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传播中伦理失范与规制研究

2016-07-04 11:18徐幼萍
理论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传播

徐幼萍

[摘 要]网络发展进程中,关于道德建设的议题经久不衰。经过分析,笔者了解到,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不但受到网络技术的制约,更与网络中关于人性的异化有着密切联系。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入手点有三方面,社会、个人、媒体,针对不同的网络主体要提出不同的道德责任规范,除了制定完备道德规制,更要协调好各方关系,以期创设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传播;伦理失范;规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14 — 02

随着媒体的演进,旧的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变迁,人类在交往范围和交往方式上出现大的变革,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都呈现出信息高速发展模式。人类的联系方式也出现巨大变革,网络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由此衍生出的道德混乱问题也受到诸多关注,这将为社会道德规范提出新的研究议题。

一、网络舆论传播的特殊性表现

(一)网络技术的特殊性

在网络发展中体现较明显的特征是无中心的离散性,传播过程中缺失中心和界限,任何组织都没有有效控制方式,因此,个体在传播中能够自行决定传播的内容,以及行为模式,虽然适应现代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但凡事要有度,否则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多数情况下,在没有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人的放纵心理会引发很多不可预知的后果,最终出现异化性。

网络,是开展交流的工具,主要强调系统的整体开发性,以及符号性,这类强调更多是语言的自由,因而沟通变得更为虚拟,加之新时代对个性和真实的追逐,将现实生活中不好表达的内容渗透出来,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木讷的人在网络环境内能够变得夸夸其谈。现在虽然也提倡实名制,但是普及起来有很多限制因素,最终部分言论变得真伪难辨。所以各类道德意识都存在于网络中,道德的多元性必然带来各类网络冲突。

(二)网络传播的特殊性

1.信息消费时空的隔离

虚的世界让人们可以体会到现实世界没有的自由,网络时空给人们创设这样的世界,人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所关注内容上,这将导致现实世界中情感和物质的需求度减少。人在时空隔离的环境内,必然会远离他人视野,不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情感和感受,由于面对面谈话能够看到面目表情,一旦发现有不妥之处就会马上停止谈话,或者用语言挽回,但网络无法真实的触及情感,所以情感的出发点很单一,都是单方面从说话人角度考虑。很多行动甚至不是“我”,更多是内在或者外在力量通过“我”实现的行动。我的主体行为不能真实的体验出来。这就会缺失网络主题道德,信念或者道德底线也会动摇,个体的内在原则性也不复存在,一旦突破这个底线一会,将来这种规范会一次次消磨殆尽,网络主体的良好道德表现行为也将不复存在。

2.信息消费方式匿名

网络世界中人的存在形式是符号形式,因而不需要应对现实世界中林林总总的人,也没有现实世界中诚实、负责和信用等压力的制约,因而网络世界的道德成本过低。受到网络世界中匿名和隐蔽等因素的影响,人的任何任意行为也将不受到各类因素制约。很多个体网络行为接受评价机会很少,即使有评价,受到现实社会道德压力的影响也将很小,因而部分网络主体存在侥幸心理,减弱自我控制能力,导致网络世界内非道德行为泛滥成灾。

3.网络无“把关人”

目前信息出现危机的主要根源是“把关人”缺失,传统媒体要受到政府、媒体、各类大众的监督,所以有很多的“把关人”。但是互联网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天地,内容涉及面繁复,任何人或者组织都不能控制其全部的内容,在网络范围内开展言论控制有较大难度,没有严格的控制,导致任何人说任何话语对可以,控制的要素就是人内心的本质价值观,但是人的价值观良莠不齐,所以信息垃圾的出现不可避免。

二、网络伦理失范的表现形式

网络传媒日益发展,很多虚假和低俗的信息也不断的在网上传播和蔓延,因而目前网络上存在着欺诈和语言暴力的情况,如果这些现象不加制止继续发展下去,会影响社会公众利益,污染网络发展现状的同时,也会威胁社会环境。网络中传播的匿名性,让很多网民没有责任意识,导致网络伦理失范的现象屡见不鲜,最终社会角色意识也出现淡化的局面,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谣传

网络是互交性比较强的环境,各类信息都要汇集于此。最近几年由于微博或者微信传播速度加快,导致公众无法查找到信息源,网络信息的可靠性也不能得以确保,网络谣言的现象日渐严重,很多谣言信息半真半假,导致网民也不能马上辨别真伪,很多网民也跟着谣言随意传播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在日本地震时,网上谣言四起,盛传日本地震中国食用盐紧俏,造成百姓抢购食用盐,盐价也一路攀升,有的地域原本一元一袋的食盐都上升到十元一袋,其实我国的大部分食用盐取自于中国青海,并且我国盐储量足够使用百年,这种不实谣言,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网络谣言的主要特点是,复制性较强,传递过程中不需要花费任何力气,在短时间内可以呈现出几何倍数的传递速度,并且在谣言发布之前没有任何审查机制,在谣言发出后也没有事后追查责任。网络谣言在传播中被任意的放大,掩盖真相,所以很容易引发出公众危机。

(二)网络诈骗

网络在发展中体现出比较多的是开放性、跨地域性,所以网络发展进程中安全方面暴漏出诸多问题,这给各类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由于网络是一个成本低、风险小的平台,因而诈骗分子的行骗模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借助网络平台诈骗虚拟财产,这包括与游戏的装备和社区的数值,能够产生间接的财产损失;另外是通过发布部分不实的中奖以及买卖信息,骗去现实财产,例如很多大城市外来人口较多,所以租房信息关注度比较高,不法分子抓住这一关键点。做房产中介诈骗,就是想要租房的人来到中介,公司要求租房人缴纳20块钱信息费才能看房,其实中介没有房子,只是随便找小区中张贴的待出租租房,观看人感觉信息不准后由于金额较少,也没有继续追究,因而中介公司利用此法继续诈骗,积少成多,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三)语言暴力

网络语言暴力,主要是公众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观点,这本无错,因为我国提倡言论自由,但是发布观点时需要注意语言的措辞和表达方式,部分评论语言很粗鲁、不堪,损坏当事人的形象,同时也是对当事人的人格侮辱。这些不良的语言表达行为,必然带来社会不良因素,现在很多媒体和公关公司,利用这一现象,开展网络营销,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水军党”就是公关公司雇用的人员,针对某一现象或者某一公众人物,开展的事件和人身攻击,激发群众的不满,一些不明就里的网民盲目跟风,造成群起而攻之之势,让语言暴力程度逐步加深。网民的很多意见发表时受到情绪化的控制,由于网络发展的互动化,不需要面对面沟通,所以避免面对面的尴尬,很多骂战也因此不休。部分公众人物更贪图于口舌之快,所以也是隐姓埋名,其语言较普通网民有过之而无不及。网络管理者也不能及时监管语言暴力,这将助长了人性中的消极因素,让网络传媒对社会的舆论和监督物太大的公信力,最终导致网民在价值取向上面也产生偏差。

三、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法律角度建立

通过网络的秩序和规范化建设,让法律更具规范性,要求严惩那些缺失道德意识自律行为的人。这就要求外在的强制性和针对性在此起作用,并且对网民开展正确的指导。我国针对互联网言论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在2011年制定《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表示微博注册的实名制要求,这是制约网民畅所欲言的重要议题,网民在整个过程中不得不有所顾忌,言论方面有所收敛,这将有效遏制住谣言的肆意传播。在《规定》中明确表示,微博运营网站要借助于管理和防控两方面手段,确保用户安全,更要建立起信息审核信息监管的相关法律制度,公布传播的虚假信息,还网民真相,对于造谣生事之人也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强化管理措施

网络管理中需要通过人为形式把关科技手段,网络管理员的工作职责中要控制和识别不当的言论,及时制止住跟风炒作,要安抚受到鼓动的网民。以当前比较热门的网络谣传信息为例,很多大型的网站都要开始辟谣账号,一旦出现可疑性信息,要及时的求证,将准确信息及时的上传到官方微博上,让网民能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并且通过服务器追踪马上寻找造谣者,不但要利用网络形式制止他,还要通过法律手段惩治他。在2010年日本地震以后,新浪网为了确保网络环境,成立专门的“辟谣小组”监控整个服务器和网络空间,有力的将“抢盐”、“毒雨”的消息抑制住,稳定社会环境。

(三)引导网民自律

网民自律在网络建设中非常重要,网络不是有形有体的界限,所以很多网民在网络上没有任何制约,甚至很多网民将网络看成虚拟空间,不会危害现实社会。针对这一现状,有关部分需要帮助网民普及相关的法律观念和网络知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意识,其实人是需要受到约束的群体,如果打破约束的枷锁,那么人的自由思想或者自由行径就会显露出来,有些自由是在可约束范围内,但是有的自由是在可约束范围外的,网民自身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是网民走向自律的关键。上网者,要将自我行为结合社会义务,从事的网上活动也要做到理性,这将有利于维护网络秩序。判断网络原始信息时,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面的传谣。现在微博和微信的普及,形成了“全民皆记者”的情况,但是这些“记者”需要有较高的警惕性和责任意识,把关好自己,才能承担传播社会的职能,才能真正的发挥话语权的重要作用。

结语

解决网络道德问题,要掌控好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也要依赖网络的自身发展状况,以上两方面缺一不可。网络建设发展中,规避理想化的要求,需要运用道德规范网络行为。同时也不可将网络看成是独立的世界,让网络发展放任自流。需要找到网络和现实世界的平衡点,这是推助网络传播的主要方式,形成传播的良性发展互动,更能推助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汤怡.网络传播视域下的伦理失范与道德规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02):12—18.

〔2〕张智.网络公共领域伦理失范:表征、成因及其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12,(05):14—48.

〔3〕徐铁光.网络舆情管理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伦理学研究〔J〕.2015,(02):78—79.

〔4〕张传文,徐俊.论网络政治参与中新意见阶层的伦理冲突及其规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17--49.〔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传播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