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左派”思潮的发展现状探析

2016-07-29 20:54盖梦洁
2016年25期
关键词:启示观点影响

盖梦洁

摘要:20世纪90年代,伴随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新左派”思潮兴起并得到广泛关注。它从关注民生问题,呼吁社会公平正义,反对腐败等,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尽管“新左派”的某些思考仍欠成熟,但是为今天认识和解决中国当前社会问题拓展了思考空间,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中国存在多种思潮交织交锋交融,在尊重各种思潮的存在价值的同时,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新左派”须立足长远,在多种思潮中完善自身。

关键词:“新左派”;观点;影响;启示

“新左派”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得到广泛传播。受西方影响,20世纪70年代,国内出现“新左派”思潮,但并未得到大范围关注。直到90年代,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新左派”知识分子针对中国社会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反思,他们关注民生问题,批判资本主义,呼吁社会公平正义,表达了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深切忧虑,彰显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新左派”思潮由此得到广泛的关注。

一、“新左派”思潮的主要观点

作为众多社会思潮的一种,“新左派”思潮有其代表性的观点和鲜明的立场。新左派是以“西方左翼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基础,以平等与公平为核心价值,把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分层化、社会失范与社会问题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体现,并以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选择的社会思潮”①。这是萧功秦在《新左派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一文中给“新左派”思潮下的定义,这也是学界较为认同的一种观点。

(一)关注社会分配公平问题

在“新左派”看来,中国需要经济的发展,同时更需要社会的公平。“新左派”认为,目前中国存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态势,财富越来越集中在一少部分人手中。“新左派”认为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导致了分配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因此,“新左派”认为,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的力量,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再分配机制,在资源分配上向弱势群体有所倾斜,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遏制贫富差距的扩大。同时,“新左派”也指出,单纯依靠再分配调节贫富差距是不够的,初次分配也要兼顾公平。

(二)关注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是“新左派”一直以来密切关注的问题。1991年—1997年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我国城镇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存在大规模下岗失业人群,当时即引起“新左派”的高度关注。他们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新左派”认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必然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就业问题也会从经济问题演化为社会民生问题,大规模失业现象会直接切断了收入来源,进而导致生活状况恶化,失业人群演变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最终导致社会的急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产生。因此,扩大就业、解决好再就业问题实际上也遏制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策略。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新左派”支持政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倡多元化的就业模式,鼓励发展中小企业,支持多种方式就业如自我创业、利用新媒体创业等等。

(三)指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弊端

“新左派”借用萨米尔·阿明的依附理论,对全球化趋势持一定批判态度。阿明阐述了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不发达和依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认为全球化只是在表面上和形式上密切各国联系,实则是一种新型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对此,“新左派”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这一经济侵略和盘剥的工具,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其后果是发展中国家被日益边缘化。基于此,“新左派”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开放需要进一步推进,但是应该站在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高度,始终强调把国家利益和安全放在首位。

(四)赞同直接民主形式

“新左派”赞同直接民主形式,诉诸全民民主以实现社会公正。面对社会不公正问题,“新左派”认为正是由于少数阶层的特权压制了大多数人的权利和自由。它们赞同群众性的大民主,认为直接民主并不能成为专制主义的诱发因素。“新左派”认为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有机会直接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保证广大公民享受普遍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用真正的全民民主来与少数强势阶层对整个社会的控制、支配和剥夺相抗衡,才能真正实现公民的自由与民主。

(五)要求惩治腐败,破除腐败根源

腐败问题一直都是“新左派”的重要关注点。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的“苍蝇老虎一起打”等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得到了“新左派”的广泛认同,它们支持并肯定党中央依法治国、铁腕治腐的做法。关于反腐问题,“新左派”认为,虽然中国在前一阶段的反腐中取得很大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要切实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二、“新左派”思潮的存在价值与不足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由于没有成熟的理论引导,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屡见不鲜。“新左派”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抨击社会现实问题,彰显了知识分子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关心,这是值得肯定的。同时,“新左派”把批判和反思作为其主张的立足点,不可避免的存在消极和极端的成分,在思想上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新左派”存在的价值

首先,“新左派”思潮推动了中国多元民主制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正面交锋在我国思想界尤为瞩目,双方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需要不同声音的存在。同时,这也预示了中国的文化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因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多元化的包容程度。

其次,“新左派”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彰显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新左派”质疑全球化,要求社会关注和改良弱势群体状况,主张改善住房、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问题,希望遏制贫富差距、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现象,这都是“新左派”对中国当下现实问题的高度重视,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国家的决策会起到一定警示作用。总体来看,“新左派”关注现实、关心弱势群体、彰显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新左派对于全球化的相关观点虽显极端,但同样具有警示意义。它提醒投身于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跨国公司、大众传媒等全球化的载体和工具,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输出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从而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最大赢家。这对中国乃至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制定正确发展战略,更好地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具有重要警示作用。

(二)“新左派”思潮中的不足

首先,从其理论来源看,由于“新左派”借助西方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东西方社会现状的差异性,犯了教条主义错误。特别是“新左派”在没有透彻分析国内现有经济结构、就业压力、收入分配等实际情况的状况下,盲目批判中国目前出现的系列问题,有为了契合西方理论而“生搬硬套”的迹象。因此,在针对各类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时,其判断和主张不可避免会与中国实际需要产生较大的偏差。

其次,“新左派”把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弊端,有其欠妥之处。今天的中国社会问题并不是市场必然造成的,例如,腐败和不公问题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问题,并非市场经济的特有产物。社会公平体现在不同领域,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医疗、住房、教育等多个方面,不同领域的社会公平问题也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问题需一一“对症下药”。

最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化浪潮已成定局,只有积极参与才肯能赢得发展机遇,否则才会真正沦为“边缘”国家,落后于时代,严重束缚国家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也是既定的事实。因此,中国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作出积极应对的决策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间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全球化虽然是把双刃剑,但其利远远大于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三、从“新左派”思潮中得到的启示

“新左派”思潮因其鲜明的价值取向和立场,得到了民众的共鸣,其影响力不再仅仅局限于思想界,而且对政府的决策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任何一种社会思潮,我们既要看到其偏颇不足之处,也要善于从中汲取有益的成果。

(一)尊重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日益多元化,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代表不同利益立场的观点会相互碰撞、摩擦,这有利于对现实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剖析,也能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有益线索和启示。因此,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允许和尊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存在与发展。

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新左派”等各种观念、思潮能够在社会中产生并发展壮大,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缺乏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指引,因而无法对其他社会思潮形成整合和引领作用,达成社会的思想共识。因此,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左派等各种社会思潮,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广大群众形成并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在全社会形成对中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等诸多原则性问题上的共识。

(二)在多元社会思潮中完善自身

“新左派”着力于在批判反思中解决社会问题,可以说,有批判才有成长,有积极的否定才有不断的改革动力和努力方向。但是,实现社会公正、根治腐败、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对于任何一种思想,批判和反思是容易的,但是如何使之应用于实践,才是知识分子更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知识分子,“新左派”及其批评者之间,应多一些理性对话和包容心,少一些无端指责,毕竟初衷都是为了中国实现更好的发展,人民享有更多的利益。作为受众,需要增强辨别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假若多种思潮交锋的背后是一群盲从、非理性的听众,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制的不断健全,也许“新左派”要经历长时间的打磨与修炼,才能走向成熟,多些理性选择,不断完善自身。(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 夏银平.当前国内“新左”思潮评析.社会科学家,2010-9-25.

参考文献:

[1]王梅芳,李玉姝.社会转型中的新左派思潮[J].社会观察,2015,(23).

[2]夏银平.当前国内“新左”思潮评析[J].社会科学家,2010,(9).

[3]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2013.

[4]周良书.新左派的政治诉求与价值转型[J].人民论坛,2015-1,(31).

[5]马杰.未来中国向何处去——谈“新左派”对改革的反思[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2,(78).

猜你喜欢
启示观点影响
观点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