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建设的政治生态环境探析

2016-07-07 15:06于海会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干部队伍干部政治

于海会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6)02—105—03

[内容提要]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社会前提。急需改变的政治生态环境问题是:党权集中政权不稳;封建官僚作风依旧盛行;主张形式主义媒体推波助澜;干部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综合治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政治生态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融入创新意识改革组织制度;严格挑选干部并实行全方位管理;更新社会风貌。

[关 键 词]干部队伍建设;政治生态环境;治理

政治生态环境折射出的是政治生活与政治发展的客观现实,是政治风气、社会形势的外在体现形式。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社会前提。近年来,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政治生态环境虽然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改善,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一、急需改变的政治生态环境问题

(一)党权集中政权不稳。党权集中现象由来已久,不合理的权利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政权力量,使得本应共同决定的问题或者推行的制度到讨论最后往往只有个人领导决定。长期如此,不仅会造成党政两界的观念分歧还会严重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1]

(二)封建官僚作风依旧盛行。封建的官僚主义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一直受到强烈的抨击,但是却依旧无法杜绝,甚至在一些干部看来官僚作风属于正常范围,干部之间互相追捧、酒桌之上谈感情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不良的官场作风在我国由来已久,几千年的君主世袭制和依靠拉拢关系稳定地位的官员习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刻入了干部的思想中。取悦上级、治理下级、平衡同级这种为官之道在干部队伍中并不少见。另外,关于干部待遇与干部职位的关系问题,无论是法律章程还是人伦道德都无法将两者进行明确的界限划分。为满足政治体系的利益而牺牲社会和公众利益的事件即便有人揭发也会受到各级干部的阻碍,从而导致“下情不达天听”的现象出现。[2]

(三)形式主义依然普遍存在。干部队伍尤其是基层干部的升迁标准大多以任职年限为准。这样的制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视同仁,但是同样也为一些思想存在偏差的干部留下了钻空子的空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便在这一制度下成为了基层干部的行为准则。另外一些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在国家大力推行政治改革的前提下大肆渲染干部的不当作风,尤其是对基层干部的评价大多截取个别案例传播负面消息。在媒体的夸大其词之下,不仅会扰乱人民群众的思想判断,也会使得基层干部对个人认识出现偏差,甚至使得地区性的政治生态环境在这种破坏下脱离建设路线的规划。[3]近年来,纠“四风”虽然使形式主义有所克服,但在机关工作中形式主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四)干部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当前最为突出的干部管理问题是缺乏精细分类和监督指导。缺乏精细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员的流动困难,降低了政治工作执行力,而监督体制的缺陷则无法使上级领导及时了解下级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干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品德能力直接决定着其所管理地区的发展前景与政治生态环境氛围。因此在任人选材之初就应该建立完成的选拔机制,以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家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深化干部队伍建设改革。[4]

二、综合治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使党的发展路线适应时代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治制度的缺失,从而保证国家综合国力的稳定提升。干部队伍是体现政治权利的核心,也是连接党与人民群众的桥梁。政治体制改革与建设干部队伍,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调整政治内部结构时要尽可能与当前政治生态环境大背景相结合,将党与政府、党与人民、党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按照其本质内容进行区分对待,将过于集中化的党权适当进行调整,平衡党权与政权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可以相互制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为了满足干部队伍对政权的客观需要,也是政治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政治体系改革中是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发展前提,将社会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以此借助广大社会群众的力量监督权威的个人化向制度化的转变。[5]

(二)融入创新意识,改革组织制度。以任何形式出现的组织都有着共同的本质那就是为了实现干部领导权力的扩散化,增强政权对社会的掌控力。组织就是在干部队伍示意下为其实现固定目标而在政治领域运行的特殊模式。鉴于组织构成的起源,最终导致组织逐渐成为“个人所有物”的现实情况也就在意料之中。组织内部关系错综复杂但又在某一方面归于统一,它是一个动态的执行力,组织成员由此衍生出的政治生态环境的顺应者。改革组织制度首先要明确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把握住组织成员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从而建立新型的组织模式,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立全新的干部管理制度是改革组织制度的客观需要。干部领导需要重新定位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模式,以信任、忠诚、预期作为推进组织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基础,肯定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鼓励他们发挥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采用切合实际管理机制,使组织与干部队伍形成和谐的生态环境氛围。[6]

(三)严格挑选干部,实行全方位管理。在深化干部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明确“任人唯贤”的选拔标准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干部任职年限和任职政绩的基本要求、合理的考核评审机制以及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措施。作为干部人员不只需要高瞻远瞩的眼界和渊博真知的学识,还需要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与一腔为国为民的热情。除了干部的选拔管理之外,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同样不可忽视,干部日常行为管理是为了促进干部人员重视基础工作,在人情关系错综复杂的政界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避免私用职权谋取利益之类的恶性影响事件发生,从而造成政治生态环境的污浊。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从加强监督制度进行管制,以预防为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对干部人员进行定期或者突击式的报告检查,时刻连接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变化趋势。此外,还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的推行力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群众力量支撑的政权是没有现实意义也没有发展前景的,民主政治兼具稳定与灵活的双重特点。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不同,它没有固定的利益产链,但是政治的权威性仍然不可侵犯。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是公开化和透明化,只有赋予民主制度化与法律化的权利才可以真正把握民意构建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政治生态环境。[7]

(四)更新社会风貌。社会风貌是在长期特定的文化思想、结构模式、风俗观念等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整体进程和历史因素的沉淀反应,也是当前社会实际情况而对体现。社会风貌的对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悄无声息的改变着社会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政治生态环境的未来动向。反之,社会风貌在影响政治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接受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更新社会风貌首先要更新政治价值观,以党的号召力重新塑造社会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开展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的社会活动或者文化传播交流,丰富公民的精神世界,培养社会群众的责任意识和民主意识。

培养干部队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对领导干部实行全面思想解放,以此从根本上优化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党和社会制定长远发展计划的重要举措。政治生态环境的优劣是决定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样也是影响干部队伍工作效率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着眼践行军队政治工作时代主题,大力加强新形势下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队伍建设[N].解放军报,2015-04-20(04)

[2]紧紧围绕政治工作时代主题,大力加强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队伍建设[N].解放军报,2015-06-05(06)

[3]罗中枢、王 卓.干部队伍建设的政治生态环境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99-106

[4]王 锐、朱士亮.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谈保持党的纯洁性[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03):9-11.

[5]黄传荣.区域政治视角下的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模式探析——对万源市乡镇干部的问卷调查[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1):33-37、151

[6]贾云红.切实提高青年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J].理论导报,2013(11):46-47.

[7]罗湘明.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干部队伍干部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政治攀附”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政治不纯”
多措并举 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践行“三严三实”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医院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探索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