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

2016-07-02 10:00
中国经济周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马甲信息产业外国

信息产业领域一直存在一个争议,就是信息技术要快速发展,采取的路径应该是引进仿制还是自主创新?

一般来说,引进仿制思路的依据是,普遍使用的技术不存在后门,而技术落后会挨打,因此要采取见效快的引进仿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种做法往往采取合资合作等方式,将引进技术穿上“国产”马甲,做“本地化”“贴牌”等工作,当作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后一种思路的依据则是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认为技术受制于人会挨打,因此“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倪光南表示,在信息领域想通过引进仿制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比一般领域更难,而且往往是引进了垄断而未真正引进了技术。“这是因为,网络空间大国利益的博弈常常导致对某些信息核心技术的封锁和保密,你很难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信息领域往往形成几大生态体系的垄断,使与垄断体系不兼容的创新难以成活。”

“究竟走哪条道路?我们还是要仔细地研究一下。但把引进的技术穿上国产的马甲,不过是自欺欺人。因为很难举出成功的例子。”倪光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的一般市场从来就是开放的,“中国从来没有对外国跨国公司实现过什么禁运,但众所周知,中国引进技术历来受到外国的封锁和禁运,往往我们能做到什么水平,外国才允许引进什么水平。”

“应当指出,早期在我们的技术和产业水平很低时,那时引进技术还比较有价值。今天,外国的许多技术似乎都愿意给我们引进了,但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倪光南说,“实际上,目前有的引进项目并非是先进的、有长远前途的;有的是短期内我们消化不了的;有的是我们不能完全掌控的;甚至某些引进项目会加强原有的垄断或者造成新的垄断。根据中国国情,信息领域全面引进外国技术既无必要,也不现实。”

在倪光南看来,传统产业的积累十分重要,所以中国想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相比之下信息领域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因为除了像IC制造业比较接近于传统制造业外,信息产业更多地依托人的智力,积累不太重要,创新空间更大。特别是作为信息领域第一生产要素的科技人力资源中国居世界第一位,这就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有利于中国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猜你喜欢
马甲信息产业外国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穿马甲的稻草人
脱不掉的“大马甲”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实用马甲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纳米产品在涂料、信息产业、材料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用途。
大唐电信获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
外国幽默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