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微风岸”新解及其他

2016-06-25 08:54夏元明
东坡赤壁诗词 2016年3期
关键词:沙鸥微风杜甫

夏元明

《旅夜书怀》是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纪晓岚评价“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瀛奎律髓汇评》)。该诗写作年代,一般认为在公元765年。其时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此诗即写旅途漂泊之感、羁旅之思。但此种判断未为可信,因为渝州、忠州均属四川,考其地形地貌,不当有“星垂平野”“月涌大江”之气象。此种气象当在荆州、公安一带,故此诗可能作于768年,杜甫寓居江陵之时。

对《旅夜书怀》的解读,历来似并无异议,尤其首句,“细草微风岸”,即“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唐诗鉴赏辞典》第56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实则这样理解未免笼统,且与杜甫的命意不合。“细草微风岸”当如何读?是“细草/微风/岸”,还是“细草/微/风岸”?“微”是修饰风,还是修饰细草?此中大有讲究。习惯性思维,当然是“细草/微风/岸”,三个名词,三个意象,组接在一起,有电影蒙太奇之妙。古诗词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均属此类。但这样解释至少有两点难以说通。其一,“细草/微风/岸”,是美景,赏心悦目,给人印象是舒适安怡,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哀感不相合。其二,该诗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是对仗,读作“细草/微风/岸”,与“危樯/独/夜舟”就不对了。或许有人认为律诗首联不必对仗,但杜甫的律诗首联对仗的却不在少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评《旅夜书怀》就说:“首联必多对起,又每用‘独字,此老杜所独。”),如五律《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七律《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均为首联对仗。而且杜甫的对一般都是工对,非常规范,故《旅夜书怀》的首联也当如此。既属对仗,则“细草”句只能读作“细草/微/风岸”了。

但这样说,全句该如何理解?特别是“风岸”,岂不显得生僻?其实细细揣摸,这样读不仅不生僻,还别具意趣。将“风岸”当作一个词,古人也有这么看的,《佩文韵府》收有“风岸”一词,例子便是《旅夜书怀》,可见并非笔者首创。“风岸”即有风之岸,因风及草,便有细草微弱的联想。“旅夜书怀”,既曰“夜”,当不至看到细草在风中的动态,只能因风推想之。此句之境与其说是视觉所见,还不如说是触觉所感,其间关系十分微妙。“细草/微风/岸”,三个意象平列,看似有理,实则无理,细草、微风有关系,岸却显得累赘。读作“细草/微/风岸”,意思即变成细草微于风岸,细草和岸的关系就密切得多。此句之妙全在一“微”字,“微”不是风微,也不是草微,而是诗人的心理体验。诗人想象中的草是微弱的,孤立无依,正与自己的身世相同。“微”对应下句的“独”字,共同传达出身世飘零之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全诗主旨早蕴含其中。“细草微风岸”若按常读,则只是视觉印象,既不合情理,又缺乏情感渗透,呆板单调,只有读作“细草/微/风岸”,方觉情景交融,回味无穷。

再者,杜甫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自然不以平常浅易为满足,“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并非为了迁就格律,而造语奇警,可算极端的例子。杜甫更令人佩服者,却在于看似平常,实则颇费心机,非精于诗艺者不能为。如《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与“七十”似不对,但仔细考辨,“寻常”乃古时度量单位,正可与“七十”相对,可见杜甫的出奇制胜。

《旅夜书怀》还有两句理解也有未为圆满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肖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解释为“一般人都认为我献赋蒙赏,以文章著名,哪知我的志愿并不在文章呢”;“杜甫明明是由疏救房琯、议论时政为统治者所排斥而罢官的,并不是由于老病”。肖的解释笔者难于认同。“名岂文章著”,并非其志不在文章,而是说自己空有满腹文章(“文章”本身即含有安邦济世的内容在),世人哪里懂得赏识?杜甫有《宾至》一诗,“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其意与此相似,都有愤激之意。“官应老病休”,应该与严武有关,却与疏救房琯无涉。因为房琯事在757年,距本诗写作11年(按笔者的观点),不可能耿耿于怀。而杜甫在严武幕府期间,虽然得到严的照顾,但二人终非同路之人,个性差异较大,颇有矛盾,所以任职不久就要辞职。《新唐书·严武传》上讲严武“欲杀甫数矣”,有些学者认为不可信,我却认为很可信。严武脾气暴躁,杜甫生性耿直,并且还有点恃才傲物,严不满意杜甫是可能的。严有《寄题杜二锦江野亭》诗,有句云“莫倚善题鹦鹉赋”,固然不能从中看出杀机(旧说以为严以杜甫比弥衡,即有杀杜之意),但对杜甫恃才傲物显然不以为然,“倚”字便是明证。新旧《唐书》均记载杜甫有忤慢严武事,而且杜甫又与藩镇坐大的梓州刺史章彝过从甚密,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新唐书·杜甫传》),当不属离奇。当然严武并未真的杀杜甫,但他们的言语龃龉却显而易见。765年,严武忽然死去,杜甫不得已,才离蜀东下。“官应老病休”,既是大实话,也多少含有对严武的抱怨。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今变成“乾坤一腐儒”(《江汉》),一生的抱负只能付之东流,其间又有许多的辛酸感慨。过去犹能挣扎,如今既老且病,不复有东山再起的希望,是彻底的绝望语。此情此景,联想到两年前严武对他的态度,不可能不生感慨。如果将此句与房琯事联系起来,不仅不能拓展主题,相反因牵涉过远而显得牵强,未见可取。

《旅夜书怀》作为一首优秀的抒情之作,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对比。前人对此多有评点。《唐诗训解》评首联“夜景之近而小者”,次联“夜景之远而大者”,一小一大,一近一远,正是对比。《唐诗矩》评末二句“‘一沙鸥何其渺;‘天地字,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语愈悲,气愈傲”,同样见到了诗境的对比。其实除上述对比外,首二句内部又有对比,“细草微风岸”是想象中的平视,“危樯独夜舟”是仰观,便是视觉的对比。一横一竖,极富空间感。“危”与“夜”也有对比,夜色苍茫,有空阔之感;危樯则高而尖,衬于夜色,更见其孤独。试比较韦应物《滁洲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则一个写孤独,一个写僻静和荒野,味道迥然有别。如此精微的笔法只有大诗人能做到,一般末流诗人何敢望其项背!

(注:本文所引旧评,均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第1198—119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系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冈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沙鸥微风杜甫
去露营吧
登高
沙鸥数点向青天
微风吹
微风轻轻起
心随沙鸥飞何处?
绝句
杜小同作品
沙鸥的人生哲学值得深思
荣誉·事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