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文教学探究

2016-07-04 15:32樊华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虚词范读归类

樊华

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文生畏。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捷径”,使其能顺利通过文言文这一关。

一、讲究导入语,吸引学生,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刚入初中,第一单元第5课就是文言文《童趣》 。为了吸引学生,我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用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童年生活快乐无忧,大自然是我们的快乐天地,看到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景象,我们都可以想象成我们喜欢的东西,如看到天空中的朵朵白云,我们会把它说成是山峰、马、绵羊等。同学们看到其他的东西又会想成什么呢?这时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了一些,抓住这种势头,便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二、“读”字当先,进一步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更好地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因为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童趣》中“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再如《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其中的“属”不读“shǔ”,而要读“zhǔ”。《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同舍生皆被绮绣”,其中的“被”不读“beì”,而要读“pī”。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

通過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字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释义后再读,加深理解,分析文章主旨后又读,课堂上学生读得热烈,诵得投入,一言一文,明白其意,通晓其理,基本能实现在读中悟、悟中读的教学思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而且能理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样的。

三、切合实际,教会学法。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学法,让学生受益。

传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地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让学生一接触文言文就头痛,失去了学文言文的兴趣,其结果必然是收效甚微。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对于初中生而言,在实词方面,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教育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注意积累,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理解词语,方法较多:有“加字法”(如:《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道不通”,“道”在这用“加字法”构成“道路”即可。)。还有就是“换字法”(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道”在这用“换字法”解释为“方法”即可)。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一词多义,就加以归纳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方便复习积累。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再联系《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如《桃花源记》中“妻子”一词,古义是“妻子和子女”,今义是指“成年男子的配偶”。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词类活用我则采用与古今异义词相同的方法。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我也把这些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记忆和积累。

四、设计主问题进行赏读和悟读

赏读是赏读语言、赏读人物、赏读立意、赏读写法。这一环节运用主问题设计的方法组织教学,讨论一个话题,让学生再次从整体角度深入理解课文,探究本文写作的妙处。

在赏读基础上,运用对比辨析的习惯和联想拓展的习惯进行悟读。该环节设置3道题目: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诸葛亮临行时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明确: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②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若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可用哪些?诸葛亮和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③从诸葛亮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精神?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文本结合实际拓展和迁移的能力,和中考接轨,学生在经过了自读、解读、赏读的过程,这时具备了探究更深层次的东西的能力,顺理成章过渡到“悟”的阶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这样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学习新的文言文,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收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绩。

猜你喜欢
虚词范读归类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电表“对”与“错”归类巧掌握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分式方程应用题归类解说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