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之魂

2016-07-21 17:40段奇清
做人与处世 2016年11期
关键词:核爆炸大漠粉笔

段奇清

心中有信念,所有的轨迹都会光芒闪亮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许多人以于谦这首诗赞美他。也有人说,他就是用这制作成的一支粉笔。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恩来在电话中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炸成功?”这可问到要害,一时没有人能回答得上来,指挥帐篷里一片肃静。

这时,随着一阵有力而快速的脚步声,一个声音在帐篷间回响开来:“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听言,张爱萍将军喜不自胜,紧紧握住说话人的手,又拍了拍他满是尘土的肩,说:“你可立了大功!”人们一看,是一个面孔不太熟的年轻人。

是的,他叫林俊德,时年二十六岁,从浙江大学毕业来到罗布泊还不到四年。

核爆炸是要凭数据说话的,而冲击波的数据是最关键的。获取这样的数据需要一个记录仪,当时却没有谁研究出这个仪器。林俊德主动请缨,由他带头,记录仪很快研制成功。那是一个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没有条件,他就土法上马,一个闹钟,一截自行车轮胎,做成一个罐头盒样的东西。可不要小看它,它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仪器。这个自记仪不仅在关键时候立了关键一功,而且林俊德还因为它拿到国家发明奖。

当有人问起他何以会想到以土办法去搞高科技时,他向人讲了一个故事。

林俊德的家乡在福建省永春县大山深处,贫困就像荒野的老藤紧紧缠绕着当地人,林俊德的家更是一贫如洗,连念高中时他也常常打着赤脚。那还是念初中时,一次,学校组织一场运动会,那天,他总算穿去一件比较完好的白色衬衫。可朝读时,胸前被人出其不意用墨水染黑了一块。他难过地对老师说,这天的运动会他不参加了。

这时,老师拿了一支粉笔,在黑板上面上下平行着各画了两个点,要他一笔将四个点连成一条直线。他说:“老师,这个我不能。”只见老师把一整支粉笔横压在黑板上,从两个点划向另两个点,一条白色的带子出现在了黑板上。

那天,他效仿老师,拿了一支粉笔横压在衬衫上,用力划过去,黑污看不见了,他去参加了运动会。事后他说,条件差不是理由,当你有一个独辟蹊径的思路时,许多不可能就变成可能了。

在说到自己有什么遗憾时,林俊德说,自己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得人情世故,不会“做人”。但人们都说,他是一门心思全放在了科研上。由于贡献杰出,林俊德获得三项国家科学进步奖、两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十余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因此林俊德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头衔,也是一位将军。

无论地位怎样变化,但他始终记住当年的那一支粉笔,总以饱满的激情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即使年近七十,一年仍只休息三天,即大年初一、初二、初三。他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坚持“三个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2012年5月,林俊德不幸被诊断为胆管癌晚期,他问医生,做完手术后或者化疗期间能不能工作。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说:“我要有质量地活着,哪怕活着的日子少了许多。”他让人在病房里放了一张办公桌,病情最重的时候他的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脖子支撑不住脑袋,一边一人托着他的脸颊。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坐在笔记本电脑前,一下一下移动着鼠标。

他实在太累了,虚弱得如同一张纸,似乎一丝丝风就能将他卷走。医生让他休息一会儿,他艰难却坚定地说:“不能,一躺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

在医院里,林俊德凭着氧气罩,在人们的支撑下,在电脑中的几万个文件中,整理出了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

直到该整理的都整理好了,松了一口气的他陷于昏迷之中,五个小时后,即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这位七十五岁,有着五十二年军龄的坚强战士,以冲锋的姿势离开了人间。对于身后事,他只交代了一句话:“把我埋在马兰。”他要彻底融入到浩瀚的大漠中。

林俊德以坚定如磐石炽烈似火焰的信念铸就了自己,即便他这支粉笔已成为烟尘,也要化作大漠之魂,如同大漠一样绵长恒远……

(编辑/杨逸)

猜你喜欢
核爆炸大漠粉笔
低空核爆炸环境效应模拟研究
用矩阵分解方法识别地下核爆炸
核安全及其技术的发展
基于核爆炸的小行星偏转方案分析
大漠千年
大漠落日
粉笔怎么来的
我们的“粉笔头”
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