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疆师范专科生转变就业观念的问题

2016-07-05 09:18丛新婷张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7期

丛新婷 张莉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新疆大学生的就业大环境也变得严峻。新疆师范专科生因就业面窄,在就业时面临较大困难,只有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新疆师范专科生;就业观念;就业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61-02

一、当前新疆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2002年新疆应届毕业生是18000人,2014年新疆应届高校毕业生是72279人,其中高职(大专)生34226人,2015年新疆应届高校毕业生75742人,其中高职(大专)生37967人,较200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倍有余。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应届毕业生数量增加,历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学生逐渐累积,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逐年严峻起来。

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机关的用人需求将逐渐减少。随着全国经济增速放缓,国企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用工需求的增加量有限,这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形成反差,使得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更为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逐渐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的民企和私企发展迅速。这些企业思贤若渴,急需各种人才,并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为就业者提供了展示个人能力的发展空间。但由于这些企业的就业环境、福利保障等不健全,无法和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待遇相提并论及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非公企业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有业不就”或“无业可就”,用人单位“无人可招”,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找人难并存的两难局面。

二、当前新疆师范专科生的就业问题

1.部分新疆学生就业观念比较传统。以学校2013届、2014届和2015届师范专科生为例,每年师范类毕业生有900多人,占总毕业人数的63%左右,其中农村生源占80%以上。“一次就业定终身”、“专业对口”、“稳定就业”的就业观念还存在于大多数师范类学生的思想中,他们认为自己学的是师范专业,应该找一个和教育有关的单位就业,否则大学就白上了。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工资待遇虽不高,但相对稳定。大多数师范专科毕业生的择业意向类似,先考直升本,再考特岗、公务员,考上哪个干哪个,考上两个岗位的选一个本人和家人都认可的岗位就业,三考都落榜的毕业生有的选择复习来年再考,有的考取自治区“三支一扶”的支教项目,还有少部分毕业生选择到人才市场找工作。学生就业时过于谨慎,只要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位和单位就坚决不就业,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自己认为不如意的单位上班,唯恐在那里待上一辈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逐渐健全,在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引导下,人才流动将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终身就业”、“专业对口”等传统就业观念已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毕业生逐渐地认识到了要改变就业择业的观念,可是盲目从众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特别是依赖性较强、对自己未来工作缺少规划且较为迷茫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容易受所处环境和周围同学的影响,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忽视自身特长、专业及发展方向,跟着别人走,或自己不做决定,把就业的问题扔给父母,听从父母的安排。有些学生不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看到成百上千的单位要人,总认为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存在等、靠、观望的思想,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总是想着会有更适合自己的岗位,择业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不强,结果贻误了择业机会,影响了自己的成长发展。

2.家长就业观念比较传统。当今高校毕业生多为“90后”,他们的父母多是60、70年代出生的,经历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文化水平不高,集体主义观念强,对社会缺乏安全感。思想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就业传统,总认为孩子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才算就业。稳定的岗位就是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到私企和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

在城市的一些是独生子女的“90后”毕业生,家中经济条件比较富裕,没有生存压力,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找一份大家都满意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认可了孩子的暂时失业。

部分生源地在新疆地州各县村的“90后”家长,希望孩子毕业后回生源地就业,怕他们在外面吃苦受累,不愿意孩子在外地独闯,愿意他们回到父母身边就业,却没有考虑到地州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再加上学生能够获得的就业信息有限,导致他们回生源地后的择业面较窄,求职困难。

家长对孩子的就业期望,在一段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也左右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3.就业渠道比较窄。目前,师范专科生有二类:一类是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学生在入学时就和地州教育局签订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定向协议书,毕业后回定向地州教育局,由地州教育局根据本地州各学校的需求统一分配到各学校工作,成为一名在编教师,这类学生不存在就业问题。另一类是普通师范生,随着2006年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逢进必考,公立学校均属于事业单位,要进入公立学校就业的主渠道只有参加自治区中小学特岗教师、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師的招聘考试,被录取后才能成为一名教师,在学校甚至有的已经考上直升本的学生在特岗被录取后,即放弃直升本的升学机会,选择就业。特岗既可以实现就业,并且专业对口,又可以有一份稳定收入,这是大多数普通师范生及其父母比较认可的就业形式。但自治区招聘的特岗教师名额有限,学校只有10%左右的应届毕业生可通过特岗考试成为教师,没有考上特岗教师的应届普通师范生少部分流到私立培训机构,到私立学校和幼儿园就业,或到私企单位应聘,但大多数应届未考取特岗的师范类毕业生选择来年再考,成为等待型就业一族。

三、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鉴于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师范类学生就业的困难与特殊性,如何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成为学校促就业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在新生入学后,开展毕业后将是普通劳动者的角色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普通人”的观念、心态、道德与行为规范,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当学生对就业角色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就会有的放矢地学习。

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站、宣传栏和班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方向是普通劳动者,为自己毕业后的择业先定位,将已经就业并得到很好发展空间的历届毕业生邀请回校,通过做报告或开座谈会等形式讲述他们当年应聘的经历和就业后的职场感悟,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慢慢地將自己视作普通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的就业观念,通过第一份工作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成功转变,在职场中积累经验,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后,再寻找更好的岗位。

2.引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提高专业技能。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工作。在新生进入大学之时,就要对学生做全方面的职业测试,为他们做系统、全面和深入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通过开设就业引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和创业培训等课程,引导大学生对自我进行认真分析,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职业性质的前提下,结合专业特长,确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正确的职业理想。学生对毕业后的职业有了清晰的规划和确定的职业方向后,在教师和朋友的帮助下,就会自觉地转变就业观念,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同时,学校的就业指导应实行差别化,针对不同学院和专业的毕业生提出合适的指导和建议。

针对师范类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成为特岗教师和私立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教师或工作人员,这一就业面相对比较窄。对有志于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学生,学校有侧重地对特岗考试内容和要求做积极的准备,通过网络、展示栏和班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治区的有关特岗政策和考试内容,运用讲座、竞赛、第二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理论和实践授课、说课等的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帮助他们顺利考上特岗,满意就业。

3.畅通就业渠道。作为师范类大专毕业生,在参加自治区举办的特岗等事业单位考试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企业竞聘。学校要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大量的招聘信息,指导他们通过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会、校园网和自治区公共就业服务网等多种形式,了解社会招聘需求,以自信、积极的态度竞聘合适的岗位。

参考文献:

[1]张建成.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找人难”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11,(2).

[2]陈杰英.大学生初次就业角色定位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青年探索,2008,(6).

[3]李林.关于改进当代师范类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思考[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9).

[4]刘天瑞.引导就业观念转变 创新大学生就业方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