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助力地方旅游经济

2016-07-07 15:01荆晓旭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阜新民族旅游

荆晓旭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6)02—086—05

[内容提要]习近平同志在曲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崇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近年来,阜新市委、市政府把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助力地方旅游经济摆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关 键 词]阜新;民族文化;旅游经济

文化产业是当前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文化产业己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争夺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相对落后。与之相矛盾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正是我国文化资源相对丰富集中的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便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点,前景广阔。为了加快推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阜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兴市”的战略。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强调,要明确目标,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面提升查海文化遗址、瑞应寺、海棠山、关山等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水平,尽快把海棠山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文化名山。要提炼和宣传地方民族文化精华,整合利用旅游资源。要结合海棠山、瑞应寺等同类文化旅游资源的各自特点,既要整合开发,又要突出特色,打造独具风格的文化旅游精品,促进阜新经济全面发展。

一、阜新民族文化资源丰厚

阜新享有“煤电之城”、“葛根苏木”和“玛瑙之都”等美誉。总面积10 36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93万,有蒙、满、锡伯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30万,其中蒙古族有20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11%左右,是我国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蒙古族文化传承、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阜新境内还有多处颇具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特色的旅游景点:近8 000年历史的查海文化遗址,人称“十五的月亮在这里升起”的关山,辽代古遗迹和著名的 “辽沈战役” 的很多遗址,堪称“东北一绝”的海棠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沙山、碧水、森林而闻名遐迩的大清沟风景区,以及世界绝无仅有的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等等。这些文化与历史、人文与自然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必将极大的促进阜新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自十七世纪初蒙古贞部落移居阜新地区以来,民族文化便成为阜新地域文化的一大特点。蒙古贞有千年的民族部落史,有四百年的建旗行政史。蒙古贞文化内涵丰富,特别是在理学、史学、文学、音乐、舞蹈、艺术、医学、教育等方面,都有很深厚的积累和传承。因此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构成了阜新古老地域一大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

藏传佛教文化底蕴深厚。阜新是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清康熙皇帝亲笔题匾的瑞应寺,属藏式庙宇建筑风格,以其雄伟和规模宏大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雍和宫的住持和喇嘛多出自瑞应寺,瑞应寺的“巴门扎仓”为蒙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普安寺遗址所在地海棠山的摩崖造像群是藏传佛教东方中心唯一保存下来的民族瑰宝。现保存完好的佛像有267尊,形态各异的佛像集历史、艺术、欣赏价值于一身,堪称天下奇观,是目前我国保存完好的浮雕造型艺术珍品。汉语俗称 “塔子沟庙” 的积庆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初为当地蒙古贵族所建小庙,后因请来迪彦奇喇嘛洛布桑·格拉坚措(一世活佛)而得以发展。至二世活佛,因其佛法精深而得到奉天一带锡伯族富商信服,得以筹资扩建寺庙。道光十四年(1834年),道光帝亲赐寺名为“积庆寺”,并御赐“积庆寺”匾额。阜新境内新近发掘的关山辽墓群为辽代中晚期贵族墓葬的典型代表,全国罕见。墓葬中出土的壁画,百科全书式的全面反映了辽代的社会生活,考古价值极高。此外,战国时期燕山城、武当道教创始人张三丰故里、玛拉沁夫题词世界最大敖包的关山、千佛山等多处文化遗址,构成了阜新独具特色的景观。

敖包文化是蒙古族独有的文化,情歌“敖包相会”唱遍国内外。敖包是蒙古族先民敬畏大自然、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崇拜物,也是识别方向的路标,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图腾,成为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象征物。阜新市是全国敖包形式存在最多,敖包文化较为繁荣的地区,被称为敖包的“活化石之乡”。据不完全统计,阜新现存敖包遗址约300处,4 000多座,保存完好的25处,尤以阜蒙县大巴镇的关山旗敖包最为悠久。

民以食为天。阜新有以蒙古族馅饼、喇嘛炖肉、全羊汤等为代表的美食文化,被列入“辽宁十大风味美食”的有蒙族馅饼、手把肉全羊宴。“阜新十大美食”中大部分不但具有蒙古族特色,还兼容各民族的饮食特点。既符合各民族、各教派的教理教规和风俗习惯,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养身保健功能。

二、文化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阜新要发展文化旅游,关键是整合资源“造精品大船”,用精品群吸引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广大游客,也就是所谓的群体效应。在推出特色黄金民族、宗教、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上做好文章,吸引广大游客来阜新观光和消费。然而,阜新市文化旅游时至今日几乎依然是“一佛(瑞应寺)、一山(海棠山)、一坑(海州露天煤矿)、一水(大青沟)”。

(一)特色产品提炼、培育不够。一方面,对原有特色产品的提炼、利用不够,一些特色民族、宗教文化产品的潜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民族、宗教文化特色产品的外延式创新上力度不足、思路不够开阔。第三,对民族、宗教文化名胜开放性整合不够、包装不够,许多历史、宗教名胜还未列入旅游开发规划。阜新文化资源中有不少名寺、名人、名事、名园。但是,有些还没有列入有关部门的视野,一座百余年的教堂——民主天主教堂和三百多年的宝刹——海州庙名声在外(中国大百科全书有记载),但在阜新旅游业中还是鲜为人知。

(二)对外宣传、研究和利用不够。近年来,阜新在地产促销方面力度很大,但其中对历史和民族、宗教文化资源的宣传则相对不足,主要是未能让游客了解阜新是民族、宗教文化名胜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虽然,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宣传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还是没有达到游人皆知的理想效果。阜新对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特殊性的研究还很缺乏,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宗教历史、宗教名胜、宗教文化等方面资料的整理、介绍;还没有操作性很强的、专门的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规划,仅侧重在包含着宗教文化旅游在内的旅游线路的简单设计。由于资金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甚至像张三丰故居这样的文化旅游的拳头产品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宣传和利用。

(三)大众参与度不够。民族、历史、宗教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参与性项目的设计上难度较大。目前,瑞应寺等宗教名胜景区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效果很好。但总的来看,大多数还是观光型的“静态旅游”、“物态旅游”,旅游活动基本局限于寺庙之内,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很少。阜新有着丰富的带有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内涵的独特文化,群众参与性应该很强,但是对这方面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明显偏弱。

(四)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名胜的文化内涵展示不够。阜新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宗教旅游场所的旅游开放做了不少相应的基础性工作,但在宗教文化的解读、展示方面做得还不够,未能为游客提供足够的便利。省书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冷旭、阜新市书画院院长、著名画家王树清,他们创作的《阜新八景图》倾诉了对家乡阜新秀美山川的热爱。全图将“沙海清沟”、“大漠林海”、“海棠摩崖”、“瑞应佛光”、“露天煤海”、 “梨山读画”、“玉龙古村”、“巨龙衔珠”阜新“八大美景”及很多优秀作品精巧经营、繁简取舍,尽现于图上,为阜新市的知名度和发展旅游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让人们遗憾的是,阜新的作家、画家、摄影家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三、促进文化旅游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阜新,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县,1940年置市。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原始文明。早在7 6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坐落在境内的查海古人类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村”。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已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苏秉琦先生,亲笔为查海文化遗址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阜新不但是为共和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功勋城市,而且是一座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的大观园,这些名胜是阜新主要的旅游资源,我们应科学整合阜新文化资源、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做好阜新文化的解读、展示工作,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积聚人气,进一步搞好阜新的宗教文化旅游,使阜新文化真正发挥出它在旅游业中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一)加强部门间合作。开展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必须加强部门间合作。宣传、统战、宗教、文化、旅游、园林、新闻等不同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增强合力。旅游部门要将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旅游文化景区(点)全面纳入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阜新文化旅游开发的行业性指导,对市、县、区所属的旅行社采取激励机制,发挥他们壮大阜新市旅游市场的积极性。宗教部门要引导宗教界人士加强对旅游市场研究,使产品特色更鲜明,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宣传部门要协调各新闻媒体,增强阜新的知名度。

(二)打造精品,突出特色。一是继续修缮、恢复一些重要的宗教场所,并恢复其宗教功能。二是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开辟“佛教文化旅游专线”(海棠山、海州庙、瑞应寺、乌兰木图山等寺庙和景点)、“伊斯兰教、天主、基督教文化旅游专线”、“中华八千年文化源头和张三丰故乡、塔营子古城池、关山敖包”等精品线路等。三是实行地产制胜战略,主打玛瑙、麦饭石等独特产品,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线路是多点的整合,在空间上可能跨越不同的区县、市域。阜新相关县(市、区)要协调合作,统一规划,树立全局意识,形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联动。我们还应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开辟“辽西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线”等。

(三)展示内涵,提升品位。如在民族文化和宗教场所进行宗教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解读。一方面对现有景点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图解,比如规范、充实介绍性标牌的内容,在某些寺观免费或低价提供解读宗教文化的材料,以方便游客自助游览。另一方面对非物质性宗教文化进行深掘,运用专题片、电影和电视剧等手段展现阜新的历史、人物、故事等。积极开发阜新文化的外延式产品,在旅游纪念品上做好阜新文化的文章,形成民族、宗教文化产品的系列化。阜新的玛瑙、麦饭食产品全国闻名,可以将这些传统技艺用于阜新文化旅游纪念品,如挂件、佛像、茶具、酒具等工艺品的制作。培养一定数量了解宗教文化的导游队伍。阜新宗教文化名胜旅游的客人多为文化层次较高的学者专家、宗教界人士和有一定历史文化素养的中老年游客,为此,必须提高导游员素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宗教文化培训。

建设阜新文化展示馆,将展示馆作为阜新博物馆的一个展室。阜新民族、宗教文化资源丰厚,但分布较散,很难纳入一条旅游线。建设一个民族、宗教文化展示馆作为阜新文化旅游的导引式开篇很有必要,它的功能类似于旅游集散中心。在这里,游客可以浏览阜新文化的概貌,也可以自主选择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的线路。在门票方面,可以搞优惠组合,提供多种价格的宗教文化旅游套餐。

(四)增加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增强吸引力。节庆活动在旅游业中有特殊的功能,而民族、宗教文化也非常注重节庆活动。应充分利用民族、宗教的各大节日,推出转经、撞钟、喝腊八粥、吃喇嘛肉等活动,吸引游客的参与。还可将宗教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其群众性、娱乐性特点,使阜新文化家喻户晓。民族、宗教文化旅游与其他文化和活动的结合,能产生彼此促进的极大效应。应做大与阜新民族、宗教文化密切关联的文化文章,如名人与宗教、名事(传说、故事)与民族故事等,借助其他文化活动来推动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当年,一部电影《古刹钟声》将千山推向了国内外,龙泉寺也因此身价倍增。

(五)发挥地方饮食特色优势,增加宗教文化旅游效益。阜新市饮食兼容全国各地的特色和草原蒙古族牧民饮食的独特风格。建议在市中心的海州区和瑞应寺、大清沟等游客集中的景点建立阜新美食餐厅,将关山鹿宴、蒙族馅饼、喇嘛系列食品、清沟鱼宴、熏兔、荞面系列美味食品、手把羊肉、全羊汤“八大美食”及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香香集团系列饮品、阜蒙县的“三沟”系列、蒙古贞系列酒献给广大游客品尝,既可让游客一饱口福,又可提高阜新地产的知名度,从而增加税收。值得一提的是,阜新文化饮食不仅符合各民族、各教派的教理教规和风俗习惯,而且有养身保健功能。阜新宗教饮食有自己的特色,是几种菜系和蒙、藏、回等多个少数民族饮食精华的组合,在阜新文化旅游的开发中具有特别的价值。这方面,还可以把佛教的素斋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宴作为特色餐饮做大,“麦饭石茶”和“麦饭石”茶具也可以作为高档次保健品推出。

总之,近年来,浸润着民族佛教文化的“东藏”——阜新大地已呈现出迷人的风采,“东藏”一词已衍生出更大的魅力。“葛根苏木”旅游区与“天堂”香格里拉遥相呼应。具有八千年传统文化的阜新,已撩开神秘的面纱,敞开热情的怀抱,时刻欢迎着远方客人的到来!美哉,如画阜新与天不老,玉龙文化经久不衰!雄哉,锦绣辽西与国无疆,古镇风韵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阜新民族旅游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我们的民族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再获殊荣
旅游
阜新刘家区煤层气井调剖堵水研究与实践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