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炭食品纯属“忽悠”

2016-06-28 03:37专题策划闫丽华
大众标准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忽悠炭粉竹炭

● 专题策划/闫丽华



竹炭食品纯属“忽悠”

● 专题策划/闫丽华

“竹炭食品”近几年销量火热,竹炭花生、竹炭面包、竹炭蛋糕等一度成为畅销食品。然而,调查显示,竹炭并未被列入国家允许的食品添加剂范畴,相关产品涉嫌非法添加。竹炭食品纯属“忽悠”。

“竹炭食品”并不排毒还涉违法添加

“竹炭食品”近两年开始走红,竹炭面包、竹炭月饼、竹炭蛋糕等一度成为畅销食品。记者在国内某知名电商平台及微博、微信上看到,多家商户和“美食自制达人”在线销售“竹炭食品”,并宣称产品具有帮助食用者吸附体内有害物质、净化血液、清洁肠道、排毒养颜甚至防辐射等多种功效。

这些“竹炭食品”多为在线销售,来源显示为“进口”或“自制”,记者发现多数产品并无可靠生产厂家信息。食品安全与营养专家蒋卓勤表示,商家宣传的竹炭食品保健功能并不存在,涉嫌虚假宣传。同时,竹炭并未被列入国家允许的食品添加剂之列,相关产品涉嫌非法添加。

“排毒养颜”涉虚假宣传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输入“竹炭食品”,共出现790余个商品,许多商品信息都显示“产自台湾”。其中销量排名靠前的为一款号称“台湾进口”的竹炭花生,销售信息显示已完成744笔交易;“小胖烘培屋”所售的“竹炭蛋糕原料竹炭粉”线上交易有366笔。

除电商平台,微博、微信上也有不少微商出售竹炭食品。一位微商告诉记者,去年有同行建议她做一款“竹炭蛋糕”,因为“吃竹炭对身体好,不少顾客喜欢买”。于是她也开始做一些竹炭食品,“销量还可以”。

在淘宝网上,一些竹炭食品和竹炭粉销售商在页面上宣称,竹炭食品能去除人体的体内毒素;减少电子产品辐射对人体的损害;调节肠胃不适,提高肠内弱酸性菌增生;提供负离子,抑制活性酵素产生等。

竹炭食品是否具有这些神奇功效?中山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蒋卓勤表示,虽然竹炭本身有吸附作用,可以放置在居室或冰箱作为吸湿剂、除臭剂等使用,但竹炭的吸附性能与吸附人体内毒素的原理并不相同,所谓“吸附体内毒素”的功能并不可信,“宣传并不存在的产品功能属于虚假宣传”。

“竹炭”实为非法食品添加阿里巴巴“南昌市西格玛化工有限公司”店铺负责人向记者声称,其所销售的竹炭粉为“食用级别”,1千克售价56元。但该负责人同时也承认,厂家并未拿到国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批文。

记者查询国家标准发现,竹炭并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不属于国家允许的合法添加剂范围。

早在2008年,原卫生部发给质检总局的《关于竹炭能否作为食品原料或添加剂问题的复函》中即强调,竹炭并非合法添加剂。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植物炭黑可作为着色剂用于糖果、大米制品、小麦粉制品、糕点、饼干生产加工。

“竹炭与植物炭黑、植物活性炭并非同一种东西”,北京食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曹雁平表示,即使是植物活性炭等作为合法的加工助剂,也应该在食品出厂前把其成分去除掉,不应该在最终的食品成品中存在。

何为竹炭食品?

竹炭食品是指在食物中添加一定量的食用竹炭粉。炭可以吸附微小颗粒,在中医上从古至今有很多的应用,但是竹炭在中医领域却鲜用于临床。食用竹炭粉添加进食品中,并没有相关的科学实验作为依据。目前也没有任何关于食用竹炭粉对人体有益的报告,包括动物实验的报告也没有,活性炭多用于空气和水的净化,其食用功能尚未明确。

“竹炭食品”对人体无益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说:“竹炭这么大的颗粒只会从消化道排出,不能被肠道吸收入体内。以为它吃进肚子里就能吸附有害物质,那是一厢情愿。竹炭既不能改善食品色香味,也不能防腐保鲜,也不是食品生产工艺必需的。”

医学专家表示,没有证据证明“竹炭食品”对人体有益,食用“竹炭食品”还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或便秘,而一旦所使用的竹炭粉中掺入一些杂质或有害物质,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消费者应尽量少吃。

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说:“竹炭并不能被人体吸收,到不了血液,更到不了全身组织。”

“竹炭食品”符号经济不能野蛮生长

在消费社会,商品的符号属性进一步凸显。食品不仅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要能够满足人们对卫生、健康、养生等方面的需求。深谙老百姓消费心理的商家,将“符号经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些在食品安全上并不可靠的商品摇身一变,贴上了“竹炭食品”的耀眼标签,成为畅销商品。

正如广告符号学家威廉森所说:“人们是通过他们所消费的东西来被辨认,而不是通过他们所生产的东西而被辨认。”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老百姓对食品的评价标准逐渐从“好吃、美味”到“吃得有品质”过渡。精明的商家总是善于投其所好,通过广告营销的方式,将“符号经济”的虚火越烧越旺。

不论是“菜单傍名人”,还是“高价平安果”,抑或“疯狂的玛咖”,“符号经济”的背后,通常都隐伏着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对于商家而言,“符号”只是一种可以用来进行利益变现的工具,至于“符号”是否靠谱,他们往往并不关心。“符号经济”让商品更好卖、更赚钱,这种背离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生存理性,让“符号经济”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

然而,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一旦“符号经济”涉嫌虚假宣传,不可避免会给消费者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在非理性的裹挟下,“竹炭食品”被塑造成具有神奇功效的“高档商品”;殊不知,“竹炭食品”不仅对人体健康无益,反而是一种非法添加食品。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竹炭食品上得到鲜活的体现。商家和消费者的符号互动,真实是基本前提;如果刻意隐瞒、欺骗甚至夸大其词、无中生有,难免会导致“符号经济”的迷失与走偏。“舌尖上的安全”就得不到守卫。

电商也好,微商也罢,依托于互联网的“符号经济”显然不能成为市场监管的空白地带。提升违规成本,提高社会规范的震慑力和约束力,只有让“符号经济”回归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这一根本,才能实现商家和消费者互利共赢。说到底,“互联网经济”不能陷入“公地的悲剧”,遭遇商家竭泽而渔的开发和利用;只有戴上“紧箍”,类似“竹炭食品”的虚假宣传才会越来越少。

猜你喜欢
忽悠炭粉竹炭
炭素及石墨制品混捏成型沥青烟全流程高效吸附技术研究与推广
竹炭绿植除甲醛 靠不靠谱?
让竹炭帮我们去除甲醛
揭秘五大保健品的“忽悠”套路
应用间接炭粉凝集试验诊断猪副伤寒
纳米炭粉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蓝水变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