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POT.TB试验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6-07-05 04:12杨俭吴小霞辛朝雄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3期
关键词:诊断

杨俭 吴小霞 辛朝雄

【摘要】 目的 研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实施T-SPOT.TB试验的诊断意义。方法 25例合并胸腔积液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择同时期25 例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且无原发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胸腔积液实施 T-SPOT.TB结核试验, 观察记录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检测结果阳性23 例, 阴性2例, 敏感性92.0%(23/25);对照组检测结果阳性5 例, 阴性 20 例, 敏感性20.0%(5/25)。观察组敏感性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实施T-SPOT.TB试验的检测方法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且该检测方法对结核杆菌敏感性较高。

【关键词】 T-SPOT.TB试验;结核性胸膜炎;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086

作为胸腔积液发生的常见原因, 结核性胸膜炎于国内胸腔积液患者中占49.5%~54.5%, 因其特异性表现缺乏, 细菌学方法检测阳性率不高, 且胸膜活检创伤性也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1, 2]。该病初诊确诊难度较大, T细胞斑点试验(tcell enzyme-linked immunospot, T-SPOT)主要由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pot, ELISPOT)发展而来, 其可以于单细胞水平针对细胞因子的分泌状况进行检

测[3]。主要通过事先进行设计的抗体捕获细胞所分泌的特殊细胞因子通过酶联斑点显色表现出来。通常检验1 d内可以完成, 从而为患者减少因检验而滞后的治疗时间。T-SPOT.TB

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可重复性, 可以从20~30万

的细胞中将单个蛋白分泌细胞检测出来, 需要的标本数量少, 操作便利。本文就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实施T-SPOT.TB试验的意义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3月到本院进行检查的结核性胸膜炎合并有胸腔积液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4例, 女11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32.2±12.5)岁,

25例患者中结核性胸膜炎合并单侧胸腔积液患者13例, 合并双侧胸腔积液患者12例;诊断依据如下:有呼吸系统典型结核中毒症状、结合抗原阳性、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强阳性、痰液抗酸杆菌阳性、结核抗体5项多项阳性者, 上述检查阳性符合3个以上即可确诊。另选择同时期25 例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且无原发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 男13例, 女12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31.2±11.1)岁;对照组中2例胸腔积液与肺纤维化有关, 1例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关。所有研究对象及相关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胸水样本收集:采集胸腔积液 50 ml后2 h内常规分离淋巴细胞用于检测。ELISPOT过程:在活化后预包被好抗体的平板中, 每孔加入100 μl, 细胞浓度为 2×105个细胞/孔。背景阴性对照孔中不加入任何刺激物。阳性对照每孔加入5 PHA, 终浓度 5 μg /ml。实验孔加入抗原ESAT-6, 终浓度为5 μg / 孔。然后盖上板盖, 放入 37℃, 5% CO2培养箱培养16~24 h。第2天洗板后, 加入检测抗体孵育1 h, 洗板后再加入亲和素孵育1 h。最后加入显色剂显色。待显色洗板后, Elispot 斑点计数, 并记录斑点的各种参数。

1. 3 结果判定 根据 T-SPOT.TB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如果阴性对照孔斑点形成细胞(SFC)<6, ( 检测孔SFC-阴性对照孔 SFC) ×4 ≥24, 可判断所测标本为阳性;如果阴性对照孔SFC≥6, 检测孔 SFC为阴性对照孔2倍, 可判断所测标本为阳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检测结果阳性23 例, 阴性2例, 敏感性92.0%

(23/25);对照组检测结果阳性5 例, 阴性20例, 敏感性20.0%

(5/25)。观察组敏感性大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在胸腔积液中对抗酸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检查一直是作为结核胸腔积液诊断的金标准[4], 但其诊断常常受到低阳性率和影像学特异性的限制。T-SPOT.TB试验是由Lalvani等发明, 在2005年12月由FDA获得最终批准, 目前已在美、英等国广泛使用。其检测原理主要包括:①结核分枝杆菌对比卡介苗菌株与较多环境下的分枝杆菌, 前者基因中特异性存在着RD1基因序列, 可以编码生成两类蛋白, 包括ESAT-6及CFP-10两种蛋白均作为特异性抗原对T淋巴细胞产生刺激进而变为致敏T淋巴细胞同时生成干扰素-γ(IFN-γ);②T细胞斑点试验主要是由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发展而来, 其可以于单细胞水平针对细胞因子的分泌状况进行检测。主要通过事先进行设计的抗体捕获细胞所分泌的特殊细胞因子通过酶联斑点显色表现出来[5]。单个显色斑点即代表单个结核分枝杆菌致敏T淋巴细胞, 通过斑点计数以确定体内结核分枝杆菌效应T细胞的存在与否及存在数量。当前, 较多报告均对T-SPOT.TB试验在活动性肺结核、肺外结核等中的敏感度、特异度给予肯定评价。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检测结果阳性23 例, 阴性2例, 敏感性92.0% ( 23/25) ;对照组检测结果阳性5 例, 阴性 20 例, 敏感性20.0% (5/25)。但由于本实验的病例数较少, 同时由于部分患者的结核性胸膜炎处于潜伏期,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研究的精准性。但是T-SPOT.TB试验的高效性、便捷性、高质量等特性有效提高了结核性胸膜炎确诊率, 减少了漏诊和误诊, 且T-SPOT.TB特异性和实用性较高, 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燕玉. ELISPOT和IP-10检测用于结核病诊断的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3 .

[2] 李敬萍. IL-27在结核性胸膜炎胸水中的表达及意义. 石河子大学, 2013.

[3] 缪海锋. T-SPOT试验在临床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浙江大学, 2013.

[4] 邓渊升. IFN-γ释放检测试验的结核病诊断价值研究现状. 重庆医科大学, 2013.

[5] 周乐亮. T-SPOT.TB联合细胞因子INF-γ、IL-10等检测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中南大学, 2013.

[收稿日期:2016-01-14]

猜你喜欢
诊断
智能变电站设备诊断与状态监测技术研究
针对代谢标志物的分子探针设计与合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法医尸检中生前伤检验的研究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PLC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