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精神追求

2016-06-30 03:04丁浩宇许立菊
新闻前哨 2016年2期
关键词:通讯员党报

◎丁浩宇 许立菊



记者的精神追求

◎丁浩宇许立菊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作为党报记者,肩负着壮大党报、发展党报的历史使命,更需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那么,党报记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特质,何处是党报记者灵魂皈依的港湾?笔者认为,不妨从中国新闻界灿若星河的明星中,挖掘蕴藏的精神财富。因为,他们的新闻情怀依然引领着新时期党报记者精神追求的方向。

“尽忠代谋”的热情

明星案例:邹韬奋,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记者。他在主持《生活》周刊的7年里,以其独特的“服务精神”,硬是把《生活》周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跃发展成为“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的有广大影响的刊物”,“创造了当时期刊发行的新纪录”。他总是抽出时间,仔细阅读、答复读者的每一封来信,认真倾听读者呼声,反馈读者信息。邹韬奋说:“编者每日一到夜里,独处斗室之中,就案旁拥着一大堆的来信,手拆目送,百感交集,投函者以知己待编者,编辑也以极诚恳真挚的情感待他们,简直随他们的歌泣而歌泣,随他们的喜怒而喜怒,恍然若置身于另一天地中,与无数至诚的挚友握手言欢,或共诉衷曲似的,辄感负托之重,期望之殷,竭我智能,尽忠代谋。”

在服务精神方面,当下少数记者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傲慢症。

读者找上门来,总以工作忙、没时间、写稿件等理由推脱敷衍,对群众疾苦毫不关心。面对群众上门反映的维权、讨薪、救灾等求助时,冷眼旁观,不愿倾听介入,不愿伸出援助之手。在采访时,以“无冕之王”自居,喜欢摆谱,喜欢被采访对象“请”去采访,时常要求对方车接车送,甚至乐于笑纳对方送的土特产。采访中,问语生硬,俨然“盘问”,官气十足。回到办公室,喜欢用电话“。控”,吩咐通讯员传稿,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通讯员提出的问题,搪塞敷衍,不屑回答,更谈不上沟通交流、热心辅导通讯员。有时,干脆照抄通讯员来稿,心安理得在通讯员名字前署上自己大名,然后传所在媒体发表后“挣工分”。对通讯员传来的“恳请斧正”但质量较差的稿件,懒得修改,不屑留言回复,让此类稿件“石沉大海”,让通讯员“望穿秋水”。

点评:石头上种不出玫瑰花,沙漠上长不出棕榈树。每一片风景都有成长的土壤,新闻事业更是如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开门办报,这是党报的优良传统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广大通讯员是新闻队伍里一支坚实而光荣的力量。真心帮助、竭诚引导通讯员登堂入室,分享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乐趣,是党报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讯员的心若凉了,记者的触角就失灵了。

“奉若天职”的赤情

明星案例:范春歌,《武汉晚报》记者。她用生命体验诠释新闻,仅在1989年,就骑单车纵穿神州大地采访,途经云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5省区的64个县市,全程4076公里,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精神和体力的双重磨难,沿途发回稿件34篇。她说:“只要世界上有路,就有上路的;有天职,就有听从召唤的;有死神,就有敢于赴约的。”在采写新闻的路途上,她经历过生死考验、漫长行程中的诸多不便和旅途中的伤痛。她采写的一篇篇来自世界屋脊的生动报道,就是在氧气瓶旁完成的。2009年10月,她在自己的一篇博客中写道:“我庆幸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只有这样的时代才给一个普通的地方记者提供辽阔的采访疆界,才能接纳个性化的采访方式和写作风格。今年国庆节,我刚刚度过五十周岁生日,我骄傲,五十岁还在做记者。”她对新闻事业的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在新闻理想方面,当下少数记者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安逸症。

一日早晨,笔者随机找来几位年轻记者,问当日准备了哪些采访选题,居然说不出一条有价值的选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记者如无精心准备,一天肯定采写不到什么好新闻。这样的记者像“宅男”“宅女”,坐在办公室等记者部主任“派活”,然后,泡会议、拿材料、随市领导活动,写点八股式的、干瘪的时政新闻交差了事。他们觉得,上述采访安逸轻松,光鲜体面。既无烈日暴晒,又无风雨袭扰,且发稿及时,“工分”好挣。而到基层采访则觉得“苦累难”:人难找、费时间、费精力、费成本。于是,QQ、电子邮件代替了一线走访调查;电脑前的百度搜索、复制粘贴让位于现场的辛苦采写;千篇一律的新闻通稿、通讯员来稿取代了深思熟虑后的公正结论;打电话、编材料、整理记录成为采访的便捷方法。

他们不想主动进工厂、走车间、跑社区、下田头,不想做新闻事业的主人。在他们的身上,鲜有新闻理想主义的情怀和痴迷新闻事业的奉献精神,充斥着利益的争夺和报酬的计较,甚至甘愿给自己贴上“新闻民工”的标签。

点评:登高望远,方知攀登艰辛;花开明艳,浸透奋斗泪泉。当记者就是要吃苦!每天了解新的信息、新的思想、新的文化,触摸不同的人带给记者的情感波澜,并用手中的笔,将记者所知所感,变成让人顶礼膜拜的铅字,让读者从中读出兴奋、愉悦、感动、振奋等等,这样的事业何等神圣而崇高!热爱新闻事业,不分心,不慕浮华,不畏风险,不怕吃苦,胸怀“以新闻记者终其生”的理想,党报记者就能脱颖而出,终有所成。

“勿忘人民”的深情

穆青

明星案例:穆青,原新华社社长,新闻经典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之一。他最喜爱的一句话是“勿忘人民”。他说:“我们培养和训练记者,一开始就应该让他们到实际斗争中去闯,去滚,养成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优良作风。”他曾有过这样的心灵自述:“在4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我与人民群众一道经历过时代的波澜,迎接过斗争的胜利,多少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思想感情教育着我,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像一团不灭的火在我心头燃烧。我始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通过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用他们身上的革命火花,点燃千百万人心灵的火把,用他们的精神力量,用他们的追求和理想,去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前进。”

在职业操守方面,当下少数记者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浮躁症。

一是心态失衡。如今,“报纸危机”、“报纸终结论”、“报纸冰河期”、“报纸的生死拐点”等唱衰报纸的论点甚嚣尘上。在这股声浪中,一些记者陷入“明天早餐在哪里”的集体焦虑中。不安心党报工作,对新闻事业的敬畏感下降,导致不断出现严重损伤党报公信力、影响力的重大责任事故。二是职责失位。在当今舆论场中,“三俗”新闻作品频频从电脑、手机屏上弹出,充斥受众视线。相反,那些深入人民群众中采写的有分量、有价值、传播正能量的作品,在党报刊发后,似乎关注度不高、影响力不够。于是,少数记者在新闻采访上出现选择性困惑:是不畏艰难、不辞辛苦到人民群众中去,充分挖掘反映火热生活、鼓舞人心的新闻作品,还是采写吸引眼球的社会新闻?三是行为失范。少数记者过份在乎自己的个人收入,功利心太重,甚至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行为上失范,导致少数记者不但没能成为受读者尊重的人民记者,反而成为违背职业道德、大搞有偿新闻有偿不闻、遭人唾弃的人。21世纪传媒系列案件,是一个令中国新闻人蒙羞的反面教材。“新闻才子”、曾怀有强烈新闻理想的沈颢,因犯敲诈勒索罪、强迫交易罪、职务侵占罪而锒铛入狱,令人痛心、警醒和反思。

点评: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党报记者重任在肩,笔力千钧。普利策说:“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在众声喧哗的舆论乱象中,党报记者更需突出政经视野,坚守道德高地,呵护文化绿洲。继续“走转改”吧!因为,基层,永远是新闻的源头;生活,永远是新闻的富矿;精彩,永远是在采访路上;人民,永远是我们的老师。继续与时代同行吧!因为,读者受众在哪里,新闻宣传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

“绝不苟同”的性情

明星案例:郭玲春,新华社记者。她把会议新闻的导语写得“精巧凝练,独具特色,富有魅力。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熠熠闪光,光彩迷人。”她打破了“新华体”模式,“开阔了新闻工作者的眼界”。她说:“我有一个追求,那就是,我要写得和别人不一样。”她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等作品,与众不同,是新闻中的精品。她说:“新闻,要永远给人以新的感觉,包括内容到形式。某种样式多了,我就不写。我看报,若发现自己的报道在形式上和别人的类似,我就感到不安,对自己产生不满。”

在创新意识方面,当下少数记者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依赖症。

某某领导指出,某某领导要求,某某领导强调……翻开时下一些报纸,类似语言比比皆是,千篇一律,干巴生硬,毫无个性特点,读之味同嚼蜡。这就是一些记者犯的“依赖症”,抄袭大报语言,模仿别人风格,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文风老套。有的记者一年写几十万字甚至百万字的报道,却没有一篇拿得出手的文章,更别谈参赛获奖。他们的作品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照本宣科发表上层机关报告指示的稿件多,发表下层实际生动事例的稿件少;冗长琐碎一般化的通讯多,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有中心有价值的精炼的新闻少;罗列现象、铺陈条文的华而不实甚至不华不实的总结文字多,扎扎实实地从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且能指导实践的文字少;经常见过的重复雷同事情的稿件多,一时一地某人某事的新特点、新经验与新方法的稿件少。一些记者不愿研读国内、国外优秀新闻作品,不愿探索改进文风、追求个性化写作的新路。像老驴拉磨一般,围圈打转,不越雷池,不知如何超越自我。结果,多年以后,进步迟缓,“涛声依旧”,鲜有得意之作,不被读者认可和欣赏。

点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新闻业最宝贵的资产就是创新。创新观念,解决继承与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的辩证统一问题;创新手法,解决采访手法和写作(制作)手法沉闷、老套问题。进一步改进文风,努力写出具有时代高度、社会维度、思想厚度、创新亮度的精品力作。这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精神,更是一种难得的美学追求。

“倚马可待”的激情

明星案例:范长江,原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名著《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他做事雷厉风行,绝不拖沓,出手快,有倚马可待的激情和才华。他走遍大半个中国,及时采写了大量通讯报道。尤其是《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他说:“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在专业能力方面,当下少数记者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拖沓症。

少数记者干事拖拖拉拉、效率低下、不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工作节奏。有采访任务时,他们抱怨工资低、工作强度大、拈轻怕重。采访完成后,他们不愿趁热打铁,加班加点,快速写稿,而是磨磨蹭蹭,能拖则拖。编辑多次催稿,才拿起笔来,匆忙写作。然后,懒于打磨作品,交差了事。在他们身上,难见“口勤、腿勤、手勤、脑勤”的基本素养,难见精品意识,呈现出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状态。

点评:激情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失去了激情,也就失去了记者的生命。新闻大战如同拳击比赛,拳手有激情,方能调动全身的速度和力量;记者有激情,方能造就倚马可待之才。快,是新闻的生命;快速反应,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拖拖拉拉,慢慢吞吞,五日一山,十日一水,是新闻工作的大忌。党报记者必须具备政治敏锐、新闻敏感和写作激情,练就单兵作战、速战速决的真本领、硬功夫。

(仙桃日报)

猜你喜欢
通讯员党报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通讯员专栏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议提升地市党报竞争能力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关于颁发新版通讯员证的通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