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戏曲的作用

2016-07-12 07:28梁晶晶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名作欣赏 2016年29期
关键词:宝钗西厢记贾母

⊙梁晶晶[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论《红楼梦》中戏曲的作用

⊙梁晶晶[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出现大量的戏曲,这些戏曲在塑造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及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红楼梦》中的戏曲为出发点,探讨其在整部文学作品中的巨大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红楼梦》 戏曲 作用

《红楼梦》中出现了大量的戏曲作品,下面笔者将对其一一列举。第五回中曹雪芹自度的《红楼梦》曲词;第十一回中贾敬寿宴上凤姐所点的《还魂》《弹词》《双宫诰》;第十六回中贾政生日时唱戏;第十八回中出现的《家宴》《乞巧》《仙缘》《离魂》《游梦》《惊魂》《相约》《相骂》;第十九回中出现的《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太公斩将封神》;第二十二回中出现的《西游记》《刘二当家》《山门》《北点绛唇》《寄生草》《妆疯》;第二十三回中出现的《西厢记》《会真记》;第二十九回中的出现《白蛇记》《满床芴》《南柯梦》;第三十回中出现的《负荆请罪》;第四十三回中出现的《荆钗记》;第四十九回中出现的《西厢记》;第五十一回中出现的《西厢记》《牡丹亭》;第五十三回中出现的《西楼·楼会》;第五十四回中出现的《八义·观灯》《混元盒》《凤求鸾》《掰谎记》《将军令》《寻梦》《惠明下书》《西楼·楚江情》、《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灯月圆》;第六十二回中出现的《牡丹亭》《琵琶记》;第六十三回中出现的《赏花时》;第八十五回中出现的《蕊珠记》的《冥升》《吃糠》;第九十三回中出现的《占花魁》。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中凡是荣宁二府的重大节日、豪门盛宴必有戏剧演出,这些戏曲在寿辰的庆祝、年节的娱乐祈福红白喜事以及突出主人公的个性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康乾时期,古典小说和古典戏曲的发展达到高峰,这一时期盛大的戏曲演出给曹雪芹的创作带来灵感,曹雪芹巧妙地把二者合二为一,同时《红楼梦》中的大量戏文也反映出戏曲的发展脉络。曹雪芹写这些戏曲的目的实为写人,通过《红楼梦》中人对戏曲的态度以及点戏、看戏、评戏等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戏曲曲词暗示人物命运。

一、暗示人物性格

《西厢记》和《牡丹亭》在《红楼梦》中出现多次,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注入,从侧面启迪着宝玉、黛玉对人生、爱情真谛的领悟,同时借宝钗对《牡丹亭》《西厢记》的看法揭示其不同于宝、黛的性格特点。

当茗烟从书坊把《西厢记》《牡丹亭》连同其他古今小说“孝顺”给宝玉时,宝玉如获珍宝,《西厢记》《牡丹亭》被宝玉带进了贾府内院。宝玉曾对黛玉说《西厢记》“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另外,宝玉在向黛玉表示爱情时也两次以张生自比。从中可见宝玉对这两部书的喜爱之深,体现出宝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思想解放的性格特点,为他以后突破传统的士大夫生活进而悟道做出铺垫。

向来孤芳自赏的黛玉也被《西厢记》和《牡丹亭》叩开芳心,第二十三回中写黛玉对《西厢记》的初步感知是:“只觉得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听到“梨香院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偶尔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颓井残垣’”,便开始“感慨缠绵”,当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伤心乐事谁家院”时,“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只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对这些“杂书”,黛玉是推崇和喜爱的,她是这些书的忠实拥戴者。

通过宝、黛对《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态度,暗示了他们的心灵相惜,他们都反对封建礼教,渴望自由。《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他们心灵印证的一个契机,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儿女情长与生死悲欢,为宝玉选择木石前缘而不是金玉良缘埋下伏笔。

至于宝钗对这些“杂书”的看法可通过第四十二回中看出:“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洋洋洒洒的一篇劝诫黛玉的文章却被黛玉一个“是”字所敷衍了事。宝钗的初衷是规劝黛玉谨记闺训,切勿离经叛道,坚持女子无才便是德。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她从一个永远“童心”的自由者变成一个维护封建秩序的淑女。在宝钗眼里这些“移了性情”的戏文大可置之不理,要以“贞静为主”,她是遵从三从四德的封建典范,这也就注定了宝玉对宝钗只有姐弟之情而无男女之爱。

《红楼梦》中戏曲描写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红楼梦》中充斥着大量的点戏、看戏、评戏。在大观园里点戏是一门学问,从人物点的戏文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爱好。比如在第二十三回,贾母为宝钗过生日时,宝钗先点出《西游记》,宝钗点这出戏的原因书中有明确交代,即“原来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便总依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自是欢喜”说明宝钗善于揣摩贾母的心思,刻意迎合贾母,又点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同样是一出热闹的戏;另外,介绍了一套《北点绛唇》中的一支曲子《寄生草》,显示出宝钗的博学。相对于宝钗对贾母的逢迎,王熙凤对贾母的讨好则更胜一筹,王熙凤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这是一出纯粹的闹剧,因为贾母喜欢热闹,更喜欢插科打诨,“贾母果真更又喜欢”。通过点戏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宝钗和王熙凤都是善于逢迎之辈,只不过宝钗的讨好更加含蓄委婉,而王熙凤的逢迎则偏于通俗,这与二人的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宝钗熟读诗书,王熙凤则没读过太多书,这更能体现作品的真实性。在宝钗推荐《寄生草》后,宝玉喜得拍掌称赞,黛玉却说:“安静看戏吧,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黛玉巧借《妆疯》的字面意思来讽刺宝玉的得意忘形,借戏名取笑,这不仅表现了黛玉的聪慧,更巧妙地点出黛玉对宝玉称赞宝钗的醋意,体现出黛玉尖酸的性格特点。

二、暗示人物命运

最能体现曹雪芹在戏曲方面功力的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曹雪芹自度的《红楼梦》曲词,用曲的方式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做出了暗示,警幻仙姑在演出前就对宝玉做出了说明:“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实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度闻!”在思想内容方面,这首曲词在全书的开头部分对书中主要女性形象的悲惨命运做出了暗示,也奠定了全书悲凉的感情基调。另外,在艺术手法上,照应十二钗的十二支曲子加上前面的“引子”和后面的“收尾”,形成了套曲结构,但并不是散曲的曲牌,而是曹雪芹的自度“曲”,是作者在戏曲基础上的创新和突破。

在《红楼梦》中对荣宁二府的盛衰和宝、黛命运起到重要预示作用的就是元妃省亲时所点的四出戏,分别是《豪宴》《乞巧》《仙缘》《离魂》。

《豪宴》是《一捧雪》传奇的第五折,《乞巧》即《长生殿》的第二十二折,《离魂》为《牡丹亭》的第二十折,《仙缘》即《邯郸记》的第三十折。脂批指出: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一出《豪宴》),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二出《乞巧》),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三出《仙缘》),牡丹亭中伏黛玉死(第四出《离魂》)。这句以后的脂批即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一捧雪》写莫怀古遭害,关键是被忘恩负义的小人所赐;在《红楼梦》中映射贾府和贾雨村的关系,贾雨村本被贾府庇护,但在贾府落败之时,贾雨村却落井下石。《乞巧》写唐明皇和杨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以此暗示贾元春恃宠而骄,必然夭折的命运。《邯郸记》中卢生随吕洞宾游仙,暗示贾宝玉经历了富贵荣华,最终看破红尘的经历。《牡丹亭》中杜丽娘经历了青春之歌,最终郁郁而亡,暗示林黛玉的不得善终。另外,清虚观看戏,张道士提亲,引起下文宝黛“两假相逢,必有一真”的摔玉风波;由柳湘莲串戏才引出薛蟠挨打;因薛蟠出门避羞,香菱才能入住大观园;香菱学诗,李纹等一干“诗人”使诗社空前繁荣……这些情节的发展,“戏”都是重要契机。

《红楼梦》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而自然,这其中离不开“戏”的纽带作用。主人公对戏曲的态度,点戏、看戏、评戏、演戏中的种种事件,因戏生事,都在塑造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发展、引领全书走向高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戏曲成为《红楼梦》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

[2]曹雪芹,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1975.

作者:梁晶晶,辽宁师范大学在读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宝钗西厢记贾母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红娘”称呼的由来
重识贾母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