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2016-07-03 14:16李君陈万明蔡瑞林
贵州农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胜任因子特征

李君,陈万明,蔡瑞林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6;2.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江苏常州213164)

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李君1,陈万明1,蔡瑞林2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6;2.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江苏常州213164)

为了对农民职业分化选择及职业农民针对性培训提供参考,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获得职业农民的胜任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职业农民胜任力概念模型,并通过德尔菲法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赋权。结果表明:职业农民胜任力模型包含人际公关特征、职业认同特征、农业知识技能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创业创新特征和学习发展特征6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共包括19个胜任因子。

新型城镇化;职业农民;胜任力;因子分析法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一方面使得部分农民带着土地财产权进城,另一方面使得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农民合作社流转,传统农民出现了向城市市民和职业农民的转化。因此,职业农民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地流转情境下传统农民分化的新群体。关于职业农民主题研究,当前主要集中于职业农民的培育[1]、职业农民与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关系两个方面[2]。而职业农民培育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朱启等[3-6]对职业农民胜任力进行了前期探索,提出了职业农民素质、农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但只提出了思辨性的概念模型,实证研究过程仍需规范。相对而言,尚税[7]关于农村合作社组织中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论证过程较为严密,但其研究局限于农村合作社组织中的职业农民。而立足农业生产方式转型,进一步探讨职业农民胜任力问题,对于引导农民职业化发展和职业农民的培育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等运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结合江苏高淳等4个地区的一手调研数据,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模型。

1 职业农民及胜任力概念的提出

职业农民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分化的结果,即一部分农民结束了候鸟式的城乡流动,真正放弃了农地使用权,通过进城实现农民市民化;另一部分农民则往职业化方面发展,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从兼业农民转向全职农民的转变。对于职业农民的内涵界定目前并未完全一致。朱启臻等[3]对职业农民进行了定义,即具有一定文化,自愿选择从事农业生产,在占有一定规模的土地上,将农业作为产业经营,懂得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市场规则,以获取商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社会劳动者。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应具备什么素质的议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滕明雨等[4]就我国农民科学素质进行了探索,提出概念性的测评指标体系,但其并没有对指标进行赋权。胡静等[5]开展了中外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标准的比较研究,剖析了我国职业农民认定与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在认定标准、认定程序方面的差异,主要从职业资格证书和从业经验进行探讨,但没有揭示内在的职业农民素养。相对而言,王乐杰等[6]关于职业农民素质模型的构建更具有可操作性,即从基本素质、经营能力、职业认同和生态素质等四方面综合评价职业农民的素质,但其实证研究过程值得商榷,主要是职业农民的理论素质模型构建较为主观,难以揭示职业农民的隐性胜任力。尚锐[7]的实证研究过程较为严谨、规范,其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职业农民区别于传统农民的16个核心胜任特质,不过也存在局限性:一是局限于农村合作组织内的职业农民;二是50个样本来自黑龙江密山市的专业合作社,无论是样本数量、样本地域和样本组织属性,均存在研究结论的外部信度问题。

胜任力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Mc Clelland[8]首次提出,他认为胜任力是区分特定组织环境及工作岗位中个人工作绩效高低的个人特质,是个体取得良好工作绩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等特质,并据此提出了胜任力的“冰山模型”,即将人的素质区分为水面之上的显性部分和水面之下的隐性部分。类似地,Boyatzis等提出了素质的“洋葱模型”,认为人的素质可以分为显性外层因子和隐性内层因子,前者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后者主要包括个性与动机、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等因子[9]。此后,Halley 于2001年提出胜任力是一组特质群,它包含知识、技能、个性、态度、动机和行动等多个方面[10]。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为特定职业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针对医生、教师、银行客户经理等不同职业的胜任力均开展的相似研究[9-10]。

2 调查研究方法

2.1 访谈对象、内容及方法

行为事件访谈法是目前公认有效的胜任素质确立方法,即应用口语主题编码法对特征主题定义进行编码计分。首先选择适合的胜任特征字典,通过编码训练熟悉字典内容和编码程度,并对胜任特征进行修订或补充,形成正式的编码手册;其次对所有访谈记录资料进行分组编码;再次记录某一胜任特征是否出现、出现的频次及等级;最后根据绩效优秀组和普通组职业农民在每一胜任出现的频次和等级差别进行检验,确定差异检验显著的胜任特征,建立初步的胜任力模型。

具体访谈分成4个小组,借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持的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江苏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收益和路径研究”调研机会,在江苏高淳、武进、大丰和沛县4地同时进行,共计访谈65位粮食种植大户、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养殖专业户和农机服务专业户。采用STAR技术进行半结构式访谈[11-12],其中,S(situa-tion)为现在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整体环境与之前小农生产经营模式相比有哪些不同;T(task)是成为职业农民的缘由、目的或期望;A(action)是围绕针对农业生产出现的困难或挑战,采取哪些措施以获得农业生产的较高效益;R(result)是围绕通过努力后获得了怎样的效果。访谈结束后,由4位作者分别对访谈笔记进行主题编码,然后进行汇总和比较;对于同一口语内容但编码不同的情境,采取共同研讨形成一致意见,目的是从碎片式的职业农民行为事件访谈记录,提炼出职业农民胜任特征。

2.2 调查问卷的制定及发放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变量,另一部分为新型职业农民预设胜任特征问题项。采用Likert 5级量表,1为最不重要,5为最重要。问卷设置完成后,对20个职业农民样本进行预调查,目的是检验调查内容是否便于被调查者理解和客观回答。预调查结束后,对部分题项的表述进行调整,确定调查内容。对选择的4个调查地每地发放问卷50份,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2份,回收率为91%,有效问卷172份,占发放总问卷的86%。

2.3 变量分析

首先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原始变量作相关分析,判断其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其中,KMO检验用于判断因子分析的适合性,其值越接近1,任2个题项间的偏相关系数越低,进行因子分析萃取公共因子的效果越好;Bartlett球形检验用于探讨相关系数是否不同且大于0,显著的球形检验表明相关系数才可用作因子分析。

2.4 指标赋权

采用德尔菲法对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评价指标赋权,将接受调查的172个职业农民视作专家,按照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技术要求,首先确定人际公关、职业认同、知识技能、个性心理、创业创新和学习发展特征6个维度(一级指标)的权重,其方法为各个维度的重要性均值除以所有5个维度重要性均值之和,同理可计算出条目(相当于二级指标)的权重;其次是得出二级指标权重相对于一级指标的综合权重,使用Saaty氏提出的乘积公式计算(式中,Wi为二级指标在整体指标体系中的综合权重,t为指标的层次,表示一级指标权重乘以二级指标相对权重)。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型职业农民预设的胜任力因素及频次

从表1看出,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的可能特征体现在21个方面,胜任特征正面主体在绩优组出现的频次显著大于绩平组。根据胜任特征的研究要求,应用行为事件访谈的口语主题编码初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力模型。

表1 新型职业农民预设的胜任特征及频次Table 1 Presupposed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and frequency of new 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3.2 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3.2.1 样本人口特征 从表2看出,新型职业农民多集中于各大类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男性占大部分。年龄层次主要集中于40~49岁和50岁以上,但在特种养殖、经济作物、农业销售服务和农机合作领域也有较多低年龄层次的职业农民。学历以高中、职中的占比最高,为47.67%,初中及以下和大专、本科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23.84%和25.58%;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最少,仅5人,占2.91%,主要集中于规模养殖领域。

3.2.2 KMO值及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 对样本进行分析,KMO值为0.825,在0.8~0.9,说明较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1 739.09,自由度为780,显著性为0.000,显著水平高,说明样本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公共因子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极大化旋转使得21个可能的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特征因子载荷的平方按列向0和1两极分化,结果显示:7号(农业法律知识)、11号(农业生态保护意识)两个因子的绝对值小于0.6,其余19个因子的载荷均大于0.6,因此删除7号和11号两因子、保留19个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经过最大正交旋转,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最后共得到6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87.15%,仅损失12.85%的信息量,表明6个因子能够较高地解释职业农民的胜任特征。

表2 新型职业农民调查样本的人口特征Table 2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ed new 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表3 调查的样本相关矩阵特征值及其权重Table 3 Matrix eigenvalues and weights of investigated samples

3.2.3 样本相关矩阵特征值及其权重 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并进行因子命名,一是便于对主因子作出合理经济解释,使其结构简化;二是为了测量指标之间是否存在严重的交叉负荷现象。由表4显示,所有指标只在单一因子的绝对值接近或大于0.6,说明所有指标能够进行统计意义上的结构简化。

3.2.4 公共因子的归类及命名 根据旋转后公共因子(F)的提取结果(表5),共萃取出6个公共因子,因子归类及命名如下:

公共因子1主要在14号、15号、16号、17号、18号和19号的6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高,结合相应因子的含义,可以将主因子1命名为人际公关特征。公共因子2包括10号、12号和13号3个因子,主要反映职业农民对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职业的认可,因此可命名为职业认同特征。公共因子3包括3~6号4个因子,主要反映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政策及保险等条件,可以命名为农业知识技能特征。公共因子4主要在8号和9号上有较高载荷,主要反映职业农民潜在的素质要求,可以命名为个性心理特征。公共因子5在20号和21号上较高载荷,主要反映由传统农民向职业转变过程中对待新事物、新挑战及新问题的态度取向,可以命名为创业创新特征。公共因子6在1号学习意愿、2号学习能力的载荷值较高,主要反映职业农民自身学习意愿与学习能力的偏好,衡量其是否具备职业进展性,可以命名为学习发展特征。为了检验问卷信度,采用Crombach’sα系数检验内部信度,结果总体信度为0.882,各主因子界面的信度分别为0.912、0.874、0.820、0.869、0.853和0.911。因此,无论是问卷整体信度还是各因子界面信度,均达统计学良好以上标准,说明问卷可信度较高。

表4 旋转后公共因子(F)的提取结果Table 4 Extraction results of rotated common factors(F)

3.2.5 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指标体系 从表6看出,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一级指标体系由人际公关特征、职业认同特征、农业知识技能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创业创新特征和学习发展特征6个维度构成,其权重大小依次为创业创新特征>学习发展特征>职业认同特征>农业知识技能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创业创新是职业农民胜任力的最重要特征和体现,在当前农地流转背景下,选择坚守农民职业不仅意味着放弃进城转变身份的机会,而且意味着面临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的经营风险;职业农民是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催生的农民分化结果,这部分农民承担农业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因无可以借鉴的经验,需要面临农业生产与运作、市场开发、投资决策、危机处理和风险控制等众多挑战,因此学习发展特征权重居第二;第三是职业认同特征,长期以来的城市偏向政策使得农民处于社会的较低阶层,农民更多是身份的社会表征而非职业属性,传统农民选择成为职业农民,必须对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和农民职业的认同;相对而言,人际公关特征的重要程度最低,这是由于当前农业生产仍处于从小规模向适度规模过渡的阶段,无论是家庭农场还是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核算主体规模仍然较小,不需要职业农民掌握较高的人际沟通技能。自信、诚信、创新意愿、创业意愿、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等因素是职业农民胜任力的重要体现,权重均在7.0%以上;其次是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农民职业意愿和农民职业认同等职业认同特征,权重均在5.0%以上;再次是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农业政策掌握和农业保险知识等农业知识技能特征,权重超过3%。相对而言,有关人际公关特征的胜任力二级因子的权重最小,均在2%~3%。

4 结论与讨论

职业农民是当前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下出现的新的职业群体,从构建的胜任力模型看,共包括6个一级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创业创新特征、学习发展特征、职业认同特征、农业知识技能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和人际公关特征;同时,对19个胜任力二级指标进行了赋权。

本研究结论对于城镇化进程中广大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发展具有参考作用,也为国家和地方培育职业农民提供了借鉴。一是职业农民需要具备创业创新、学习发展、认同农民职业和个性心理等相关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农民个体潜在的特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育而获得,因此,不具备相应特质的农民不宜选择留守农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而更适宜放弃农地使用权实现进城,实现人口流动与土地流动的协同;二是国家和地方需要加强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着重提高职业农民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并及时让农民掌握最新支农扶农和农业保险政策;着重提高职业农民的人际公关技能,以适应从小农经营模式向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转变所需的人际沟通技能。

[1]陈蓓蕾,童举希.地方政府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路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6):249-251.

[2]夏益国,宫春生.粮食安全视阈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5):56-63.

[3]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1-4.

[4]滕明雨,奉 公,张 磊.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探析[J].调研世界,2012(2):49-52.

[5]胡 静,闫志利.中外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标准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4(10):57-62.

[6]王乐杰,沈 蕾.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构建[J].西北人口,2014(3):90-101.

[7]尚 锐.农村合作社组织中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科学培育机制探究——以黑龙江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5(7):114-120.

[8]Mc 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9]Conway J M.Distinguishing Contextual Performance from Task Performance for Managerial Job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9,84(1):3-13.

[10]Halley D.The core competency model project[J].Correction Today,2001,63(7):154-162.

[11]李忠民,刘振华.知识型人力资本胜任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2]蔡瑞林,陈万明,王全林.农民工逆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分析[J].经济管理,2015(8):161-170.

(责任编辑:聂克艳)

Competency Model Construction for New 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LI Jun1,CHEN Wanming1,CAI Ruilin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211106;2.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Trade,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Changzhou,Jiangsu213164,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election of farmers’vocat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specific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farmers,on the basis of related literature study and through the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method,professional farmers’competence characteristics were obtained.The factor analysis was used to construct the concept model of professional farmers’competence and the first level indicators and secondary indicators were empowered through the Delphi method.Results:Professional farmer competency model contains six first level indicators,includ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characteristics,professional identity,agriculture knowledge and skills,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19secondary indexes.

new urbanization;professional farmers;competency;factor analysis

S-9

A

1001-3601(2016)07-0325-0166-05

2015-10-26;2016-07-01修回

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江苏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创新研究”(15SYC-019)

李 君(1980-),女,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及农村经济。E-mail:33137656@qq.com

*通讯作者:蔡瑞林(1970-),男,教授,从事公共管理及农村经济研究。E-mail:cairuilin@163.com

猜你喜欢
胜任因子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抓住特征巧观察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