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的课程体系研究

2016-07-05 08:46石桂名赵树源陈晓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7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石桂名 赵树源 陈晓静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发展情况,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结合民办高校教育的特殊性,笔者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之上引入全覆盖、分层次教育思路,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学科,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和理想转化为实践;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同时建设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从教师、学生、课程三个方面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提高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电类专业;创新创业;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51-02

一、引言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激发大众智慧和创造力的响亮口号,在国内高等院校中大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教育部在2010年3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因此高校要开展教学改革,必须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融入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但他们的思维活跃,因此,将电类专业枯燥难懂的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度融合形成崭新的课程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使学生不再被动的为了及格、毕业而学习,而是主动地为了更好的创新创业而努力。所以,我们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获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1.在少数国外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源地,早在1947年,来自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教授第一次开设了《创业企业管理》课。美国创新创业教育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创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澳大利亚是以开办小型企业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具有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结构特色。新加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模式是文凭教育,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总体来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可实践性,课堂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注重与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合作,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2.在2012年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中,鼓励各大高校要对所有在校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同时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清华大学于1998年举办的全国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此后,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将中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向高潮。2002年4月,教育部批准9所高校作为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试点。2010年5月,教育部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课程教育为核心、以竞赛和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建设创业基地为目标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处于摸索、尝试的阶段,虽然开展了一些创新创业课程、实踐活动和创业项目,但依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大部分高校只简单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创业基础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和组织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规范,且大部分都是脱离了专业课程体系的独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满足国家“全程化指导”的要求。

四、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的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最大差异是办学体制不同、经费来源不同,民办学校学生基础差,但思想活跃,多数学生除了希望取得学位,也想获得开展工作的实际技能,以便毕业后能迅速开展创业活动。因此,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此我们将创新创业理念深度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积极探索构建民办高校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确立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加深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概念,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设适合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作为最终目标,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整课程体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型民办高校。

2.建立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全覆盖”指面向全体在校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将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融入通识教育课程。“分层次”指针对不同创业意向的学生分别开展创业基础性教育、针对性强的创业课程、更高层次更加专业化的课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各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开设基础的创业课、学科专业基础课、高级创业课程。

3.构建跨学科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点,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民办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不但要深度优化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还要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整合性不是简单拼凑各学科课程,而是整合成一个相互支撑的课程群;综合性是指综合其他课程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实用性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想和理论转化为实践。

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模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过程,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整合校内所有可用资源,只是依靠团委的组织和就业指导中心的简单指导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通过组建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依托相关学院的创新创业资源,推动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引导学生全面接受创新创业课程。

5.建立规范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从教师、学生、课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针对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评教系统进行评价;针对学生将课堂表现、课题答辩、成果展示、计划书写作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针对课程从政府、中介机构、学者等不同评价主体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公开公正的评价。

6.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邀请企业家、创业者和管理者到高校开展创业、管理讲座,参与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活动,制定对应的奖励办法,并且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创业素质;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时刻关注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动态,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

五、结语

根据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本文提出了民办高校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在尊重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大学生实施全程性、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增强创新创业技能,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精神。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提高民办高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4,(06):86-90.

[2]韩琪瑫.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以百森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为例[D].河北大学,2013.

[3]郑瑞伦,翟晓川,唐靖云,秦忠兰.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9):142-147.

[4]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9-53.

[5]刘带.陈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9):180-182.

[6]林虹.毛薇薇.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劳动保障世界,2015,(15):5-7.

[7]雷园园.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业,2015,(8):30-32.

[8]鞠志宇.陈新华.贾晓红.吴长增.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1):74-76.

[9]林雪治.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国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5):52-54,59.

[10]李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165-167.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