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6-07-04 20:30毛福山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具小棒动手

毛福山

活用学具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的学具,提供机会给他们动手,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精神,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的算理,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促进形成结局问题的意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很好运用学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具在数学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学具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天性,借用学具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的机会,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设计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具、学具,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可以把三根长短不同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在不经意的摆弄中,却轻松地了解到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组成的,再通过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形状学具的拉动,总结出只有三角形才具有的特性“稳定性”。又如“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那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有些难以理解,假如只是单纯告诉学生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照葫芦画瓢,这样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接受式的,学生没有亲身体验,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运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拼摆,学生在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中,问题便迎刃而解,学生会发现如果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时,根本拼不成三角形,这样使数学学习在动态中进行,让学生把外显动作与内隐思维有机结合,顺应了儿童的特性,自然就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学习个位数除法,用个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1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利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得到发展。在小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五育的全面发展。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了V=Sh的成立。实验中,教学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运用操作能力。

四、利用学具,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思维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合理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器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表象-印象-抽象-概念的思维发展。例如,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这样的直观演示,既生动形象,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维。

五、利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鑰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运用学具,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运用学具能通过“变”静为“动”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恰当地运用学具,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学具小棒动手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动手画一画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动手演示找错因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