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声的沉默到有力的呐喊——浅析《末日崩塌》中的女性主义回归

2016-07-12 07:08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
名作欣赏 2016年3期
关键词:布莱克女性主义灾难

⊙周 珂[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 450001]



从无声的沉默到有力的呐喊——浅析《末日崩塌》中的女性主义回归

⊙周珂[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在父权主义社会,女性的“他者”地位一直存在。随着女性观众性别观念的改变,女性形象在银屏上已经有了些许改善,逐步从纯视觉消费对象转为部分意义的制造者。美国灾难片《末日崩塌》中女主角布莱克的角色定位以及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英雄主义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女性地位在电影中的提升,女主角在影片中的精彩表现也体现出了女性主义的回归。

关键词:压制歧视女性气质消费女性主义

美国影片《末日崩塌》是2015年6月上映的灾难剧情片,上映三天便票房破亿,连获海外票房冠军荣耀。这部典型的好莱坞灾难片讲述的是一位美国消防队的飞行员在天崩地陷中解救自己的前妻及大女儿的故事,除了各种炫酷的特技和一如既往地弘扬美式主流价值观外,该片较之前的灾难片有两个新亮点。首先是对灾难细节的展现和家庭情感的描述,其次便是片中女主角的精彩表现。似乎是近几年女权运动在银幕上呈现的结果,《末日崩塌》中的女主角一改被救的形象,面对灾难时表现出机智与果断的一面。布莱克丰富的自救知识让兄弟俩无言以对,爱玛关键时刻开船撞楼力挽狂澜,母女二人精彩的表演塑造了两位超级女强人的形象。

一、女性气质消费与改变

“女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①,这是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著名论断。社会虚伪地向女性赞美爱情,向她们灌输弱者的观念:在重大灾难来临时,只能够乖乖等待拯救。《飓风营救》中的母女、《2012》中的母女,灾难片的故事主线就是英雄男主角的各种疯狂救妻女活动。一直以来,银屏上的女性形象只是父权意识的产物,寄寓着男性作家的主观评价和审美理想。②电影中,女性更多的是作为男性观众的消费对象而存在的,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也一直带有严重的歧视与歪曲。

美国《华盛顿邮报》刊出过一篇名为“好莱坞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一文,结果表明,2013年,前一百部卖座的好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数量仅占15%,其中73%属于白人女性;另外,女演员的平均年龄都要比男性演员低,在电影中,78%的男性角色有稳定工作,相比之下女性演员中仅有60%的角色有工作。③好莱坞的性别歧视一直都存在,传统好莱坞影片中的女主角,要么充当花瓶,为满足男性观众的偷窥癖而存在;要么就是以女强人形象出现的阴狠角色,女性特征全无。这两种极端都是在男权社会语境下对女性银屏形象的丑化。女性的“他者”地位,决定了她只能是一个爆米花式的维纳斯,徒有其表,没有内核。在传统电影中,女性并不承担很大的叙事功能,也没有任何机会去主动表达自我。

女性的固有形象不仅仅深深植根于男性观众中,在女性观众中也一样;但是随着女性观众性别观念的转变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女性在一向性别歧视严重的好莱坞打开了一条血路。《末日崩塌》中的布莱克形象突破了人们对于类型片女主角的固有定位,从被救到自救,从无声到有声,表现出了女性主义的回归。虽然亚历山德拉·达达里奥饰演的布莱克拥有傲人的事业线,非常性感,但在这部影片中更吸引观众的是她面临灾难时的冷静与果敢。女主人公强大的生存技能与杰出的领导能力,让一旁的男配角黯然失色。这种反叛式的美貌与智慧并存的角色设定,在增强了戏剧张力的同时,也使得观众对接下来的剧情产生了极大的期待。

二、女性英雄的觉醒

个人英雄主义一直是好莱坞影片的主打牌,电影中所塑造的英雄往往具有强健的体格、机智的大脑,为了他们爱的人或者人类,在各种灾难及不可抗力面前凭借其坚忍不拔的精神,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电影《末日崩塌》中巨石·强森所扮演的父亲雷就是这样的角色。一身健硕的肌肉,一米八九的大高个儿,在地裂山崩的情况下,驾飞机,开汽车,骑汽艇,几乎无所不能,其身上环绕着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光环。美国灾难性电影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其实就是美国公民性格特点的一个缩影。④一般来说,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都是由男性角色完成的,但《末日崩塌》中的女主角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首先是女主角对美国公民性格的表现。在灾难面前,最重要的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必须要果断与机智。影片中的布莱克在灾难面前并没有自乱阵脚,反而显示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沉着与冷静。她按部就班地统筹自救活动:为了解最新的地震消息,她在消防车里找到通讯设备;为与家人取得联系,她在路边商店找固定电话线路来组装电话;在地震后,她一边往安全地点转移,一边尽可能地搜集压缩饼干、手电筒、指南针等应对灾难。布莱克的有理有序与其他灾民的慌乱形成鲜明对比,同时Ben的优柔寡断也使她的人物特性更加强化了,在这部影片中,女性不再是被男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的玩物,而是拯救男性的超级英雄。

其次是强烈的自我意识。人拥有自我就意味着要有属于自己的言语权、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行为能力,而不应依附于他人,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⑤片中的布莱克一改过去影片中女性被拯救的角色,在灾难面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实施自救与他救。这个自我独立意识很强的开朗女孩,非常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也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爱情。片中当布莱克碰见了来面试的Ben,互相寒暄几句后马上对他有了好感。Ben稍显羞涩,不善交谈,而布莱克却在临走前主动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在地震中,当所有人的逃生方向与他们都不一样时,Ben对她产生了质疑,但布莱克异常坚定。在生死攸关之时,这种决绝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坚持才保证了最后三人的成功获救。布莱克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特质,使她在电影中成为了部分意义的承担者,在宣传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反映了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觉醒。

三、女性主义的回归

电影既然是消费品,那构成它的各个元素都具有消费属性,既然影片中男性女性都是消费品,那为何会有如此差别?

归根结底,是缘于女性在电影以及在社会意识形态中主体地位的丧失。如今,男性也越来越成为消费对象,只不过就目前来说,社会对男性的消费基本处于一种较为健康的状态。《复仇者联盟》中的钢铁侠,虽然颜值高,但更重要的是他独特的英雄魅力;《末日崩塌》中的超强老爸浑身也散发出强烈的男子气概。由此可见,男性被消费的重点是华丽外表下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就是说在消费外观下,还有一些内在的、崇高化的东西在被我们消费着,而女性则仅仅只作为视觉的消费对象而存在。男性菲勒斯主义利用女性生理上的缺失来规定男优女劣,肯定男性权威而对女性进行话语压制。它认为女性的低劣是因为女性没有象征父权的阳物,而且渴望得到;但换个角度思考:男性对女性的气质消费为什么不能看成是男性生理上的缺失呢?为什么不能看作是男性渴望得到女性的身体构造呢?

在一个消费型社会,女性形象是可以被消费的,但关键在于怎样去消费。是被当作花瓶被消费,还是作为一本书被消费?女性可以性感,但重要的是不能以性感为生。女性特质应是女性引以为傲的部分,就像男性拥有菲勒斯一样,它是女性产生优越感的有力武器,所以说,想要得到男性的尊重与社会认可,就要尽力废弃“他者”地位,发扬女人之所以是女人的那些特质。女性特质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力量,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的代言人们也宣称:“现代女性既能在性格上有女权主义的一面,同时在外表上又有很浓的女性气质,女权主义和女性气质这两者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能在同一个女性身上共存。”⑥

结语

女性并不是“非男人”,女性就是女性,要证明女性的自我主体地位,呼唤女性主义的回归,并不需要在两性差异上做文章,重要的是去关注女性本身之所以为女性的那些东西。影片中的布莱克浓厚的女性特质以及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沉着冷静与果敢,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好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是可以被重新刻画与塑造的,也希望女性在银幕上能够摆脱刻板形象,越来越多元化,希望女性主义的回归能在电影中、生活中得到更多的表现。

①[法]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②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③于川:《解读好莱坞影视作品对女性角色误区》,新浪博文。

④王海莺:《美国灾难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文学》2011年第18期。

⑤丁丽娜:《自我的回归——〈达洛卫夫人〉中的女性主义思想》,《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⑥罗倩妮:《粉红女郎——从电影〈律政俏佳人〉中女性气质的回归看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商情》2014年第18期。

作者:周珂,郑州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戏剧与理论。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JSJY201418

猜你喜欢
布莱克女性主义灾难
雷击灾难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新生
一粒沙子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救命钱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救命钱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