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与照本宣科没有多大区别。“为什么要南粮北运?为什么有了运河还要开通海运?为什么元朝后来以海运为主?”教师如能这样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系列发问,课堂必将是另一番景象。笔者在课堂上是这样步步引导的,老师提示“苏湖熟天下足”,很快有学生马上联想到“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学生说:“北方农业受战争破坏严重,南方农业生产胜于北方,所以南粮北运。”便追问:“北方战乱多人口南迁,为什么还要往北运?”学生又一次讨论起来,大家终于达成共识,因为元朝的都城在今北京,人口多达四五十万,南粮北运可以确保首都的粮食安全。“哪为什么南粮北运以海运为主呢?”学生再次讨论起来,学生又饶有兴趣地调动天文、地理、经济等各类知识。历史课不再是暮气沉沉,而是在问题的引导下有效生成,趣味盎然,三维目标浑然一体得以达成。

敢于向历史发问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一个学生如果“想”问、“敢”问且“会”问问题,就说明他很有主见,思维活跃,能力成熟了。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对历史发问;要善于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对历史发问,要善于相机引导,让学生会对历史发问。历史教师必须从死记硬背的课堂桎梏中解放出来,自觉扮演好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历史的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历史,而不是把历史强压给学生。

四、爱心施教,阳光乐教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把老师的一桶水变成学生的一杯水、一泉水,离不开教师用爱心去传递、去感化。记得笔者任教的班级曾经有位男同学李某,一开始他上历史课时无一例外地都是睡觉,也不影响其他同学和课堂秩序。笔者先从其他同学和老师那儿对他作了一番外围调查,原来李某对历史学习特不感兴趣甚至逆反。出于自己的职业良心,每次上课都要提前3到5分钟到教室,有意无意地主动跟这位同学沟通,肯定他的人品和特长;上课时在班上有意让他回答简单问题,并及时肯定他课堂表现的改进。渐渐地彼此关系拉近了。笔者又选择合适时机劝导他:你的历史学习潜力很大,而且学好了别的同学就会更加欣赏你。”结果他的历史学习积极性逐渐上来了,上课也不再睡觉,其他功课也跟着一天天进步。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的道理,要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这门课,老师自己首先要“乐教”这门课,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爱岗敬业的精神状态,要用自己的素养魅力和职业幸福感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学生得到的那杯水才有生命活力,才有升华为一眼清泉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李娜.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05).

2.王明文.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3(27).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材语言课堂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有我语言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