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联合红外照射疗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2016-06-30 01:17薛利凤苗玉新徐胜东贺晓慧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浮针脑卒中

薛利凤 苗玉新 徐胜东 贺晓慧

(济源市人民医院针灸科,河南 济源 459000)

浮针联合红外照射疗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薛利凤苗玉新徐胜东1贺晓慧2

(济源市人民医院针灸科,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目的探讨浮针联合红外照射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在针灸门诊选取脑卒中后SHS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浮针组30例、红外组20例,观察组予浮针联合红外照射疗法(在距离激痛点4~5 cm处进针,于皮下扫散运针,持续2 min,继以红外照射30 min),浮针组单纯予浮针疗法,红外组单纯予红外照射疗法,三组均予相同的康复训练,隔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 w。治疗前后采用SHS评估量表(SHSS)对上肢损伤程度进行评估,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浮针组的SHSS评分、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优于浮针组(P<0.05),红外组治疗前后两项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优于浮针组(P<0.05)和红外组(P<0.01)。结论浮针联合红外照射疗法治疗脑卒中后SHS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上肢损伤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疗效满意且优于单纯浮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浮针;红外治疗仪;脑卒中;肩手综合征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是在脑卒中后1~3个月出现的以患侧肩、手、腕关节肿胀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并发症,严重可导致手部肌肉萎缩变形,妨碍上肢的运动功能,病因是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发病率较高〔1〕。针灸在SHS的治疗中优势明显,相关研究〔2〕较多。笔者运用浮针联合红外照射疗法治疗脑卒中后SHS,发现该疗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上肢损伤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近2年在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脑卒中后SHS患者98例,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48例,浮针组30例,红外组20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55~81〔平均(62±8.2)〕岁,平均病程(61.1±42.1)d。浮针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4~79〔平均(60±8.4)〕岁,平均病程(60.4±41.9)d。红外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5~82〔平均(61±7.9)〕岁,平均病程(60.9±40.9)d。三组患者中脑梗死为病因者分别为33例、20例、12例,脑出血为病因者分别为16例、10例、8例。三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与纳入标准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版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4〕,SHS诊断标准参照2009版王茂斌〔5〕主编的《神经康复学》。

1.3排除标准(1)脑卒中发作次数超过2次;(2)有沟通障碍;(3)神经功能缺损是由于肿瘤、外伤、严重慢性病等导致的;(4)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5)有精神疾病且导致上肢功能障碍者;不能配合治疗或不同意治疗方案者。

1.4治疗方法(1)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运用浮针联合红外照射疗法,隔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 w。参照《运动疗法技术学》〔6〕制定康复训练方案,每次训练持续30 min,1次/d。浮针联合红外照射操作:运用直径0.6 mm,长约32~40 mm的一次性毫针(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公司)在距离激痛点4~5 cm处进针,于皮下扫散运针。操作如下:患者坐位或卧均可,在患肢上由远及近寻找激痛点,进针点消毒,然后再激痛点下方4~5 cm处进针,随后针尖对准激痛点,针体紧贴皮下,角度在15°~20°之间,右手持针,左手提捏激痛点周围组织,扫散行针,如青龙摆尾,频率约为80~110次/min,持续行针2 min,留针30 min,留针同时运用红外治疗仪(深圳普门科技有限公司,Lifowave-9 35℃,50 Hz,≤500VA)对行针区域进行照射,窗口对准后调节距离约30 cm,照射30 min后关机,拔针,消毒进针口。隔日1次,持续治疗2 w。(2)浮针组与红外组:浮针组单纯予康复训练为基础的浮针疗法,操作如上,行针结束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 w。红外组单纯予康复训练为基础的红外照射疗法,同法寻找激痛点,同法激痛点周围组织进行红外照射,30 min/次,隔日1次,持续治疗2 w。

1.5疗效指标

1.5.1观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2 w后分别进行评估疗效。损伤程度评分:采用SHS评估量表(SHSS)从患者的感觉、自主神经、运动等3个方面评估SHS的严重程度,最高分14分,最低分0分,分数越高代表损伤程度越严重。运动功能评价〔7〕: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分别从腱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腕稳定性和手指运动等10个方面对上肢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最高分66分,最低分0分,分数越高代表上肢运动功能越好。

1.5.2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疗效率≥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消失,66%≤疗效率<90%;有效:症状体征好转,33%≤疗效率<66%;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明显变化,甚至病情有不良进展,疗效率<33%。疗效率=〔(SHSS积分治疗后-SHSS积分治疗前)/SHSS积分治疗前〕×100%。

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三组治疗前后SHSS、FMA评分比较观察组和浮针组的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优于浮针组(P<0.05),红外组治疗前后两项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HSS评分比较 ±s,分)

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浮针组比较:2)P<0.05

2.2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优于浮针组(P<0.05)和红外组(P<0.01)。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与观察组比较:1)P<0.05,2)P<0.01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SHS归属“中风”或“痹症”范畴,病位在皮部筋脉,病机为气血不通,血瘀湿阻,机体失养。如《素问·调经论》曰:“孙络水溢, 则经有留血”,如不及时干预治疗,结果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从治疗上来说,病在皮部筋脉,法当调皮部,舒筋脉,这与十二经脉的十二皮部理论相符,依此确立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治法。

传统中医药对于SHS的治疗运用广泛,疗效肯定,特别是针灸康复疗法,如周媛等〔8〕针刺组选穴肩骼、肩前、臂孺等腧穴,宋秀媛〔9〕运用体针联合头针均可显著改善SHS的症状。还有针药结合疗法,如黄奏琴等〔10〕运用针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SHS疗效明显。

浮针疗法是基于中医皮部理论,采用有别于传统毫针的特殊针具,对激痛点周围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施术,方法采用有别于传统的提、捻、弹等行针手法的青龙摆尾扫散行针法,起到加强对皮部经筋的刺激。有研究〔11〕显示,针刺激可通过对结缔组织产生压电效应,通过蛋白效应,促进损伤细胞恢复原有功能。红外照射疗法是应用红外治疗仪,对留针期间的周围组织进行红外照射,起到改善血液循环,加强组织营养代谢,促进组织的修复作用。红外线是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其热效应与非热效应同时作用于人体,发挥上述功效。作者将浮针疗法与红外照射联合应用于SHS的治疗,目的在于发挥各自的优势,浮针起到“拨乱反正”作用,打开於阻,开通经络,激活气血,红外照射起到“落实政策”的作用,对浮针的刺激效应进行维护和落实,发挥改善血液循环,加强组织营养代谢,促进组织的修复作用。该疗法还配合康复训练疗法,通过被动活动关节,起到预防肌肉痉挛,肌肉萎缩,刺激对侧大脑皮质,改善脑卒中后SHS的临床症状〔12〕。本研究结果表明,浮针联合红外照射疗法可显著改善SHS患者的上肢损伤程度和增强运动能力,发挥显著临床疗效,其中浮针疗法疗效确切。

4参考文献

1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8.

2林卉,马铁明.针灸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J〕.针刺研究,2012;37(1):77-82.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80.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6.

5王茂斌.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79-81.

6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42.

7周昭辉,庄礼兴,陈振虎,等.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4;7:636-40.

8周媛,李少坤.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5(12):116.

9宋秀媛.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J〕.光明中医,2011;26(8):1636.

10黄奏琴,裴建,王伟明,等.针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6):511-4.

11符仲华.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06-27.

12李玲,袁华,牟翔,等.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Fos和Hsp70表达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0):901-2.

〔2015-07-25修回〕

(编辑袁左鸣/滕欣航)

基金项目:济源市2015科技攻关项目资助(No.15013037)

通讯作者:贺晓慧(1965-),女,中医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学临床、科研、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11-2743-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1.081

1济源市妇女儿童医院2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第一作者:薛利凤(1975-),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针灸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肩手综合征浮针脑卒中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分析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内外结合序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80例临床疗效观察
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20例临床观察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