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2016-07-31 20:01阮丽萍
中国疗养医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尘肺尘肺病小叶

阮丽萍

尘肺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阮丽萍

目的探讨CT应用于尘肺病诊断的价值及临床表现。方法选择2013—2015年收治的50例尘肺病患者,Ⅰ期尘肺33例,Ⅱ期尘肺11例,Ⅲ期尘肺6例,均行CT诊断,并将CT诊断结果与X线胸片进行比较。对比两种诊断方法影像检出情况,探讨尘肺与浸润型肺结核、特发性肺纤维化、肺结节、粟粒性肺结核结节、粟粒性肺转移瘤的鉴别诊断。结果CT阴影检出率98.0%,X线阴影检出率5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诊断有助于提高尘肺病的检出率,对尘肺微细病变的显示敏感度高,直观性强,可减少影像判读的推测性成分,有利于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为尘肺治疗提供了更丰富的影像信息。

尘肺;CT;临床表现;鉴别诊断

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是严重危害健康的职业病之一[1]。尘肺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可靠的职业史及X线胸片检查,近年来,随着CT在疾病诊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尘肺的诊断准确率也大大提升,可显著提高尘肺微细病变的显示率[2]。本文对50例已明确诊断为尘肺患者的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2015年收治的50例尘肺病患者,均符合GBZ 70-2002和GBZ 70-2009的诊断标准。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9~76岁,平均(55.6±3.7)岁;工龄5~30年,平均(18.9±2.6)年。Ⅰ期尘肺33例,其中矽肺15例,煤工尘肺13例,石棉肺3例,水泥尘肺2例;Ⅱ期尘肺11例,其中矽肺2例,煤工尘肺7例,石棉肺1例,水泥尘肺1例;Ⅲ期尘肺6例,均为煤工尘肺。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胸痛、胸闷等症状。

1.2 检查方法CT采用PHILIPS 16排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双手高举过头,深呼吸后屏气扫描,扫描部位从肺尘至膈下2~3 cm,扫描层厚5 mm,间隔5 mm,连续扫描,扫描螺距0.938;扫描参数:120~140 kV;100~250 mAs,矩阵512×512,标准算法重建。将扫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和体积直方图分析,阈值限定在-1 024~351 HU。将CT诊断结果与X线胸片结果进行对比。

1.3 图像分析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分析其影像特点,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确定肺内粟粒、结节、肿块病灶。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患者中27例显示两肺弥漫分布类圆形的小结节,直径2~9 mm,其中18例患者结节直径2~3 mm,密度低,阴影边缘模糊;另9例患者直径>3~9 mm密度较高,边缘锐利,部分结节有钙化。

50例患者中22例显示肺野内直径或宽度>10 mm的圆形或不规则的阴影,位置多在两上肺后段和两肺下叶背段及后基底段,常对称出现,密度较高,可见多发砂粒样钙化影;病灶边界清楚,周围有明显的肺气肿;大阴影的长轴常与后肋垂直,不受叶间裂的限制,“八字征”或长条形大阴影常见于典型矽肺[3]。50例患者中4例为石棉肺,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和胸膜斑,影像学显示胸膜下区点状影,连续时融合成串珠样曲线,小叶间隔增厚。石棉肺最早的纤维化改变发生于肺小叶核心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周围,当病变累及整个肺小叶肺泡,最后累及小叶间隔和胸膜,表现为胸膜增厚,局限性胸膜增厚的厚度大于3 mm时,即为胸膜斑,常见于侧胸壁,膈面和心缘亦可见。

50例患者中17例表现为肺门淋巴结钙化阴影,肺门淋巴结钙化常呈蛋壳样钙化,常双侧对称,也可见于一侧,纵膈淋巴结常同时肿大、钙化。两种影像检出情况比较:CT阴影检出率98.0%,X线阴影检出率5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CT与X线胸片检出情况比较[n(%)]

3 鉴别诊断

3.1 与浸润型肺结核的鉴别诊断浸润型肺结核多见于两肺上叶、下叶背段,直径<3 cm,呈斑片状影,结节影,有胸膜粘连,形态不一薄壁空洞。尘肺多见于肺外带,呈大阴影,病灶较大,多为椭圆形或长条形,周边伴有肺气肿,空洞单发,直径小,厚壁,病变相对单一[4-5]。

3.2 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鉴别诊断特发性肺纤维化多见于中年人,病因不明,影像学呈模糊小斑片状影,网状影或条索状影,病变在下肺区比上肺区明显,晚期患者多伴有纤维化加重,范围扩大,肺动脉高压,病程相对较快。而尘肺患者有明显的接尘史,肺内团块样改变和肺门淋巴结蛋壳样钙化具有特异性,可并发支气管炎、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等,病程慢,时间长[6-7]。

3.3 与肺结节的鉴别诊断结节病多见于年青人,常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影像学可见粟粒状或结节状影,散在分布,以肺门或两中下为多,晚期呈肺弥漫性纤维化改变,可见广泛网状、点片状或结节状阴影,结节病可侵犯骨骼。尘肺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无全身淋巴结肿大,无骨骼表现[8-9]。

3.4 与粟粒性肺结核结节的鉴别诊断粟粒性肺结核主要CT表现为全肺野均匀分布,大小一致,磨玻璃征常见,边缘清楚的小结节,病变多位于中下肺野,以肺中外带及小叶实质分布。而尘肺患者病变位于中上肺野,以内中带背侧及小叶中心分布为主,磨玻璃征少见。

3.5 与粟粒性肺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尘肺与粟粒性肺转移瘤CT均表现为肺内弥漫性小结节,在肺小叶内分布,且两组患者磨玻璃密度较少见,为局限性,没有特异性。但尘肺小叶间隔增厚由于粉尘和尘细胞沉着在小直间隔出现间质细胞增生及纤维增生,而粟粒性肺转移瘤小叶间隔增厚多为肺淋巴管癌的表现。

4 讨论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临床诊断设备也得到充分的改良和发展。多层螺旋CT拥有扫描效率较高,扫描范围广,信息搜集连续性较强,检查速度快,图像显示清晰等特点,结束扫描后,可运用专业的三维重建软件对图像进行科学的处理,进而更加直观的展现病变情况,最大限度提高尘肺病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下一步手术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螺旋CT扫描的噪声对胸部病变、胸膜病变、心血管病变、胸壁病变、胸主动脉钙化的影响较小,可以很好的显示细微结构及微小病变,因此,螺旋CT适用于筛查胸部、肺部等占位性病变[10-12]。

综上所述,CT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对尘肺微细病变的显示具体、敏感度高,直观性强,减少影像判读的推测性成分,有利于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为尘肺治疗提供了更丰富的影像信息。

[1]李斌.胸部CT在尘肺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14(13):58-59.

[2]李永辉,万发梅.尘肺病大阴影的CT表现[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40(9):1003-1004.

[3]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04.

[4]李宝平,张宇新.尘肺病的CT研究现状[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2):225-227.

[5]孙连超.健康体检中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综合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5):146.

[6]夏露花,吕富荣,王伊,等.MSCT定量成像技术诊断尘肺[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29(1):71-74.

[7]赵德发,张涛,王新,等.尘肺病765例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2,30(12):941-942.

[8]罗军,张柏林,夏养萱,等.尘肺病的螺旋CT表现[J].中国职业医学,2008,35(1):37-39.

[9]李鹏.尘肺的CT检查与X线胸片比较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69):173-174.

[10]李卫平.煤工尘肺大阴影的X线片与螺旋CT检查对比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4):29-31.

[11]周绍权,夏露花.早期尘肺HRCT影像学表现及优势[J].重庆医学,2013,42(11):1305-1307.

[12]王天宇,郝志斌.螺旋CT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3):55-56.

2016-05-07)

1005-619X(2016)10-1119-02

10.13517/j.cnki.ccm.2016.10.050

36100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猜你喜欢
尘肺尘肺病小叶
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组建
应急管理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依托应急总医院组建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
一例尘肺病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体会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肺康复护理对提高尘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防治苹果小叶病 流翔高钙来助力
苹果小叶病的防治
小叶樟树下的遐思
煤工尘肺壹期晋期贰期常见影响因素分析
煤工尘肺块状纤维化相关因素的临床观察