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热敷联合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2016-07-26 22:20黄少雅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6期

黄少雅

【摘要】 目的 观察吴茱萸热敷联合电针足三里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162例腹部术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治疗组(9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吴茱萸热敷联合电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肠鸣音恢复平均时间为(15.6±3.0)h, 对照组为(25.3±3.6)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肛门排气时间为(24.2±3.2)h, 对照组为(36.7±4.1)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吴茱萸热敷联合电针足三里能明显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吴茱萸热敷;电针疗法;足三里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26

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快慢直接影响患者术后机体的整体康复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近年来, 作者通过对妇科腹部手术术后患者进行吴茱萸中药封包外敷腹部、电针双侧足三里治疗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取得较满意疗效,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住院经腹部手术术后的患者共162例, 其中开腹手术40例, 腹腔镜手术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治疗组(92例)。治疗组中开腹手术23例, 腹腔镜手术69例, 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40.7±14.0)岁;对照组中开腹手术17例, 腹腔镜手术53例, 年龄20~58岁, 平均年龄(37.6±1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妇科良性病变开腹及腹腔镜术后。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术后;②对吴茱萸及维生素B1注射液过敏者。

1. 3 治疗方法

1. 3. 1 对照组 术后给予常规禁食、补液, 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四肢, 翻身下床活动等, 肌内注射维生素 B1注射液(安阳九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规格:100 mg/支), 100 mg/次, 1次/d, 排气后停药。

1. 3. 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吴茱萸热敷联合电针治疗, 具体包括:①吴茱萸 250 g+粗盐炒热外敷腹部(操作方法:吴茱萸 250 g 加粗盐 250 g 加入微波炉专用碗, 中高火加热 3 min, 至吴茱萸颜色转为咖啡色, 外壳稍张开, 并散发出芳香气味, 药物晾至 85~90℃, 装入大小约 15 cm×25 cm 的棉布袋中, 患者取仰卧位, 将药袋放在患者脐部及其周围, 开腹手术者避开手术切口, 起初药袋隔衣外敷, 待患者自觉不烫且能耐受时紧贴皮肤热敷, 30 min/次, 2次/d, 结束后应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烫伤);②针刺足三里穴, 得气后接电针仪, 用疏密波通电刺激30 min, 电流调节到患者最大耐受量为度, 2次/d。如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适, 可根据情况及时终止治疗, 直至肛门排气。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及首次肛门自主排气时间。判定标准[1]:①肠鸣音:术后 24 h 内每 1小时听诊患者左右侧上、下腹及脐区肠鸣音, 每个部位每次听诊 1 min, 若听诊区每分钟有≥3次的肠鸣音定为肠鸣音恢复时间;②肛门排气:手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作好健康教育, 以获得精确的最早肛门排气时间, 且该时间应表示连续性肛门排气开始及患者自觉腹胀不适开始缓解。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首次肛门自主排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能治疗疾病, 但也可能导致并发症和后遗症, 而胃肠道并发症是腹部手术的最常见并发症, 因此, 尽早促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是患者术后平稳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 胃肠功能恢复的快慢直接影响患者术后机体的整体康复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医学认为, 胃肠属六腑,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灵枢·本脏》:“六腑者, 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故病变主要表现在气机上逆、气机阻滞、消化障碍、清浊不分、大便不通等方面, 临床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肛门无排气排便等, 属中医“腹痛”“痞胀”“呕吐”等范畴。

电针是使用针具及电刺激, 作用于机体穴位, 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为非消化道途径治疗方法, 具有调整人体功能, 加强止痛、镇痛, 促进气血循环, 调整肌张力等作用。电针对胃肠道的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 对高张力、亢进的肠道运动有抑制作用, 能解除病理性肠道痉挛;对低张力、运动迟缓的肠道运动有兴奋作用, 可促进肠道蠕动[2]。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合穴, 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之功能, 主治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等证。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针灸刺激足三里穴, 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 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 增进食欲, 帮助消化。故妇科腹部术后患者使用电针足三里穴能降逆和胃, 通调肠腑, 促进胃肠蠕动, 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中医学认为, 妇科腹部手术之后, 脾气受损, 气机不畅,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加之手术损伤脉络, 血溢脉外成瘀, 脉络受阻, 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肛门无排气排便等症状;另外, 术中阳气外泄, 阳虚则寒, 故术后治疗多以温阳健脾, 行气导滞为主。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辛、苦、热, 有小毒, 归肝、脾、胃、肾经, 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等功效。《本草经疏》:“吴茱萸, 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 则中自温、气自下, 而诸证悉除。”吴茱萸含有挥发油成分[3], 油中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等, 能穿透皮肤腠理, 直接达到病所, 此外还含有吴茱萸酸、吴茱萸次碱, 吴茱萸次碱能抑制炎性细胞浸润, 起到外敷治疗的目的。其外敷可通过提高腹部术后患者血清胃动素含量, 减短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 促进小肠动力障碍的快速恢复[4]。

综上所述, 吴茱萸加粗盐热敷腹部联合电针刺激足三里穴, 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特别适于术后由于禁食无法早期服药的患者,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萍, 唐群芬, 李国清, 等.小茴香加吴茱萸热敷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10):942-943.

[2] 李勋, 李永炬.电针疗法对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胃动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河北中医, 2014(2):244-246.

[3] 严春临.中药吴茱萸药理作用研究概况.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9, 26(1):77-79.

[4] 王雄华, 沈刚, 徐王磊, 等.吴茱萸外敷对腹部手术后小肠功能恢复的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1, 17(5):494-496.

[收稿日期:20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