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写罹难的动物:哈代与拉金动物书写诗歌生态伦理观之比较

2016-07-12 07:08姜慧玲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44
名作欣赏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哈代书写

⊙姜慧玲[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44]



同写罹难的动物:哈代与拉金动物书写诗歌生态伦理观之比较

⊙姜慧玲[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拉金和哈代在诗歌创作中都以动物为题材,但由于生活时代和经历的不同,哈代笔下动物是乡村生活中常见的鸟类等,而城市诗人拉金多写被驯化的牛马羊;两人都通过对罹难动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但由于拉金所处时代生态危机的加重,拉金的彻底不同于哈代的保守;而在共绘生态画卷方面,拉金的客观不同于哈代的主观。

关键词:生态伦理观动物诗歌哈代拉金比较

托马斯·哈代(1840-1928)以诗歌创作开创了20世纪英国文学,创造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其中不乏对动物的书写,表现了哈代对动物的喜爱。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英国的兴起,动物遭遇到不公平的对待,处境艰难,哈代在诗歌中不仅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更对迫害动物的人类表现出强烈的批判。菲利普·拉金(1922-1985)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诗坛,他遵循以哈代为代表的英国诗歌传统,善于写日常生活题材。拉金喜爱动物,他不仅喂养动物,手绘动物,还在诗歌创作中书写动物。受哈代的影响,拉金对现代文明持鄙夷和批判的态度,他在诗歌中同样表达了对罹难动物的同情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但是,由于二人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因此两人动物诗歌书写中的生态伦理观也不尽相同。

一、同写罹难的动物,选择对象各有侧重

在哈代的传记中,有一段儿时的哈代捡回被父亲打伤的鸫鸟并托在手心抚摸的轶事,可见哈代对鸟的喜爱。哈代写了不少关于鸟的诗歌,如《关在鸟笼的金翅雀》和《被刺瞎了双眼的鸟》等,在这些诗中满是对鸟类失去自由甚至遭受人类迫害的同情,充满了悲伤的语调。在《关在鸟笼的金翅雀》一诗中,诗人通过所见所闻表达了对金翅雀的同情:鸟笼里的金翅雀不仅失去了自由,而且遭到主人遗弃,这注定了它的悲剧命运。在《被刺瞎双眼的鸟》中,鸟的命运更加悲惨,它在不会飞的时候就让人类刺瞎了双眼,只能在永恒的黑暗中忍受和煎熬,哈代在诗中歌颂了鸟在困境中的顽强,“伫立在那里,对你热情的歌唱暗自称奇”,哈代认为鸟的歌声是热情而充满希望的,可见其乐观主义的思想。随着工业化对环境破坏的加深,拉金对生活的遭遇十分敏感,他的诗歌充满了苦闷和消极的情愫,这种悲观无奈的基调也体现在拉金的动物书写诗歌中。在诗歌《瘤》中,拉金写了一只小兔子的悲剧命运,“在静穆的田中被卡住”,在《割草机》一诗中,小刺猬也难逃相似的命运:“我曾见过这刺猬,甚至喂过一次。现在我扼杀了它。”显然诗人对自己对小刺猬的意外伤害无比自责和悲伤,然而工业化和城市化才是迫害这些小动物的元凶。兔子和刺猬失去了原始的栖息之所,都成了现代文明的牺牲品。同样,在《带一只回家给孩子们》中,诗人表达了对那些被人类当成玩偶的小动物悲惨命运的同情,它们失去了自由,又饱受人类的摧残,诗人用平静的语调表达了在城市中的小动物苦苦挣扎的艰难和悲惨处境。

可见,哈代和拉金在诗歌中同写罹难的动物,但是侧重点不同。哈代多关注家乡的鸟类,拉金多描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由于哈代见证了工业化前英国的乡村生活,那里金翅雀和鸫鸟等并不罕见,而它们的不幸多是人类直接所为,不管是被遗弃还是被刺杀了双眼,都是个别人蓄意的劣行;而拉金所在的二战后的英国工业化已经十分发达,一些珍贵的动物已经不见了,而日常的小动物的遭遇并非人类出于本意所为,它们多是现代化的牺牲品,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而更加悲哀。所以哈代笔下被刺瞎双眼的鸟还有希望唱着热情之歌,可拉金笔下的小刺猬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被扼杀于现代工具之下了。

二、同批人类中心主义,拉金的彻底不同于哈代的保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科技的飞速进步,一方面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英国自然环境和动物正遭到破坏,英国人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和浪漫主义诗歌中无限美好的自然不同,哈代为自然正遭受的危机而担忧,在他的动物书写诗歌中难免流露出忧郁的情绪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在《供捕猎的鸟的困惑》一诗中,哈代从鸟的视角揭示了人的伪善,他们一反往日的温情和善良,表现出极端残酷的一面,哈代在这首诗中以鸟的口吻表达了对人类残酷之情的恐惧和厌恶;在《一包包肉》中,哈代将目光扩大到其他动物,“在人眼里,动物不过是供人享用的一包包肉,它们要么死在屠夫刀下/要么被农夫套上犁铧”;而在《赴前线的战马》中,战马服务于人类却不幸成了战争的牺牲品:“一匹匹战马/即将向远方出发……它们变成白骨,用不了一年,/最终,被当作战争废品一件”。由此可见哈代对战马的无限同情和对战争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和哈代一样,拉金的动物书写也采用了一种现实主义态度,用一种深沉而平稳的笔调叙述动物的悲惨遭遇。在《铁丝网》一诗中,人类为了限制牛的自由,在草原上架起了带电的铁丝网,为了重获自由,获得纯净的水源,当老牛带着小牛犊奋力挣脱来自人类的束缚时,惨剧发生了,“它们的肌肉猛烈地撕成了碎片”,没有强烈的感情抒发,仅这视觉冲击的客观描述就表现了人类对待动物手段的残忍,表达了拉金对人类凌驾于动物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强烈控诉和批判;而《在草地》一诗则讲述了马的不公平境遇,当马老得不能再在赛场上驰骋的时候,还是要被套上笼头在农场干重活,该诗批评人类自私地虐待动物、剥夺马的天性;又如《初见》《买一只回家给孩子们》等诗都批评了人类对动物的虐待,表达了诗人“生态平等”的生态伦理观。与哈代的相对保守不同的是,他的如实书写和客观描述使这种批判更彻底。正如傅浩所说,拉金的如实写实并非毫无意图。相反,他正是企图提醒人们正视现实。拉金的动物书写诗歌不加评论地展示人类对动物残忍行为的丑陋现实,实际上是在警告英国公民不要迫害动物和大自然。

三、共绘生态理想画卷,拉金的客观有别于哈代的主观

哈代动物书写诗歌中对生态理想画卷的描绘是主观的,他能从鸫鸟的叫声中听出希望之声,也能从黑猫的身上感受到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如在《黑暗中的鸫鸟》一诗中,前两节诗人描写了一个荒凉、凄惨冷漠的树丛,然而在第三节出现了希望之声,诗人认为人类应该从鸫鸟身上学到一种刚毅而顽强的生存意志,同时也有义务和责任来拯救生态危机,并对人与动物的和谐统一充满信心。《郊外白雪》更加描绘了这一美好图景,在诗的前两节中,雪景和麻雀融为一体,在诗的最后这样写道:“台阶是变白的斜坡,/一只黑猫身材瘦弱,/它睁大眼睛,渺茫地向上攀登,/于是我们把它接入屋中。”在这里身材瘦弱的猫得到人类的关心和爱护,表达了自然、动物和人类三者和谐统一的生态理想。

同样是表达生态愿景,拉金仍然是进行客观和冷静的描述,如在《鸽子》一诗中,诗人描绘了一群沐浴着和风细雨的鸽子:“它们缩着的脑袋和收紧的羽毛/蜷缩成温暖惬意的一团。”在《拂晓》中,诗人描写了充满无限美好的乡村拂晓:“听到公鸡在远处打鸣/拉开窗帘看到天上的云。”人、动物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降灵节婚礼》中,诗人白描般描写了远离工业化的乡村景色:农场、牛群、篱笆和牧草,天水合一,香草芬芳,满是一幅洁净和欢快的景象;而在《春天》一诗中,诗人对鸟儿狗儿的动态特写更能显示出公园春光中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表达了人与动物以及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令人心向往之,回味无穷。可见,拉金对生态理想画卷的刻画非常客观,虽然在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下英格兰正在逝去,这些美好的图景已经很难捕捉,但拉金还是竭力地观察并在诗歌中表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统一。

哈代和拉金的动物书写诗歌创作都体现出生态伦理观,都表现了对罹难动物的同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的向往。通过比较分析两位诗人的动物诗歌,可见其生态伦理观的异同既有社会历史原因,又和两人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处于世纪之交的哈代笔下的动物多是乡村生活中常见的鸟类等,而处于二战后的拉金多写日常小动物和被驯化的牛马羊;两人都通过对罹难动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但由于拉金所处时代生态危机的加重,拉金的彻底不同于哈代的保守;而在共绘生态画卷方面,拉金的客观描写又不同于哈代的主观求索。

参考文献:

[1] Larkin,Philip. Collected Poems [M].Ed. By Anthony Thwaite. London:The Marvell Press and Faber&Faber, 1988.

[2]陈晞.生物、生态、环境——菲利普·拉金诗歌的生态伦理[J].2008文学与环境武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42-448.

[3]傅浩.英国运动派诗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4]颜学军.论哈代的自然诗[J].外国文学评论.2002(1):32-40.

作者:姜慧玲,硕士,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当代英国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20世纪英国动物书写诗歌中的生态伦理观研究”(项目编号:L14CWW010)的阶段性成果;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20世纪英国生态诗歌研究”(项目编号:W201509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哈代书写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试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西方中心主义遮蔽西方之乱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书写春天的“草”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