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纺织专业实践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2016-07-05 11:47王迎魏春艳王秋红董媛媛季英超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7期

王迎 魏春艳 王秋红 董媛媛 季英超

摘要:为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基础上,针对近几年来纺织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纺织工艺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中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工程项目驱动式”创新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讨论了“工程项目驱动式”创新教学模式在纺织专业实践课程中应用的内容、方法、措施和效果等问题。

关键词:工程项目驱动式;纺织实践课程;改革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34-02

一、引言

纺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作为一项古老的生产活动,自史前时代起,人类便掌握了将一些较短的纤维纺成长纱,然后再将其织成布的技术。现代的纺织生产是一个流程长、工序多、设备多、工艺复杂的加工过程。为实现我国纺织强国的目标,纺织企业急需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这也是纺织教育中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要达到这一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就需要学生接触实际。企业需要高校能提供无缝连接的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学理念、实践教学环境和工程教育环境上往往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我校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材与实训条件等都不够完善,因此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式及自身培养条件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以工程项目为桥梁,在工程项目驱动下完成人才培养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二、“工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工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和具体的工程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工程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洞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该教学模式通常先由教师对工程项目进行认真的分析讲解,再将任务按组分解,并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实践、探究性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

三、“工程项目驱动式”在《纺织工艺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纺织工业课程设计》是纺织工程专业主要的实践课程之一,课程教学安排4周,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消化理解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加强对纺织企业的全面认识,对产品的工艺进行全面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准设计工程师的任务与责任,为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是学习完全部的纺织专业基础课后进行的一次集中性教学活动,是系统的教学总结,教学目的是将原料纺制成纱线,再加工成织物。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采用“模拟式”教学方式,学生进行模拟设计,纸上谈兵。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是任务性不強,知识点联系不紧密,对设计的结果没有经过验证,学生印象不深刻,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采取这种模式将会导致部分学生编写数据仅仅注重完成,不注重效果,糊弄了事。

1.教学模式。根据大学本科学生“动手应用”能力薄弱的现象,本教学改革提出了适合本校学生层次能力和理论基础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以“授”为主转变为以“导”为主,“被动”依赖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特色课程理念,使教师的“知识传授”真正转变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新一轮实践课授课过程中,首先以“生产项目”为导向成立实验小组,实验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理论上对项目进行全面剖析,再设定合理的工艺路线,并针对实验室机器纺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得到最佳实验设计方案。最后,在实验室小样机上进行试纺,得到满意的产品。具体教学模式如下页图1。

2.具体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过程中,4周的教学分配如下:1周纺纱工艺设计,1周织造工艺设计,1周纺纱试纺,1周织造试织。设计题目每人一题,题目大同小异,进行一个品种的纱线和坯布的工艺设计。设计的品种多种多样,覆盖了整个纺织专业课所有的领域。设计的纱线品种有纯棉、涤/棉混纺、涤/粘混纺等。纱线的细度有特细、中特纱、高特纱等。设计织物的品种更是繁多,从平布到纱府绸、斜纹、纱哔叽、卡其等种类。这样题目的设计,避免抄袭,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题目选择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某一品种纺织工艺的全过程,进而能够在工厂中很快地进入角色,将纺纱、织布两部分互相联系,协调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纺纱工艺选择的工艺流程较长,包括清梳联—并条—粗纱—细纱—捻线。由于纺纱生产线上机器种类较多,但是实验室数量都只有一台,因此,在纺纱阶段学生3人1组进行实践。织造工艺选择的工艺流程较短,包括络筒—织造,小样织机台数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织造阶段1人1题。3人1组得到的纺纱阶段的半成品分别提供织造工序,作为3个人产品的纬纱原料,经纱原料在市售的料中选配。这样的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机器台数不够的问题。指导老师在设计之前编写了《纺织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要求每个同学人手一本,指导书针对本专业和本院的学生基础和实际情况编写,提升了教学效果。

3.考试考核。重视对学生实验的考核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手段之一。本次进行的教学改革属于独立授课的实践环节,课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平时成绩所占课程总体成绩的百分比可以适当加大,从30%增加到50%。平时成绩比例加大,可以激励学生重视实验,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平时实验成绩涉及到的评定因素多,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能否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外,还需考查学生遇到问题能否很好的解决,以及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作风等,要求教师客观、实事求是、公正的给每个同学评好分。其余50%的成绩将学生的作品以课程联展的方式集体呈现,提高课程的认知度和专业的标识度,形成课程对专业发展的良好宣传和影响。尽管这不是以成绩的方式体现学生的成绩,但同学间的赞许是对学生实验成功的间接肯定。同时,注重实验设计的个性特色,鼓励创新。在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设计分析,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对于实验设计较好的学生在实验考核时给予加分。对于实验效果好的作品,鼓励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各种科创比赛。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的重要性。

4.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的实践意义深刻,但是教学时间短,内容多,而仅仅进行理论上的设计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工程项目驱动式培养模式结合了工业大学及纺织行业的特点,求真,务实,使学生实践能力、基础知识得到提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尤其是学生评价反馈较好,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充满信心,2015年就业率达到了100%,考研率到2015年达到28.7%。科技创新方面,近两年共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0项;学生获得“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创新奖12项;本科生学生发表论文3篇,申请专利3项,授权1项;纺织工程专业的2名同学获得2014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优秀学生奖;印度尼西亞本科留学生荣获国家2015~2016学年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

四、改进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实践教学改革最难的不是在学生而是在于老师,因为学生收获最大,而老师付出最多。实践课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远远大于理论课,实践课1人1题,要求老师不仅仅要知道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实际纺纱、织造过程中,会出现千千万万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来自于学生的操作、机器的问题,也有原料差别的问题,方法面面。面对学生的疑问,老师的职责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如何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老师成为“教师和工程师一身”的双师型人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年轻的教师,尤其是这些“80后”的年轻教师,从校门到校门,很少下到企业中去,对企业情况也不了解,很难说与企业有真正的联系,这种现状延续下去对教学甚至是专业建设都是非常不利的,也影响教师的科研。所以,下一步建议学校:①在引进青年教师时,要制定政策,逼他们下企业,去基层,了解企业,为企业解决难题,与企业建立真正的联系,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②指定一名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新教师有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着力夯实青年教师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③新教师协助老教师指导课程实验、课程实践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青年教师与学生一样完成实验和课程实践设计的全部内容,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④为了改善教师工程背景结构,提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培养,每年至少派2~3名年轻教师到本专业生产第一线交流学习,提高“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为工程人才的培养奠定合理的教学梯队。⑤根据专业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教学领域,加大教学管理与监督的力度,科学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