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闽南锦歌的继承和发展

2016-07-30 00:20何巧忠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精神文明继承发展

何巧忠

摘 要:曲艺历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在群众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我们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紧迫任务是:如何在继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引导曲艺创作跟上时代步伐,反映人民心声、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出人才、出作品、出效益的繁荣局面。这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流行于漳州地区的锦歌就是祖国曲艺百花圈里的一朵奇葩,本文想就它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作个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继承;发展;锦歌;精神文明

漳州地区的锦歌是一种闽南方言演唱,曲琵琶、洞箫、月琴、二胡四项主要乐器伴奏的座唱形式的演唱艺术,有的是老艺人用琵琶自弹自唱,演唱的人数较多时,也增加了檀板、碰铃等进行伴奏。锦歌的演唱曲目比较丰富、主要有:“四大柱”、“八小折”、四大杂咀。大部是把民间传说故事音乐化了,以叙述演唱为特点。演唱的长篇故事有《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吕蒙正》、《孟姜女》、《郑元和》、《火烧楼》、《井边会》等一百多种。其中所演唱的曲牌有委婉抒情的《四腔仔》、《五腔仔》,还有善于表现闽南方言音韵节奏的《杂念仔》、《杂咀仔》,有的拖腔悠怨动人,有的唱念诙谐风趣。在曲调上适应当地群众的语言表述特点和叙事方式,在演唱的内容上大部份是反映人民反抗封建压迫剥削、追求婚姻自主,宣扬劝善的伦理道德,诉说了人们的美好理想追求。因此,很受群众欢迎,一个曲目往往通宵达旦演唱,聆听群众始终不散。

锦歌的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据《龙海县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就有弦歌堂乐社,清光绪年间,锦歌发展或为“亭”、“堂”两大流派;至民国初期,各地聘请锦歌老艺人开馆授徒,仅漳州、龙溪、海澄一带就开设了70多个弦乐馆,并逐步流传到东南亚、南洋群岛诸国的华侨聚居地区,明末清初,随郑成功东渡台湾的漳州义民也把锦歌带到台湾,在演唱中和当地的民间歌谣融会贯通,在表演形式上从座唱发展到登台演戏,逐步形成了目前沟通闽台两岸的歌仔戏。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锦歌艺术的传承非常重视,关心和支持锦歌老艺人林庭、王棕簑、王炳南等继续开馆授徒、组织记录整理锦歌的曲牌和唱段:林庭演唱的锦歌还灌制了唱片,远销到东南亚一带。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把锦歌老艺人的主要唱段录音保存,多次组织举办锦歌会唱,表彰热心传艺授徒的老艺人和学有成效的锦歌新手、使锦歌得以传承保留下来。但也应该看到、随看形势的发展 ,锦歌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面临着困境,从与周边兄弟地区的比较来看,长期以来、漳州的锦歌与泉州的南音可以说是闽南说唱文艺的一对姐妹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音的普及和发展犹如枯木逢春,欣欣向荣、波及东南亚及海外侨胞,年年举办规模较大的国际南音艺术节,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激发了海外赤子的爱国思乡之情,大大地弘扬了祖国的民族优秀文化,相比之下,锦歌就显得有点停滞不前,这种强烈的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必须探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继承和发展锦歌艺术。

从目前情况来看,要继承和发展锦歌艺术、首先必须对锦歌艺术要有个正确的认识。一段时间以来、有人片面地认为锦歌艺术是“民间技艺”不宜登“大雅之堂”;有的人则热衷于流引歌星、卡拉OK等外来文化,把锦歌艺术当成“下里巴人”不屑一顾;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有的人不理解海外侨胞的爱国思乡之情,忽视了锦歌艺术所有具有的民族凝聚力,其实我们从锦歌艺术发展的悠久历史,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范围的广泛,可以清楚地看出锦歌艺术所具有的人民性。这种人民性正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只有弘扬这种民族文化,才能振奋民族精神,锦歌艺术同其他各种曲艺形成一样。是劳动人民(通过演唱艺人)根据各自所处的民族地域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积淀、群众的审美理想追求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而创造的各具特色、多种多样的曲艺形式,聚看群众集体创造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为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艺术个性,即民族性,正是由于众多的各具民族、地方特色的不同艺术形成才构成了有百花盛开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只有这种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正是从民间音乐中受到了启发,并吸收群众欢迎的不巧的传世之作。从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看,只有通过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才能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活动,繁荣社会主演的群众文化事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更应该注意继承和发展锦歌艺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做到“外为中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那种认为锦歌是“民间技艺”、“下里巴人”的观点都是不对的。我们只有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锦歌艺术的社会价值,肩负起继承和发展锦歌艺术的历史重任,形成认识,增强合力,才能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支持搞好这一工作。

要继承和发展锦歌艺术、必须坚持走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道路。锦歌艺术同其他各种民间曲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一样,它的演唱内容和表演形式往往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人民文化心理的反映,它所表现的艺术形式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审美理想追求,有着一定历史的局限性。人类的历史是发展的,不进则退。任何艺术也必须随看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创新,适应群众不断提高的审美理想追求而不断赋于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许多民间艺术正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得到扬弃、充实。自我完善而提高了艺术水平的。锦歌艺术产生很形成天黑暗的封建社会,锦歌老艺人通过演唱民间的故事来诉说群众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心情,渲泄了解群众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群众在旧社会郁积的哀怨心声,从中得到了他们处于被奴役的底层所能得到的愉悦和审美情趣;表现在音乐、唱腔曲调上,突出了那种节奏缓慢、冗长委婉哀怨的拖腔,以抒发宣泄群众被压抑的悲愤之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起了翻天变地的变化,大家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特别是年青一代处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充满着自重,自信、自强,显然,在演唱过去那种内容很形式的锦歌已不能适应当今青年的审美情趣,近几年来锦歌艺术之所以停滞不前。主要症结在与我们只注意了“继承”忽视了创新,没能拿出富有时代气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锦歌新作品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任何一种事物或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与发展,首先决定于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有社会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生存发展的基础,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在于它作为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映当代人民的心声,努力创作出优美动听的新锦歌无数事实说明,任何一种艺术只有反映人民的心声,打动人民的心弦才能获取群众的共鸣,实现应有的社会效益。我们说的“创新 ”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这种继承不是原版照翻的继承,而是要对锦歌艺术的发展历史、演唱特点,艺术规律进行认真、科学、深入的研究探索,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掌握运用锦歌艺术的演唱手法,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创作道路,这种创新色括三个方面:在题材上要突出主旋律,反映人民心声;在演唱过程中要加快叙事的音乐节奏;在表演形式上要适应当前青年一代的活动特点很审美情趣。优秀传统曲目和新作并举,溶唱、念、做于一体的新的艺术表演形式,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的审美情趣。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扩大年变一代的听从,取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共鸣。才能使锦歌艺术的继承很发展获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肥沃土埌。

继承和发展锦歌艺术是一项事关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取得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关心、支持,作为文化主要部门要把振兴锦歌艺术列入议事日程,有计划地组织、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文化艺术素质,热心发展锦歌艺术事业的理论研究队伍和创作队伍,定期举办锦歌艺术理论研讨会,锦歌作品演唱交流会和锦歌新秀的演唱评比观摩活动,通过电视、广播等现代的传播手段。扩大锦歌艺术的社会影响,普及锦歌艺术的基础知识、要扶持锦歌流行地压的乡 (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老人活动中心恢复和建立锦歌演唱活动小组,鼓励业余作者创作更多更好为群众所闻乐见的锦歌新作品,关心和支持锦歌老艺人搞好传、帮、带,积极培养和壮大锦歌演唱的新生队伍,为繁荣社会主义的锦歌艺术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猜你喜欢
精神文明继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