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自主管理探究

2016-07-05 15:54刘小敏殷捷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7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自主管理可持续发展

刘小敏 殷捷

摘要: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于2013年底借鉴西方教学模式,建成了“穿越时空”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这方面进行课题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将阐述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研究背景,对比中西方教育模式以及分析三所高校大学生自主管理、教学课程、教育模式的调研结果,得出自主管理能在中外合资学校中广泛运用与实践,但仍存在部分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影响自主管理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将给出当代大学生自主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自主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11-02

一、课题研究背景

大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对个人自主性和创造性日益发展的要求,充分地调动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而开展的趋向于自我完善的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如何适应从“压迫式”的高中学习方式转换到“自主式”的大学学习环境成为了目前关注的焦点。

为了充分的展开对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研究,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于2013年底借鉴西方教学模式建成了爱恩学院“穿越时空”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管理的平台,让学生们在这个平台上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和探究,形成自我的自主管理意识。

二、中方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

1.硬件设备。全球化的趋势也带动了教育模式的交融,为了改善教育的质量,中方大学的教学先进设备也逐渐达到了西方标准,对于多媒体教学更加注重。为了给大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管理平台,“穿越时空实训基地”在爱恩学院设立有专门的会议区、学习讨论区和休闲区;配备了小型会议室、投影仪、电脑、电视、咖啡机以及英语专业课教学软件。该基地在硬件设备上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渠道,“国际化”氛围更能使学生融入自主管理的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下逐渐完善的硬件设备给学生自主管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提升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足,自主的管理实践还有待完善。

2.软件配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习资料和图书资料共享对学生自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学会自主获取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成为信息化时代中国大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爱恩学院学生通过Mylo系统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进行资源的共享,这为学生的自主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中国对于大学生自主管理以及推崇出新的能力也是十分关注,上海市政府推出“上海市大学生自主管理创新项目”以及“骆肇尧大学生科技创新”给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提供发展方向,提高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且主动去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爱恩学院积极响应此项目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

三、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对比

1.西方教育模式。西方的教育模式历来是自由开放式,注重实践教育;西方的学生从小就培养了自主管理意识,对于学习生活的规划有着清晰的方向,因此他们更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西方是讲成长,是以裸塑的质量主义为基础,是按照效仿自然的法则,按照受教育者的兴趣自然的生长,不受外界的干预。因此,他们的自主管理表现为更为主动,而且愿意为了目标不断地付诸于实践。

2.中国教育模式。中国和西方在人才培养上有一个根本的区别,中国教育理念的源头是塑造。塑造就是把受教育者当做一个原材料,把它放在一个标准的模具当中,放到生产流水线上,而生产出来规格毫厘不差的统一产品,其结果就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外合资大学的成立改善了国内大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缺乏的现状,加强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性。

四、调研结果

(一)西交利物浦

1.自主管理。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教学方式偏向于学生自主管理并且学生自主管理意识较强。平日对上课考勤点名、作业上交与完成的监管制度较松,假期较多,但要求学生在上课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进度,其余时间全让学生自主管理式学习。虽然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大,课程较难,但仍有60%相对自觉的学生,利用丰富的课余时间进行更多自主学习实践。

2.教学课程。西交利物浦的教学理念是全英文授课,外教或华籍教师均从英国利物浦大学来。教学课程涵盖EAP、数学、物理和专业课等,对于国内综合大学的基础课不囊括在内,如高等数学、思想道德品质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基本思想概论等。

3.教学模式。西交利物浦的教学模式为“2+2”或“4+0”。两年国内学习两年国外学习,要求学生在大学前两年内完成两年中的全部學习任务,不能有未通过的科目,在大三去英国利物普大学继续学习两年,最后拿到学士学位。

(二)上海纽约大学

1.自主管理。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中外方比例是1∶1,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的拔尖学子,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较强,从小就有培养独立、严谨、批判地思维模式。中外学生人数相当,朝夕相处,形成小组团队式,课上相互团结共同进步,课下相互交流学习文化与处事行为。

2.教学课程。上海纽约大学是一个涵盖人文、社会、自然、数学等学科,全英语、全球化的教学环境,并且在数学、神经科学、计算化学、社会政策等领域名列前茅。其致力于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学、卓越的科研和杰出的公共服务。

3.教学模式。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规模较小,采用走班制教学,课下学生可以与教授直接互动,参与各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另外其学习资源十分充足,学生实践度极高。

(三)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是2002年经上海市教委批准,由上海海洋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塔斯马尼亚大学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创办的中外合作办学实体,采用“4+0”培养模式。

1.自主管理。爱恩学院的教学方式属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学校监管教育二合一,平日对上课考勤、作业的监管制度较为严格,假期较少,上课时间较长,教学内容知识量大。因为学业任务较多,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偏高,激发了学生在学业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

2.教学课程。爱恩学院的教学理念也是全英文授课,但其主要针对EAP以及专业课程。学生还需要学习国内综合大学的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道德品质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基本思想概论等。

3.教学模式。爱恩学院的教学模式为“4+0”或“3+1.5”。四年国内学习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或三年国内学习一年半国外学习进行本硕连读。其中,大一的学生主要是学习EAP以及国内综合大学基本课程,大二开始进行专业课的学习。

从对三所大学在教师与学生比数上,上海纽约大学教师更为充足,比值较高;而西交利物浦和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差距甚小。另一方面,从对三所大学在教师匹配划分上,教师师资层次不齐,与学校整体层次和内部环境有关。

结合三所大学特点与共性来看,中外合作办学都具有全英教学,出国留学等项目,学校硬实力相当,软实力根据校级层次划分。其中,中外合资大学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普遍较高,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较高的学生素养,能让自主管理在中外合资学校中广泛运用与实践。另外,课程的难度以及深度,使学生需要通过自主管理来提升发展空间。

五、研究成果及结论

虽然大学生自主管理在中外合资办学模式下呈现良好的趋势,但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呈不完善状态。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更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普遍运用。

1.内因。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自主管理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基础,从思想上存在依赖性,依赖于老师以及父母的督促与管理,没有从内而外的主动性。二是在大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意志力以及存在惰性,没有从一而终的精神。三是对于未来目标不明确与规划不完善,导致没有自主管理的动力。

2.外因。大学生自主管理缺失的外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中国教育部更重视文化知识的灌输,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渠道较少,对于自主管理缺乏认知,因此进入大学并不能适应自主管理模式。二是管理观念上以学校管理者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经常采取统一说教的方式,很少考虑到激发学生自主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外部的环境阻碍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形成。三是大学自主管理的氛围薄弱,就算身处在自管管理过程的学生也会深受外部环境的干扰。

六、当代大学生自主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大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形成还缺乏内部动力和外部支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以及能力对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目标管理,学生对自己未来要有准确的认识,主动地去寻求自己的目标;二是时间管理,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实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三是行为管理,大学生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责任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四是教育部应该减少教育压力,进行教育改革,積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对学校管理工作中涉及学生利益的事项进行管理。

大学生的自主管理并不是单纯对学生进行粗放式的无规范、无约束地放任性管理,而是与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密切结合,是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尝试,它对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的自主管理体现了新形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需要、新形式。通过这种管理形式,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同时进行。

参考文献:

[1]粟景妆.斯普朗格:德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开创者[J].教育与职业,2013,(19).

[2]贺妍.大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意义及其运行机制[J].教育探索,2013,(05).

[3]王荣珍.学生自我管理的盲点与透视[J].教学与管理,2005,(22).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自主管理可持续发展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