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全国两会精神解读

2016-07-25 01:57
时事报告 2016年4期
关键词:十三五慈善供给

本刊特约报告员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全国两会精神解读

本刊特约报告员

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是在“十三五”布局开新、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实现“十三五”时期良好开局的动员会,是“关键之年的关键之会”。认真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对于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信心决心,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会议的基本情况与突出特点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3月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期共11天半,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主要议程有9项,除了审议审查例行的6个报告,即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16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2016年度财政预算报告外,还审议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和慈善法草案等。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于3月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期12天。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工作报告;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讨论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慈善法草案及其他报告,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年年岁岁“会”相似,岁岁年年“意”不同。每年全国两会,都透着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气氛。“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全国两会,传递出更加务实、成熟、开放、自信的会风,给人以清新之感。具体说,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中国方位,全球瞩目。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最大贸易国、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走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经济的脉搏律动。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因此国内外各界对这次大会格外期待和关注。今年采访大会的记者达3200多人,其中港澳台记者360多人,外国记者1000多人。微博、微信、客户端……新媒体让大会和社会联系更加紧密、代表和公众互动更加便捷;H5(第五代应用超文本标记语言)、360度全景相机等新的传播手段的运用,让今年的两会信息更加透明、声音更加响亮。不少外媒评论,李克强总理的报告彰显了中国信心、中国智慧,展示了中国力量和中国前景。

第二,中国智慧,创新引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全篇,新举措涉及方方面面,新亮点振奋人心。“新经济”“分享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地钱挂钩政策”“相机调控”“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国家大数据战略”“工匠精神”“光网城市”“大众旅游时代”“海外仓”等,透射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呈现出中国新的发展图景。“创新驱动”首次亮相规划纲要,成为主要发展指标大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高频次提及“创新驱动”,先后61次提到“创新”二字,相当于前两年的总和。创新的中国已经呈现在世界面前。

第三,中国前景,百姓期待。今年两会哪些话题最热门?百度提供的搜索数据显示,改革、环保、养老、创业这四大话题排名靠前,搜索量均超过亿次。紧随其后的是正风反腐、“一带一路”、依法治国、价格改革等,搜索量均超过千万次。消费环境、教育公平、户籍改革、全面两孩、看病难看病贵等关键词的搜索量也在百万次以上。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在“十三五”规划纲要25个主要指标中,首次用“民生福祉”取代了之前“人民生活”的表述。从“人民生活”到“民生福祉”,一词之差,体现了发展理念的升华,表明着力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是党和政府的努力方向。规划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民生关切,保障民生福祉,民生的内容更为充分,民生的指标更为具体,民生的指向更为明晰,可以说主旨就是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代表们反映,近几年两会传递出的“干货”越来越多,民生实惠更使人看得见摸得着。

二 会议的主要精神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把握新常态下的新规律,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体现了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治党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政风新气象。报告总结成绩令人鼓舞,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工作部署清晰具体,文风朴实、文字精练,是一个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好报告,是一个大气恢宏、为民求实、提振信心、创新开拓的好报告。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还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表决通过了慈善法。下面着重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内容作个介绍。

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平稳

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约合10.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9%。这一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超过5000亿美元,按不变价计算,相当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超过了目前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为世界平均增速的2倍多,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

(一)总结2015年: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

2015年,面对多重困难和严峻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过去的一年,国内外形势跌宕起伏,多种挑战和风险不期而至,我国发展过程历尽艰辛,常常“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最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路走来,确实很不容易。对此,报告提纲挈领进行了回顾。概括起来,可以说去年我们面临“三难”挑战,取得了“三稳”“三好”成绩。“三难”:一是国际环境极为复杂严峻,二是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三是发展基数高、难度增大。“三稳”:一是经济增速稳,二是居民收入稳,三是就业形势稳。“三好”: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二是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三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这份出色的成绩单,给13亿多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给复苏艰难曲折的世界经济带来了福音,也让曾甚嚣尘上的中国经济“崩溃论”“悬崖论”等唱衰论调不攻自破。这再次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内生动力机制和强大的抵御风险能力,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前行的步伐。

(二)五年发展成就:既有“外在颜值”,也有“内在气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5年,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有权威专家用网络语言作了形象概括:既有“外在颜值”,也有“内在气质”。有“外在颜值”,主要是指各项指标完成得都很亮丽;有“内在气质”,是指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在不断优化,新的发展动能在凝聚,发展方式转变在加快。正如报告所说,经济发展“持续较快”,结构调整“标志性进展”,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社会发展“成就斐然”。5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限于篇幅,报告只简要概括了六个方面具有转折性、标志性的重大成就。一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二是在结构调整方面,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城镇。三是在基础设施方面,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1.9万公里、占世界60%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2万公里,建成全球最大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四是在科技创新方面,一批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一些重大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五是在人民生活方面,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6400万,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超过4000万套,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亿多。六是在社会事业方面,教育公平和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80%。

“十二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无穷创造力,使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更加坚定、基础更加扎实。

(三)2016年首设GDP目标区间:为“十三五”开好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报告提出了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坚持”,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五大政策”,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抓好“五项重点”,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民生保障,切实防控风险,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生产”正在逐步取代“汗水车间”,推动广东东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图为东莞松山湖大连机床集团智能研发中心。

报告将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6.5%7%。这是1995年以来首次将GDP目标设在一个区间。和去年7%左右的目标相比,不仅由“点目标”改为“区间目标”,而且总体看有所调低。设立目标区间是因为,全球经济处于一个大的调整期,外部环境有不确定性。这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

5年前,中国经济发展保持着平均两位数增速,现在则步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去年经济增速以6.9%收官。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之一。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经济体,其发展动力大多会从以重化工业和出口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服务业和消费为主,而服务业和消费一般比较稳定,动力转换后增速下行符合经济规律。我们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本、韩国为例,日本“拐点”发生在1969年,韩国“拐点”发生在1988年。以这两个年份为界,两国前10年和后10年的经济平均增速都从10%左右降到了6%7%。

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报告指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峻,我们要做打硬仗的充分准备。同时也分析了发展的有利因素。这说明,我们的政府是坦诚的、负责任的,是完全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充分阐述有利条件,固然可以鼓舞士气、提振信心,但如实向人民群众交底,实事求是地讲清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回顾历史,我们国家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依靠全国上下同心协力、顽强奋斗,都走了过来。就拿最近十几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来说,我们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不仅率先企稳向好,而且为整个亚洲和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实现了“弯道超车”,在世界的位次不断前移。何况今天我们有多年形成的雄厚物质基础,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特别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样的风险挑战不能战胜呢?所以报告指出,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新旧动力转换的历史关口,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预期目标,引领2016年中国经济走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四)“十三五”规划:引领新常态,开拓新境界

发展是第一要务,国之首要、民之关切。描绘好“十三五”蓝图,是我国健康发展、阔步迈向世界强国的重要一步。“十三五”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明确了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纲要细致描绘出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图景,谋划了实现目标的“路径图”。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来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报告强调,做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关键要把握好三点。

第一,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我国发展阶段、基本矛盾和发展中国家地位“三个没有变”,这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清醒认识、牢牢把握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不能偏离的根本准则、根本要求。尽管去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近11万亿美元,人均近8000美元,但仍排在全球70多位。我国虽然是第二大经济体,但这个“第二”反映的只是即期的规模和增加值,并不完全反映国民财富总体状况和国家综合实力,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家底比我们厚实得多。即使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多也就是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国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产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决不能未富先骄,决不能歇脚停步。我们没有这个资格,也没有这个本钱。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强调不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论英雄,但决不是不要GDP,也不是GDP增速越低越好。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防止片面性。当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速度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需保持在6.5%以上。由于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发展如逆水行舟,保持这样的速度绝非易事。但这是底线,必须确保完成,否则不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以如期实现,我国也将面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集中力量推动科学发展,妥善应对挑战,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二,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目前,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既有需求问题也有供给问题。但主要矛盾是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有效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总量、需求结构变化,其根源在于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和僵化。要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图为1月22日,山东青岛港在装载外贸集装箱。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说的不是一回事,不能看成其翻版。西方供给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失效,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局面,供给学派强调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重点是减税,过分突出税率的作用,并且思路方法比较绝对,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是一个整体,必须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一是从制度建设和体制层面来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放松管制,促进竞争,支持创新,扩大开放,为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看病难看病贵将大为缓解报告和纲要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作出了安排,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让老百姓真正从健康中国建设中受益。5年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将大为缓解,生命将更有质量更有尊严。“十三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将提高1岁。2016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从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

二是从产业层面来讲,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一方面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通过市场竞争和倒逼机制,辅之以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只有减法加法一起做,才能够使经济在稳定增长中实现转型升级。如果只单纯做减法,就会产生收缩效应,不仅增长稳不住,失业也会增加,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从供求关系层面来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从供给侧发力,也要有需求侧的互动。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新的供给本身可以创造一部分新的需求,但很多新的供给要靠需求的扩大来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一部分新的供给,但更多的需求要靠新的供给来满足。因此,在着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同时,要积极扩大需求,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供给和需求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看成非此即彼的关系。

四是从宏观政策层面来讲,要在注重供给侧管理的同时,搞好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税收调节、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着眼促进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推进产业重组和结构升级,激发内生动力。但结构调整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过程。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必须在加强供给侧管理的同时,运用需求侧管理手段,引导社会扩大消费,增加有效投资,开拓国际市场。这样才能稳住增长,保住就业和民生。如果增长稳不住,就难以进行结构调整。没有当前,也就没有未来。

第三,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传统动能到了一定时候,其潜力发挥到极致,经济发展就会遇到“天花板”,这个时候需要新动能及时跟上,才能突破障碍、实现持续发展。这是事物变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如此,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对这种现象,有理论称之为“S型曲线”。就我国经济而言,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仅靠传统动能支撑,难以长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还必须加快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的壮大对冲传统动能的减弱。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新动能的培育对活跃经济、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传统产业调整升级创造了条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加快发展新经济、做大做强新动能,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要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壮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但要看到,新动能代替传统动能发挥主导作用毕竟需要一个过程,必须防止传统动能过早过快衰减。要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有9亿多劳动力,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超过1亿,技师及以上专业技能人才约5000万,还有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3500多万,每年毕业700多万。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发展的最大本钱。通过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五)首部慈善法:助力全面建成小康

慈善法是慈善制度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制定慈善法,是发展慈善事业、规范慈善活动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措施,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经历长达10年的调研论证,提交本次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首部慈善法,对慈善法的调整范围、慈善组织的设立程序、行为准则、信息公开、慈善募捐和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慈善财产、慈善服务以及慈善事业的促进措施等作了系统规范,明确回答了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相关问题。比如,是不是只有捐款捐物才算做慈善?购买彩票、单位组织的献爱心活动是否算做慈善?企业慈善捐款能不能抵税?等等,慈善法都作了明确规定。慈善事业倡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除了捐款、捐物外,扶贫济困、扶助老幼病残、参加公益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也是参与慈善事业的形式。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由河北省石家庄市慈善总会与爱心企业联合成立的慈善爱心超市槐岭店于2015年底投入使用,让生活困难的群众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图为一名残障人士在慈善爱心超市选购商品。

中国全社会的慈善捐赠总额从2006年的1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4年的1000亿元人民币;经常参加慈善活动的志愿者,目前全国有6600万人。如果说一个国家慈善行为的体量体现了其文明进步程度,那么用法律构建更加规范的捐赠行为,营造更为健康的捐赠环境,很有必要。慈善立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打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善时代”。

慈善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向着决胜全面小康奋勇前进!

本栏责编:赵鸿文

E-mail: zhao_hongwen@126.com

猜你喜欢
十三五慈善供给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