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利剑”如何保持锋芒毕露
——以咸宁电视问政节目为例

2016-06-30 02:35黄艺丰文武
新闻前哨 2016年2期
关键词:利剑咸宁问政

◎黄艺丰 文武



问政“利剑”如何保持锋芒毕露
——以咸宁电视问政节目为例

◎黄艺丰文武

“电视问政”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整治吏治的一柄“利剑”,多年来已成为众多当政者乐于运用的执政平台。而这柄“利剑”却是交给新闻媒体来施展,对于电视媒介来说当然就成了一档节目,更是一档“特殊”的舆论监督节目。尤其是,这种“特殊”可以说迄今没有任何一档电视节目能较之同日而语。为什么?简单、通俗地说,有哪一档节目能让媒体把“顶头上司”的同级地方党委、政府领导请到台上来面对面“问责”?又有哪一档节目能让媒体挥起指挥棒,指向哪里就问到哪里?又有哪一档节目能让一个地区自上到下大大小小的所有官员都来全神关注乃至直接参与?又有哪一档舆论监督节目能在播出之后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这类节目的特殊性主要就在于执政手段与传播艺术的高度融合上。因此,如何充分把握好党委、政府的执政需求,履行好“喉舌”的担当,同时又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讲究传播艺术,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探讨和研究这档“特殊”节目的运作技巧。

这里以《2015咸宁电视问政》节目运作的成功实践为例,剖析节目的关键环节和要素,探索这类“特殊”节目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看如何“扬眉”才能让“利剑”闪亮出鞘,以此与读者分享。

一、电视暗访短片的策划

暗访短片采制的成败是整个电视问政节目成败的首要问题。各地每一年每一期电视问政的展开,看似多姿多彩,风格千差万别,其实都离不开暗访短片的策划和设计。不管你形式上是以“媒体问政”、“百姓问政”、“网络问政”等何种面目出现,都忘不了借助声画兼备的视听艺术来出彩。而要做到短片出彩,就要研究选题的线索从何而来?哪些选题适合用来做问政片?如何完成短片素材的采集?哪些素材需要明访?哪些素材需要暗访?全部采访如何做到既对问责对象保密又必须采访到位?如何掌控完成采访的时限?短片的主题如何提炼?短片文稿如何表述才恰当?政策与分寸如何把握?标题与事实如何取舍?画面素材如何剪辑得当?短片长度如何安排?等等,每一步都必须步步推敲、环环相扣,然后通盘考虑、以求最佳。而短片采制在节目总监看来可以成片后,还必须层层应对上级不同领导及至最高领导的审核把关。这一不断送审的过程中可能会因某些政治原因毙掉哪怕采拍质量很好的片子,这时就得更换早已备好的候补片,或者重新筛选选题去采制。对送审通不过的片子,制片方必须综合吸收各方意见,反复修改包括补充采访和重新剪辑合成,直至最后主办方决策者的满意才算叫成片。这就是问政短片生产流程中与常规电视片生产既有共性,同时也体现出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2015咸宁电视问政》节目中播出的8个短片,其选题有些来自主办方,有些则靠媒体积累或寻找。然后根据本次问政的政治主题总要求,从众多线索中充分考虑典型性、代表性、针对性,以及新鲜性而非概念性、问题实例性且具有可求解性等核心要求,初步筛选出一批可以采访的选题,即兴同时部署采访。又依据初步摸准的事实再次经淘汰,保留可用选题,继续做进一步的明访或暗访,同时严格避免对问责对象“打草惊蛇”,并按预定计划在两周时间内全部完成采访任务。每个短片的主题既要符合问政节目主题总要求,又要各有侧重,形成“众星捧月”之势。短片的标题要做到准确简洁,文稿涉及的政策法规必须引用准确,事实分寸必须恰当,画面选材和剪辑要富有表现力、冲击力和感染力。每个短片根据本次问政节目总时长均控制在3分钟左右,不得超过4分钟。每一个短片都在解说文本经本台审核通过后即及时向上级送审,制作合成并审毕后再报上级审查成片,直至最后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组织审看全部短片,并根据意见最后做出完善修改。这样在不断发挥媒体的业务专长,同时又不断吸收领导智慧后所形成的短片,既满足了党委、政府的政治要求,也贯穿了媒体人的艺术追求。因此,“非煤矿山开采乱象”、“企业叫苦的市场垄断”、“奇葩的纳税证明”、“闹心的民心工程”等8个短片一经在节目现场曝光,就能带来扣人心弦、振聋发聩的效果,整个问政节目的效果就有了成功的良好开端。

二、现场提问的设计

电视问政重在于“问”。如果说短片质量是问政节目成败的基础,而基于短片的提问设计则是问政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如何基于短片提供的事实来问出关键、问出要害?又如何面对不同的问责对象问出个性、问出特色?同时面向受众如何问出他们的兴奋点、思辨点?包括体现高层主政领导的执政理念和意图?不仅要统筹考虑这些因素,还必须设计每一组提问的逻辑层次,以及贯穿设问、追问、反问、套问、连环问等多种技巧。也要设计出嘉宾可能顺答、逆答、反答、漫答等情况的提问应对,以及问与答的时长掌控,整个提问在问政节目总篇幅中的时长占比和份量。当然,也如同短片生产的特殊性一样,媒体团队设计出的全部提问也必须向执政高层决策者逐一解析,充分体现出他们的意图,集思广益、获得认可后方能敲定。绝不能只是站在媒体人的角度来发问,而是要代表党委、政府来问责。因此,这种站位高、指向强,而又贴地气、藏人气的提问设计,就决定了电视问政节目的又一鲜明特色和特征。

《2015咸宁电视问政》节目正是本着问得关键、问得明白、问出个性、问出结果等理念来精心设计的。面对接受提问的8个部门22位相关责任人所设计的8组提问,每组分别设计了3至5个发问,部分发问又包含着多层次递进提问。全部提问和解答占据了节目总长度2/3的篇幅。

解析整个问政节目就可以看到,在播放住建部门、卫计部门、公安部门的短片之前就分别设计了提问,未行曝光即先声夺人。而对一个六年过去都解决不了的农村饮水工程,则向水务部门分别发出了追问、反问、连环问。对非煤矿山的整治既站在咸宁绿色崛起的战略高度来发问,又抓住国土部门审批把关这一核心问题来设问。对卫计委、人社局等部门则站在建设法治咸宁的大局,分别落脚在以罚代管、违规套取国家专项培训资金的事实上来发问。对凭借政府授予的特权违规垄断二次供水市场的问题、对六年都喝不上自来水的民心工程,则分别从百姓的角度问出了百姓的关注点和兴奋点。而对多次接受问责的公安局负责人、对刚刚上任的市地税局局长,又分别采取了个性化的提问。总之,8组提问中,高低起伏、轻重缓急、错落有致地交织着各种提问设计技巧,达到解惑解困、引人入胜的节目效果。

三、节目的主持运作

如果说电视问政节目开场前的一切手段和技巧,都是在准备着一盘丰盛的“佳肴”,那么,这盘“佳肴”最终都要靠主持人一一端出来呈现给受用者,因而节目主持艺术的优劣、成败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在主持人的选拔上,该选择什么类型?是男女双主持还是单主持?开场白如何高屋建瓴又营造气场?串词如何做到行云流水亦诡异多姿?现场发问需要呈现何种风格和气度?语言(形体)表达如何达到最佳?嘉宾的变异回答如何应对?回答的长短如何掌控?如何临场互动营造气氛?等等,都需要讲究设计。这其间除了一般节目主持的规律外,也有着问政节目的特殊要求。特别是主持人的视角与一般谈话节目有差异,面对嘉宾既不能仰视而毕恭毕敬,也要少用平视而一团和气,而更多的是要以俯视的姿态,居高临下代表人民来问责。语气要求也与常规谈话节目有差别,该尖锐的就要锋芒毕露,该追踪的就得不容置疑,不该客套的当应凌厉回应,不该心软的不应怜香惜玉。这一切设计都必须反复经过节目彩排,而且这些彩排不可能像常规谈话节目那样,事先与嘉宾多方沟通、摸清受访者的心迹和故事,只能是多角度、多层面予以揣摩,让主持人一旦现场与嘉宾首次面对时找准感觉、修正视角,以求达到最佳的主持效果。

《2015咸宁电视问政》节目以稳重、端庄、成熟的基本要求选拔了男女两位主持人,但同台登场只限于节目开场白和结束语,以便于营造节目气场。进入提问则全部由女主持来担当,让“美眉”来扬“剑”更兼具亲和力。开场白即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这四句话来总揽全场基调,然后在简短肯定8家部门的成绩后话锋一转,逐一展开问责。“面对绿水青山你尽到监管责任了没有?”、“六年都不通水是让老百姓满意还是让老百姓揪心?”等发问站位较高、气场强盛;“为什么你在承认违规垄断后还振振有词?”、“(发现的几家福利:问题)难道这是巧合吗?”等反问显得锋芒凌厉、咄咄逼人;“请直接回答!”、“请简单告诉我!”等多次面对套近乎、绕弯子的回答予以坚决打断,话锋不容置疑、势不可挡;”一次又一次接受问政的滋味不好受吧?”、“你刚刚履新就来接受问政,该怎么看、怎么办?”等语态则充满了绵里藏针的个性化特征;……这些风格各异、千姿百态的发问贯穿着节目全场。一当节目谢幕后,在场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和观众就称赞说“问得准!问得好!”、“该打断的都打断了,该说的都让他们说了。“有份量、有气场!”

四、节目的编排布局

如同所有节目特别是大型节目都要讲究一般编排、特色编排和艺术编排技巧一样,电视问政节目在编排上则要特别研究其中独有的特征和要求。因为这里是一个严肃的执政平台,但不是通常的会议室,不是一个群枪舌剑的辩论场,更不是娱乐场。整场节目如何做到气氛庄严却不单调枯燥?应该穿插什么?如何穿插得当?一个又一个的短片如何分类演绎,做到有张有弛、轻重适度?双主持和单主持的站位、进退如何安排最妥?台上及台下接受提问或发言的嘉宾如何布局最佳?每一个环节的时长和节目总时长如何掌控?以及设计舞美、灯光、音效等,如何同节目的特有气氛相协调?各种机位如何摆布?等等,都有考究。否则,任何一个元素都会影响到节目的整体播出效果。

多年来,各地举办的电视问政节目都有其编排布局的共性和个性。如邀请专家现场点评,邀请人大、政协代表发表意见,邀请群众代表现身说事,安排一定数量的评议代表使用表决器为问政对象打分测评,穿插网友发言、手机短信播报,现场观众随机提问和互动,根据曝光事实使用关键性道具等。《2015咸宁电视问政》节目兼收并蓄过去的成功经验,同时注入新的理念和元素。对8个短片和相应问责部门按“整治为官不为、强化履职尽责”的节目主题总要求,分别以履职尽责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两类性质编成上下两个半场。节目总流程控制在120分钟以内,其中每个环节能精确的都要精确到秒,不能精确的嘉宾回答部分要预先设计把控。对住建部门的问政以两张报价单作为道具开篇。每个短片均既按份量轻重,又兼顾政务类和民生类的错落编排,每半场安排一位专家予以点评,以便点评更具有概括性、伸缩性和浓厚度。上下半场间又分别安排一位人大和政协代表发表心声。同时,对每一个部门问政完毕后即行由168名评议代表打分表决并公布于大屏幕,8个部门全部问政结束后公布打分排名情况。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艺术编排和布局达到了设计的预期效果。

五、节目的组织调度

电视问政节目的组织与一般大型节目比较,有其面临的许多不同难点。正因为问政不仅是节目,更是一个执政平台,其组织操作的主动权、决策权,许多并不在媒体人手中。比如选题的敲定、总主题的指定、接受问责的嘉宾人选和数量、观众方阵的人选和数量、参与表决测评的代表和数量等等,乃至一句重要的台词、一个重要的提问、一个现场布局环节,都必须充分贯彻主办方的意图。这当然是问政节目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和关注度的重要因素,但是也会出现操作中的具体意见分歧。作为承办方的媒体人,既要高度重视主办方的意见,尊重主办方的决策,同时也要根据节目生产规律充分阐述己见、甚至据理力争,以争取主办方的理解和采纳,谋求最佳的节目效果。

咸宁台在组织《2015咸宁电视问政》节目的生产过程中,充分尊重主办方敲定的节目主题和选题意见,依据主办方指定的嘉宾来积极设计提问,加之也是首次根据主办方的要求在容纳千人的市委会议中心举行,并要求在两个小时内正负不超过5分钟一次性完成节目录制,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均超以往,其场地条件、观众方阵要求等对节目编排布局和技术装备的完善都提出了新挑战,多家参与部门的配合协调也加大了组织调度的难度。该台主动积极挖掘主办方的丰富资源,尽可能科学合理地运用调度。哪怕是一句重要台词,一句关键性提问,也积极与主办方沟通商讨。如开场白中的台词,主办方提出了站位要高的旨意,并要求引用某某中央领导的经典语录。最终几经比较,节目开场前的头一晚十分高兴地采纳了媒体提出的建议,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四句话”。又如点评专家的选择和发言代表的人选,也是在双方积极的努力和反复琢磨中予以敲定。再如在多次节目彩排过程中,主办方也主动争取决策领导现场指导和把关。最后在节目首播前也充分吸收了决策者的剪辑把关意见。如此这般在整个节目的组织调度过程中注重集纳多方的智慧,也必然是问政节目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电视问政节目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多种类型的问政模式。有的采用述职答辩式,有的采用讨论交流式,有的则是采取群众代表主导提问的方式,虽各有主办方的执政意图和相应的节目风格,但本次节目的问政类型采用主持人主导的问责解答式,仍是当前问政节目的主流模式,也是官方和媒体双满意的最佳平台,特别是受众青睐,值得媒体人不断探索其技巧,以其不断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黄艺丰: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文武:咸宁电视问政节目总监制)

【链接】

猜你喜欢
利剑咸宁问政
大踏步前进!华扬2021年销售增长50%,单品增长超100%,咸宁新产业园即将投产
用好安法利剑 维护长治久安
涌泉相报!湖北咸宁驰援河北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环保督察,利剑出鞘
利剑出鞘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
亮出质疑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