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2016-06-22 07:35徐友珠
江西教育C 2016年4期
关键词:云雾语言文字课文

徐友珠

语文,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也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可见,增强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不仅要通过梳理文脉和整体感知,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还要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弄清楚语句又是怎么巧妙表达的。那么,究竟采用哪些方式进行有效阅读,才能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呢?

一、推敲精当佳词——遣词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里,很多课文用词精当、文句漂亮、修辞丰富,是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好材料。教学时,我们要把教材当做语言文字训练的根本,抓住契机,智慧引领,通过“换词比较”“删词比较”“添词比较”等方法,或是找近义词、反义词等来品味词语。这样,日积月累,实践多了,学生就能练就一双慧眼,敏锐地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精当。在此基础上通过造句、仿写等形式,让学生内化、积累,变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狐假虎威”的字面意思: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它的寓意: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接着就可以让学生找它的近义词,如驴蒙虎皮、仗势欺人、恃势凌人、狗仗人势等。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类似事例,通过正反事例使用“狐假虎威”,或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词造句。这样学生就更深刻地理解了“狐假虎威”的意思,并学会了正确运用该成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语言,对于那些用得特别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让学生带着欣赏的目光追随它,咀嚼它,进而理解和积累,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赏析锦言妙语——造句

文章不是字词句的简单堆砌,而是意象与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智慧地引导学生,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要通过精读、品读,让学生真正体会课文语言的妙处,然后要多法解词析句,多层次进行解析、揣摩,进而内化。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提高了对语言文字感受的能力,还能经历情感的体验、思维的历练和升华的过程。

如《九寨沟》是一篇辞藻华美、意境悠远、重墨浓情的课文,十分适合引领学生赏析进而仿写。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文本,比如,给优美的句子画上波浪线,并且反复诵读等。然后可以指导学生仿写或者补写。小学语文教学应特别注重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像寻宝一样找寻文章语言方面的亮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欣赏、感悟、积累课文里的佳词妙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无限,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情绪的感染。仿写或补写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师活用教材的体现,能够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明辨句段篇章——谋篇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层次分明,结构明了,但也丰富多彩,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有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总结;有按时间顺序、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按观察顺序写的;有顺叙、插叙、倒叙的,有前后呼应的……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引领学生跳出文本,看文章框架布置,提高写作时布局谋篇的能力。

如《庐山的云雾》,文章笔触细腻,构思缜密,精心描绘了千姿百态和奇丽多变的庐山云雾。这篇文章层次非常分明,采用了“总—分—总”的方式。第一段总写变幻莫测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色彩。第二、三自然段又采用了“总—分”的结构,第二段开头总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然后具体分写了四种姿态的云雾;第三段开头总写“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后面分写了四种变化。第四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如此典型的构文方式,十分适合学生借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写类似题材的文章时,模仿该文“总—分—总”的写法来构思。

对于初写文章的小学生来说,以仿带写,以仿促写,无疑是一条学习写作的捷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时,要叮嘱他们努力做到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这样,由读到写,边读边写,由读帮写,时间长了,熟能生巧,自然可以顺利实现读写迁移,逐步过渡到自主习作的良好境界。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观念,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耗低效”的困境,要加强语用训练的意识,善于寻找和确定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贴切的用词、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构思……切实落实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其提高文化修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吉庆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

猜你喜欢
云雾语言文字课文
云雾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云雾是山做的梦
背课文的小偷
云雾缭绕宜昌城
背课文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