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药防的新理念

2016-07-12 08:23马勇
农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

马勇

(江苏省建湖县植保植检站,江苏建湖224700)



小麦赤霉病药防的新理念

马勇

(江苏省建湖县植保植检站,江苏建湖224700)

摘 要:针对当前江苏省建湖地区小麦赤霉病频发、重发,且防治主体药剂——多菌灵及其复配剂防效下降的现状,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药防理念,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通过提高多·酮的利用率、多菌灵的减量使用、选择代替多·酮的药剂新组合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等3个办法,改进小麦赤霉病的药防。结果表明:40%多·酮1500 g/hm2兑水225 kg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为65.24%,与40%多·酮2250 g/hm2兑水300 kg的病指防效(68.43%)接近。40%多·酮1500 g/hm2加入5%白醋15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为71.04%,好于40%多·酮2250 g/hm2的病指防效(68.43%)。药剂新组合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达84.71%,远高于常规药剂40%多·酮2250 g/hm2的病指防效(68.43%),理论产量的增产效果达12.83%。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用水量可以提高多·酮的利用率,添加助剂可以达成多·酮的减量使用,使用新药剂组合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治和增产效果。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药防技术;药剂组合

0 引言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尤以温暖潮湿和半潮湿地区为重。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沿海麦区小麦穗期湿润多雨,有利于赤霉病的流行,特殊年份该病可涉及河南中部和陕西关中等地。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很大,不仅影响小麦产量、降低小麦品质,食用病粒后还能引起人畜中毒,病穗麦粒中含有的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d)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等,有较强的致病性[1]。地处里下河地区的江苏省建湖县,其间河网密布、空气湿润,属于潮湿区域,湿度条件完全满足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及耕作方式的改变,该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从1951年至20世纪末,赤霉病大流行的年份有8次,其中发病最重的是1973年、1977年、1983年、1989年,平均6年多流行一次[2-3]。进入21世纪以来,2001—2015年15年间,先后于2003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大流行,平均3年流行一次,特别是2012年为近34年来发生最严重的年份[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主要从抗病育种、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5]。根据建湖县赤霉病最近6次大流行的田间调查结果分析,目前该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均无明显的抗赤霉病的特性,而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也未见到成效[4],化学防治仍占主导地位。多年以来,化学防治赤霉病的主体药剂仍为苯并咪唑类农药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多·酮,据曾娟等[6]研究表明,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当抗性菌株比率达到10%时,多菌灵的防治效果将下降至60%。随着多菌灵的大量使用,抗性菌株比例增高,对赤霉病的防效已下降,而使用剂量已从以前的纯品525 g/hm2上升到现在的750 g/hm2,农药使用量大幅增加,且使用多菌灵会刺激菌株毒素产生,尤其是抗药性菌株产毒能力更强[7]。目前建湖吧区防治赤霉病的主体品种仍为多·酮,因此,提高多·酮的利用率、促成多菌灵的减量使用、选择代替多·酮的药剂新组合来防治小麦赤霉病也已变得迫在眉睫。

当前,使用苯并咪唑类农药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多·酮来防治小麦赤霉病,为了保证防效,仍以加大药剂的用量为主,而通过提高施药技术、添加助剂等手段来增加多·酮防效的研究很少,国内的农业科学杂志上还没有类似的论文发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翻阅了大量施药器械影响病虫防治效果、助剂对药剂增效作用的文献,提出了小麦赤霉病药防的新理念:一是通过比较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多·酮的3种常用兑水量之间的防效差异,来寻求防治过程中的最佳兑水量,以提高多·酮的利用率来增加防效。二是通过在多·酮中加入常用助剂,比较在添加不同助剂的情况下,该药剂对赤霉病防治效果,去探寻提高多·酮防效的有效助剂,以达到保证防效的情况下促成多菌灵的减量使用。目前报道的防治赤霉病品种较多,主要有如下几类:一是氰烯菌酯及其复配剂,有25%氰烯菌酯1500 mL/hm2[8]、48%氰烯·戊唑醇750 mL/hm2[9]、20%氰烯·已唑醇1500 g/hm2[10];二是戊唑醇及其复配剂,有43%戊唑醇240 mL/hm2[11],75%戊唑·百菌清1500 g/hm2[12],40%戊唑·福美双1350 g/hm2[13];三是咪鲜胺及其复配剂,有50%咪鲜胺750g/hm2[14]、40%戊唑·咪鲜胺450mL/hm2[15];四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复配剂,10%苯醚菌酯300 g/hm2[16]、75%肟菌·戊唑醇225 g/hm2[17];五是苯并咪唑类及其复配剂,有50%多菌灵1500 g/hm2[18]、70%甲基硫菌灵1500 g/hm2[18]、50%多·酮2100 g/hm2[19]、40%多·酮·福美双1500 g/hm2[20]、59.7%咪锰·多菌灵450 mL/hm2[21],42%咪鲜·甲硫灵1200 g/hm2[22]、30%氟环·多菌灵1200 g/hm2[23],30%戊唑·多菌灵1500 g/hm2[18],28%烯肟·多菌灵1500 g/hm2[13];六是生物农药,有1%甲嗪霉素1800 mL/hm2[24]。笔者筛选出防效较好的药剂氰烯菌酯和戊唑·咪鲜胺进行组合,设计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试验三,揭示新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的增产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防治对象、品种

防治对象:小麦赤霉病。

供试品种:小麦弱春性、早熟品种‘西农971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

1.2试验设计

1.2.1使用不同用水量试验的药剂、用量及小区安排40%多·酮WP(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售)。

试验处理:(1)40%多·酮1500 g兑水675 kg/hm2;(2)40%多·酮1500 g兑水450 kg/hm2;(3)40%多·酮1500 g兑水225 kg/hm2;(4)40%多·酮2250 g兑水300 kg/hm2;(5)CK(清水对照)。

每个处理均设4次重复,共20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66.7 m2,随机区组排列。

1.2.2添加不同助剂试验的药剂及用量 40%多·酮WP(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售);有机硅(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市售);5%白醋(建湖县上冈黄海酱醋厂生产,市售)。

试验处理:(1)40%多·酮1500 g/hm2;(2)40%多· 酮1500 g+有机硅150 mL/hm2;(3)40%多·酮1500 g+ 5%白醋750 mL/hm2;(4)40%多·酮1500 g+5%白醋1500 mL/hm2;(5)40%多·酮2250 g/hm2;(6)CK(清水对照)。

每个处理均设4次重复,共24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66.7 m2,随机区组排列。

1.2.3药剂新组合试验的药剂及用量 40%多·酮WP(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售);25%氰烯菌酯E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80%戊唑醇WP(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45%戊唑·咪鲜胺WP(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

试验处理:(1)常规用药区:40%多·酮2250 g/hm2二次;(2)新药剂组合区:第一次使用25%氰烯菌酯1800 mL+80%戊唑醇150 g/hm2,第二次使用42%戊唑·咪鲜胺750 mL/hm2;(3)CK(清水对照)。

常规用药区面积2667 m2,新技术方案区面积20000 m2,CK区66.7 m2×4。

1.3试验基本情况

1.3.1试验环境及栽植条件 试验地位于建湖县建阳镇建设村4组,土壤类型为粘土,pH 7.2,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为水稻,小麦种植方式为旋耕种植,于2014年10 月26日播种,密度均匀,长势与大面积无明显差异。

1.3.2施药时间及方法 试验于2015年4月26日(扬花5%)用第一遍药,用药时,天气晴好,日平均温度22.2℃,南风3~4级;5月1日用第二遍药,用药时,天气晴好,日平均温度17.8℃,东南风3~4级。施药前10天有2个雨日,第一次用药后连续2天有雨,总降雨量14.2 mm,下雨时小麦正处于扬花高峰期,5月份有11个雨日,天气条件有利赤霉病发生。该试验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常规均匀喷雾,除水量试验外,每个处理药剂兑水300 kg/hm2。

1.4调查内容及方法

1.4.1防治效果调查 试验于5月25日(病情稳定期)调查各小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每小区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0.25 m2,调查记载总穗数、病穗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各处理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1.4.2严重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病;1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3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5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7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25]。

1.4.3计算公式[25]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用水量试验

各种处理的防治效果见表1。病穗防效:40%多· 酮1500 g/hm2防治小麦赤霉病,兑水225 kg的效果最好,达53.84%,优于兑水450 kg(防效44.40%)和兑水675 kg(防效41.55%)的效果,均呈极显著差异,且防效随着兑水量的增加呈逐步下降的趋势,40%多·酮1500 g/hm2兑水225 kg的防效低于40%多·酮2250 g/hm2兑水300 kg的防效(66.66%),呈极显著差异。

病指防效:40%多·酮1500 g/hm2防治小麦赤霉病,兑水225 kg的效果最好,达65.24%,优于兑水450 kg(防效43.99%)和兑水675 kg(防效39.41%)的效果,均呈极显著差异,且防效随着兑水量的增加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同时40%多·酮1500 g/hm2兑水225 kg的防效与40%多·酮2250 g/hm2兑水300 kg的防效(68.43%)相当、略低,方差分析无差异。

2.2不同助剂试验

表1 不同用水量下多·酮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结果

各种处理的防治效果见表2。病穗防效:40%多· 酮1500g/hm2防治小麦赤霉病,加入5%白醋1500mL/hm2的防效为50.92%,与加入有机硅150 mL/hm2的防效(52.64%)相当、略低,无差异;高于加入5%白醋750 mL/hm2(防效42.31%)和不加增效剂(防效42.42%)的防效,均呈极显著差异;低于40%多·酮2250 g/hm2不添加增效剂的防效(66.66%),呈极显著差异。

病指防效:40%多·酮1500g/hm2防治小麦赤霉病,加入5%白醋1500 mL/hm2的防效最好,达71.04%,优于加入有机硅150 mL/hm2(防效63.86%)、加入5%白醋750 mL/hm2(防效59.26%)和不加助剂(防效50.27%)的防效,均呈极显著差异,同时40%多·酮1500 g/hm2加入5%白醋1500 mL/hm2的防效高于40% 多·酮2250 g/hm2不添加助剂的防效(68.43%),但差异不显著。40%多·酮1500 g/hm2加入有机硅150 mL/hm2的防效低于40%多·酮2250 g/hm2不添加增效剂的防效,差异显著,好于加入5%白醋750 mL/hm2和不加增效剂的防效,均呈极显著差异。

2.3药剂新组合试验

各种处理的防治效果见表3、测产结果见表4。病穗防效:药剂新组合的防效高达85.77%,高于常规用药区(防效66.66%),呈极显著差异。

病指防效:药剂新组合的防效高达84.71%,高于常规用药区(防效68.43%),呈极显著差异。

增产效果:药剂新组合的增产效果明显,理论产量为6633.0 kg/hm2,比常规用药区(5878.5 kg/hm2)增产12.83%,是对照区理论产量(3532.5 kg/hm2)的1.88倍。

3 结论与讨论

建湖县2015年的天气条件有利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供试小麦品种‘西农9718’,为赤霉病的感病品种,未施药区的病情较高,田间各种试验的结果对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防治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1提高多·酮的利用率

表2 不同助剂下多·酮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结果

表3 药剂新组合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结果

表4 药剂新组合对小麦产量的增产结果

不同用水量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多·酮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过程中,控制兑水量,能够起到提高其病指防效的作用。40%多·酮1500 g/hm2兑水225 kg的防效优于兑水450 kg和兑水675 kg的效果,差异极显著,且防效随着兑水量的增加而下降。这种结果应当源自于施药过程中,雾滴的聚并和反弹。聚并,雾滴在运动过程中与其他雾滴相撞,就会发生雾滴聚并而形成较大的液珠,且这个过程会由于喷雾量的不断增大而持续进行,当液珠的重力大于叶面对其的持着力后,就会从叶面滚落。反弹,当雾滴落到叶面的瞬间,会从叶面上反弹,弹起的雾滴有可能再次落到叶面上,也有可能沉积到叶背面或反弹后脱离叶表面而飘失,当喷雾量不断加大时,脱离叶表面而飘失的越多。因此就出现了40%多·酮1500 g/hm2兑水225 kg的防效与40%多·酮2250 g/hm2兑水300 kg的防效相当、略低,方差分析无差异的结果。在使用多·酮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过程中,常用的3种对兑水量分别为225、450、675 kg/hm2,兑水225 kg/hm2的病指防效最好,说明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多·酮兑水225 kg/hm2时的利用率最高,可在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防治中进行推广。另陈林生[26]和杜卫民等[27]在不同施药器械防治病虫害的研究报告中也表明,用水量较少的处理对病虫的防治效果较理想。

3.2多菌灵的减量使用

不同助剂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多·酮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过程中,添加助剂,能够起到提高其病指防效的作用。40%多·酮1500 g/hm2防治小麦赤霉病,加入5%白醋1500 mL/hm2的防效好于40%多·酮2250 g/hm2不添加助剂的防效。同时,虽然加入有机硅150 mL/hm2的防效低于40%多·酮2250 g/hm2不添加增效剂的防效,但是也达到了63.86%,能够起到农药减量施用的作用。供试助剂为2种:白醋为增效剂,可以提高多·酮的毒力,以此来提高其防效;有机硅为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加药物在叶片上的覆盖面积,阻止药剂从叶片上流失,以此来提高防效。白醋为有机酸,赵勇等[28]在研究中指出,有机酸与多菌灵混配有增效作用,与本试验的结果相吻合。有机硅作为表面活性剂,也能提高药剂的防效,陈轶[29]、袁会珠[30]的研究表明,在病虫防治药剂中添加有机硅可以提高药剂的防效,与本试验的结果相仿。使用多·酮防治小麦赤霉病,添加增效剂(白醋)和表面活性剂(有机硅),均能够起到提高其防效的作用,且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起到了降低多菌灵的使用量、减少抗性菌株产生的效果。大面积防治小麦赤霉病,推荐使用5%白醋1500 mL/hm2。

3.3代替多·酮的药剂新组合

药剂新组合试验的结果表明:药剂新组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远高于常规药剂40%多·酮,且具有很好的增产效果。药剂新组合用药区和常规用药区相比,病穗防效高出了19.11个百分点,病指防效高出了16.28个百分点,穗实粒数增加1.6个,千粒重增加2.6 g。新药剂组合中,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好,郭正国等[8]、许艳云等[31]在各自的试验中已经验证;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高防效及其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孔祥英等[11]、高家旭等[32]在研究中也都得出了较好的结论;戊唑·咪鲜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理想,王艳等[15]、周群芳等[33]也都有相关的试验论文发表。选择药剂新组合来代替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目的,除了保证防治效果外,更主要的是为了降低多菌灵抗性菌株出现的频率和减少小麦籽粒中的赤霉菌毒素。李恒奎等[34]在研究中表明,使用氰烯菌酯防治赤霉病,多菌灵抗性菌株出现的频率仅为0%~1.39%;韩青梅等[35]在论文中指出,使用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可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中赤霉菌毒素的含量。

参考文献

[1]刘红军,侯青松.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及抗赤资源利用[J].小麦研究,2014,35(1):11-17.

[2]沙光明,徐莎莎,常兰.麦类赤霉病长期预报技术及服务效益评估[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与现代农业,2011:1-5.

[3]刘寿东,王恩眷,郭安红.200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天气条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370-374.

[4]陈永明,林付根,赵阳,等.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J].农学学报,2015(5):33-38.

[5]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4-27.

[6]曾娟,姜玉英.2012年中国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分析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4):38-41.

[7]张雁南,樊坪升,陈长军,等.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抗性的监测及其演变规律[J].农药,2009,48(8):603-613.

[8]郭正国,徐振宇,顾永明,等.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示范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4(1):120.

[9]刁亚梅,周明国,王建新.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开发[J].农药,2012,15(5):375-376,384.

[10]关祥斌,孙国强,宋建峰.20%己唑醇·氰烯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研究初探[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

[11]孔祥英,马鸿翔,张旭,等.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和增产效果[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4):64-67.

[12]王晓芹,孙晓荣.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4(2):106.

[13]袁月芳,张景飞,须兆龙,等.不同新型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药效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3(6):131.

[14]徐柳,张有为,郁东航.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3(2):103.

[15]王艳,许燕子,邹华丽,等.400g/L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J].湖北植保,2013(1):37-38.

[16]尤爱琴,张昌杰,胡宇峰,等.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2(4):532-535.

[17]孙永军,刘娅,李春梅,等.拿敌稳、富力库防治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试验[J].植物医生,2013,26(6):23-25.

[18]杨森,刘广军,缑国华,等.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总结[J].农业科技通讯,2013(12):88-89.

[19]吴福民,李华,刘才忠,等.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初报[J].现代农药,2014,13(1):55-56.

[20]单芳胜,郏云生.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 (18):125-126.

[21]刘军.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4(2):107.

[22]吉沐祥,高定如,吴祥,等.42%咪鲜·甲硫灵WP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示范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104-106.

[23]曹其会.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140-141.

[24]赵影,张影,赵凤梅,等.1%申嗪霉素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4):87-88.

[25]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农药,2011,50(5):385-389.

[26]陈林生.不同施药器械、施药方法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试验[J].福建稻麦科技,2011,29(2):8-10.

[27]杜卫民,罗定棋,张成省,等.不同施药器械对烟蚜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0):54-56.

[28]赵勇,李俊凯,徐汉虹,等.有机酸与多菌灵混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增效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5(4)378-380.

[29]陈轶.农用有机硅助剂对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增效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2008,1(4):478-479.

[30]袁会珠.Silwet(R)系列农用喷雾助剂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3):47-48.

[31]许艳云,徐荣钦,刘美刚,等.25%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试验示范[J].湖北植保,2012(6):11-12.

[32]高家旭,蓝天琼,刘成家,等.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2015,46(2):26-27.

[33]周群芳,孙俊铭,吴伟.戊唑·咪鲜胺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15(2):67-68.

[34]李恒奎,周明国,王建新,等.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及治理多菌灵抗药性研究[J].农药,2006,45(2):92-94.

[35]韩青梅,简利茹,车俊仪,等.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示范及对籽粒毒素的影响[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致谢:盐城市植保植检站陈永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Drug Prevention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Ma Yong
(The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Jianhu,Jianhu 224700,Jiangsu,China)

Abstract:Now the frequency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occurrence is high in Jianhu of Jiangsu Province,and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 main prevention drug—carbendazim and its mixtures is declining year after year. So the author put forward a new view of drug prevention for controlling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in large area. Three ways were used to improve the drug prevention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including increasing the availability of polyketone,reducing the dosage of carbendazim,and selecting new substitute combination of polyketone.The results showed that,40%polyketone 1500 g/hm2with 225 kg water had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disease index as 65.24%;and it was similar to the efficiency of 40%polyketone 2250 g/hm2with 300 kg water(68.43%).40%polyketone 1500 g/hm2mixed with 5%white vinegar 1500 mL/hm2had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disease index as 71.04%,better than that of 2250 g/hm2of 40%polyketone(68.43%).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disease index of the new drug combination was 84.71%,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drug 40%polyketone 2250 g/hm2(68.43%).The increasing effect of theoretical yield was 12.83%.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olling of water coul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polyketone,adding the additives could reduce the dosage of polyketone,and the use of new combin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control efficiency and yield.

Key words: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Technology of Drug Prevention;Drug Combination

中图分类号:S482.2+99

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15110020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小麦产品中镰刀菌毒素的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CX(14)2126]。

作者简介:马勇,男,1981年出生,江苏建湖人,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工作。

通信地址:224700江苏省建湖县双湖路东首农委大楼二楼西侧建湖县植保植检站,Tel:0515-80627269,E-mail:drage0@163.com。

收稿日期:2015-11-23,修回日期:2016-01-24。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
郎溪县小麦赤霉病不同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研究初报
激健减量增产助剂预防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几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
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度判别指标
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睢宁县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