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立德树人

2016-07-10 00:30王亦红
教师·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立德中华道德

王亦红

网络上、现实中,屡屡可见众人大谈国民道德素质滑坡,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甚至还有人说,到了国外,许多公众场合竟然特意用汉语专门提示国人“不要随意喧哗”“不要随手乱扔垃圾”“便后冲水”等。于是,许多人大谈道德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这些现象无非说明了少数国民道德素质的问题,但我们更多的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作为家长,作为教师,作为校长,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道德上的楷模、行为上的示范?官风不正,所以民风不淳。而我要说,校风不正,所以师风不淳;师风不正,所以学风不浓。作为校长,作为教师,不能一味跟着“吐槽”,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大学》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中华传统教育就在于传授道德伦理,在于培养人的“德”与“善”。《学记》说:“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小成也好,大成也罢,“成”的内容及其评判标准完全是德育性的。德育一旦成为教育的灵魂,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内容便自然以德育为中心了。

为什么一小部分国人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乱扔垃圾,不讲秩序,不守规范?我个人浅显地认为,是这些人不习圣贤之道,不遵圣贤之训,不守规矩,不遵规则。《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修身的,没有修身,就没有齐家;没有齐家,就没有治国,更谈不上平天下。

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以,我认为,学校的“立德树人”工程应把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并把修己以敬、修身养性、克己复礼摆在“德”的首位。在此基础上,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师德师风就是无形的榜样。像湖南省双峰县梓门桥镇中心学校每周周前会上都安排了十分钟的教师传统文化学习时间。我们有序学习了《大学》《中庸》等古文化书籍,并组织观看《百家讲坛·中华孝道》等视频,给了所有老师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净化。我们更要求学校领导、老师把传统文化精髓贯彻到工作、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要求教师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充分理解学校校训“感恩、责任、拼搏、梦想”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学习和熏陶中,老师们都有一颗感恩之心、仁慈之心、关爱之心。

对于学生,要通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感悟经典来践行经典中孕育的德育内容,用传统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来引导他们,提升他们的道德文化修养。每天诵读经典,体会经典原味。每节课课前五分钟,以班为单位,全体学生肃立,齐声诵读经典,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特色班级文化。每间教室布置时都有经典文化宣传栏,每层教室走廊都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名篇,操场、过道修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历代儒家经典及大师介绍等文化长廊。学校中处处都可看到经典内容宣传,让全校师生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课间播放并齐诵学校自制的《三字经》朗读磁带,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润,让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每周利用升旗仪式进行道德演讲,或分享优秀道德小故事,或诵读对学生有启迪教育作用的文章,或结合校园、学生实际剖析,让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经常浸润体味经典精髓,并付诸实践。每月开设修德讲堂,举行专题讲座,召开主题班会,开展系列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将经典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内化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既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也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自己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所以,推动文化繁荣,加强道德建设,学校责无旁贷。我深信,只要学校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经典诵读,坚持落实常规,坚持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三五年之后,学校将会到处弥漫着书香气息,浸润着文明风尚,教师将会更加温文尔雅、知识渊博、爱生如子;学生也会更加知书达理、谦恭礼让,有感恩心、责任心、上进心、关爱心、公德心。师生真正能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就能彰显。

(作者单位:湖南省双峰县梓门桥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立德中华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